散文阅读常见题型分析模板(文学类文本散文)(1)

★散文基本知识及阅读方法:

1、构思特征: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材料零碎、大跨度;“神不散”指文章有一个明确的中心。

2、选材特点:典型、新颖、真实;

3、找出线索,就容易理清文章的构思和中心;(情、理、物、空间、文眼等)

线索的特征:在结构上贯穿全文,时隐时现,有明显的标志(或是标题本身,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4、类型:

抒情散文:如《春》《荷塘月色》《白杨礼赞》;主要有写景类散文和状物类散文。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象征)

叙事散文:如《背影》《记念刘和珍君》;

说理散文:如《鹿的穷途》《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包括杂文和小品文;寓哲理于形象之中;

5、阅读技巧:

①依据题材特点,晓大意;

写景状物——把握“物”的外形特征和内在品质,进而把握所言之“志”(情);

写人记事——弄清人物的活动和事件的来龙去脉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关注事件特征,感受人物形象,思考议论、抒情等语句,进而领悟作者情感和文章主旨;

议论说理——借事说理、寓理于事、情理交融,把握材料和观点的关系;

②借助有效信息,抓主旨。

抓标题,揣摩文意;

察首尾,整合信息;文章首尾,往往会有意无意地表现和流露出作者的表达意图或情感态度;

③抓关键语句,理思路。

*各段的中心句、首括句、尾结句;

*在文章结构上起过渡、连续作用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画龙点睛的抒情议论句;

*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的句子;

*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

④分析形象画面,悟意境;⑤品味局部语言,析含意;⑥归纳层次要点,明文意;

题型一、要点概括题

一:要点概括题之文意概括题

三步骤:

1、审清题干,明确概括指向——确保方向不跑偏

2、理清思路,确定概括区间——确保信息收索全

3、检索提炼,整合答案要点——确保要点条理观

(看分值估要点、合并同类求同存异,避免答案要点交叉重复)

例题:(2015山东卷)请根据本文概括四堡雕版极其文化衰落的原因(4分)

答案:⑴西方石印与铅印技术的冲击。⑵现代商业文明的冲击。⑶民间对先人文化遗产的漠视。⑷政府和专家重视不够。

二:欣赏散文的形象的特点

【考点透析】

构成散文的材料大体说有两类:人、事、景、物,他人、他物、环境。其“人、事、景、物本身”是散文抒情的主要凭借,我们称之为形象。

记人叙事类散文:所诉的事件不要求情节完整,更不追求曲折变化;叙事时需饱含感情;人物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某些裁剪加工,注重对人物进行写意式的描绘。

??怎样概括散文形象的特点

★提问方式:

1、请结合文章,简析文章“某某”形象;

2、请用简洁的词语概括“某某”形象的内在特点;

3、简要概括作品中“某某”形象的特点或具有什么样的性格;

4、某段描写表现了人物(景物)什么特点?

对散文形象特点的概括,一是找准信息区间,二是抓住提示性关键词句,三是注意概括要全面、准确。

★思考方向:

1、形象的外在特征或特点,包括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

2、形象的内在品质(内涵、本质、精神)和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3、形象的外显方式(表达技巧),包括象征、联想和想象以及常用的修辞手法;

题型二、语句理解(特定词语和句子理解)

一:理解词语的含义

“重要词语”一般指以下词语:

1.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

2.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关键词语。这样的词语多出现在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写作方法的文章中。

3.特殊指代的(远指、近指、不定指等)。

4.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5.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包括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

理解词语的含义,是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最重要的是“文中”这两个字。

★【解题方法归纳】“三联一依”

“三联”:

【一“联”】: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的内容及前后语境。理解词语必须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一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要这样来理解。

【二“联”】: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一般分析具有深层含义或特定意义的词语、能点明中心或主旨的词语等依据此法。

【三“联 ”】:联系作者写作时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理解词语的含义。

“一依”:

依托手法挖掘。为了突出表达效果,使语言生动形象,散文写作往往使用一些修辞、描写手法。因此可以依托修辞、描写手法挖掘其背后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要达到什么效果。

★ 答题模板:重点

手法 内容(本句意思,本句所写的内容) 效果(情感、形象、主旨)。即本句采用……手法,写出了……内容,表达了……情感(主旨),或写出了人物(景物)……特点。

[例一] 阅读下面的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的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

今年北平的春天来的特别的晚,而且在还不知春在哪里的时候,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阴,柳絮乱飞,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黄幕之后,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的远行了。 (节选自冰心《一日春光》)

“我要尽量的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这里“吞咽”的含义是什么?这个词中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

“吞咽”本意指大口进食,文中是尽情地享受。表达了作者在寒冬中对春天强烈的期盼之情。

二:理解句子含义题

(一)所谓“重要句子”,是指这些句子对于理解文章具有重要作用。“重要的句子”在文中大致有以下五种情况:

(1)【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 弄清句子结构:抓住主干和限制成分,句间关系 ,句子的重心 → 表达了什么含意

(2)【主旨、观点句】

→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考虑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

(3)【提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

→看句子的位置:起始句、收束句、过渡句、中心句、关键句,考虑其表达的内容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4)【含意丰富的含蓄句、哲理句】

→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品味其含义、考虑所用到的艺术手法理解其深刻含意

(5)【艺术手法句】

→ 准确判断手法并结合上下文分析该句子的思想内涵和作用。

注意:所谓理解句子含意包含三层意义:第一,表层意义,即语句的字面意义;第二,句内意义,即语境意义、临时意义);第三,句外之义,即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产生的意义。

方法:1、抓关键词,依词释句;

2、看修辞手法,如比喻、借代、比拟等,用“还原法”写出其本意;

3、看相邻语句,有无邻句互解;

4、看所在的段落甚至主旨,句意要结合段意、主旨来分析;

5、摘取句子主干,留心附加成分、判断句间关系(并列、因果、转折、偏正、条件等);

6、看说话的人,是文中人物说的,还是作者说的,揣摩作者的表达意图和感情;

(二)答题模式:重点

1、点出明显的修辞、表现手法(没有就不写)或者用得好的词等

2、表层意义和用这些技巧的表达效果

3、深层含义(联系文章主旨、情感)

[例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解释画线语句的含意。

在日落前的一瞬,夕阳残照已经挪到我书架 最上边的一格。满室皆暗,只有书架上边无限明媚。那里摆着一只河北省白沟的泥公鸡。雪白的身子,彩色翅膀,特大的黑眼睛,威武又神气。这个北方著名的泥玩具之乡,至少有千年的历史,但如今这里已经变为日用小商品的集散地,昔日那些浑朴又迷人的泥狗泥鸡泥人全都了无踪影。可是此刻,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这叫声似乎也感动了夕阳。一瞬间,高高站在书架上端的泥公鸡竟被这最后的阳光照耀得夺目和通红,好似燃烧了起来。

“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联系上下文,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内涵?(4分)

答题要点:虚实结合,形象地写出了“我”面对这个民间工艺品的所感所思,表现了作者对传统民间工艺遭受商品经济的冲击而逐渐消失的现状的忧虑和无奈。

[例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棵被雷电烧空了躯干的洋槐,斜斜地贴着水面长出去,亭亭玉盖下,一张方桌,几把木椅,用宜兴紫砂壶泡着的半壶龙井茶冒着袅袅香气。一位鹤发老者正坐在方桌旁品着茗,一脸的安详和惬意。我突然悟得,其实老人正在品味的这种梅妻鹤子的悠然人生正是千年来中国文人追求的极致。古人云:小隐隐于林,大隐隐于市。聪明的隐士总是不忘了隐居的首要条件是满足基本的生活所需,陶渊明们虽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却给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只有如这位老者一样,选一个宁静的所在,比如同里,虽然与世无争,却也不为生活所扰,更利于修身养性,着实令人艳羡。

这句话怎样理解?(4分)

答案:通过“陶渊明们”和“同里老人”的生活情态的对比,否定了“陶渊明们”的没有满足基本生活所需的“小隐隐于林”的生活,赞扬了“同里老人”们梅妻鹤子(与世无争、不为生活所扰,更利于修身养性)的“大隐隐于市”的悠然人生。

题型三、表达技巧题(具体语段或全文)

一:赏析具体语段语言特色

语言表达技巧:

一看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夸张、引用等) 形象特点和感情;

二看表达技巧(远近高低、色彩、动静、虚实、点面、正侧面、白描、衬托、象征、刻画人物技巧等) 形象特点和感情;

三看句子特点(长句短句、常式句与变式句、整句散句) 形象特点和感情;

长句:表达严密、精确、细腻,语意贯通,气势磅礴;

短句:短小精悍,生动明快、活泼有力、简洁生动;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空的破碗。(常式句)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变式句)

强调的重点或感情发生了变化。

整句:对偶句、排比句;结构整齐、典雅精致、音节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

散句:长短错落、灵活自然、富于变化;

四看词语特点(叠音词、拟声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形象特点和感情;

五看整体的语言风格(清新、质朴、平实、华丽、幽默、辛辣、自然、口语化、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地方色彩较浓等)

重点 答题模式:先确认语段在表达方面的特点,修辞、表达技巧、表达方式、词语特点等;再根据语段特点,逐一分析其形象特点和表达效果。

二:散文的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记叙(倒叙、插叙、叙述的人称技巧)、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白描、工笔、细节描写、心理描写、景物描写)、议论、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说明;

插叙:内容丰富、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2、表现手法:象征、抑扬、托物言志、虚实结合、衬托、渲染、点面结合、以小见大、联想想象、动静结合等;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

描绘类修辞: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夸张、拟人。

结构类修辞: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

表达类修辞:增强语气;如反问、设问;

比喻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或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夸张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给人以启示;表达感情更强烈;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拟人使语言生动形象,表达亲切,有情趣,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对偶结构整齐,节奏感强,有音乐美,便于吟诵;在内容上或两两对比,或两两映衬,或两两补充。

排比一气呵成,节奏鲜明;突出强调,长于抒情;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深刻的印象。

反问表达鲜明,起强化语气作用。

设问提示注意,突出强调,引起思考,使自己的回答具有说服力,增强表达效果。

借代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而且可以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

4、谋篇布局:线索、过渡、前后呼应、铺垫、开门见山、层层深入、由物及人、卒章显志、结构严密,完整匀称、主次详略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等。

散文主体材料及穿插性材料作用:主体材料可更好地表现主旨;穿插性材料对主体性材料起着补充、丰富、拓展的作用,行文更活泼,曲折有致,丰富或深化主旨。

三种人称的作用 (和小说一样)

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有亲切感;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亲切自然。

第二人称:

① 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

②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

③在所写对象为物时,起到拟人化的修辞效果。一般书信、诗歌和赞颂、悼念的文章的使用。

第三人称:直接表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作客观的叙述,便于反映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

景物描写作用题

景物描写——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作用。

②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奠定情感基调。

③烘托叙述对象(人或物)某种特征。

④象征、暗示作用。

答题思路:

1、判断技巧;2、分析(侧重结构、语言、主旨、情感、表达效果)

例题:(2015天津卷)

云和梯田

张抗抗

传说中“中国最美的云和梯田”,隐匿于浙西南括苍山脉雾气迷蒙的群峰深处,弯弯绕绕的盘山公路,倏然甩出一角空地。人在山腰,朝山下的开阔谷地望去,错落有致的梯级田畔,覆盖了周围山坡,似一个硕大的环状天池,嵌于青葱滴翠的崇山峻岭之间。

阳光迎面扑来,俯视崇头镇外的山中梯田,好似面对着一座宽大露天体育馆。若是早几个时辰,此处可见著名的“云和梯田日出”奇景。无论冬夏——太阳每天都攀着湿淋淋、银闪闪、绿油油或是金灿灿的梯子,从山间的水田里升起来。

此时,眼前那些高低起落、依次递接的田畔,或大或小或长或短,依山就势形状各异,顺着山坡一块块不规则地蜿蜒开去。一层层沉降,通往山洼里黑瓦白墙的小村落;一层层升高,则通往山顶的云端去了。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叠音词的运用有何效果?(4分)

要点:①比喻、拟人,排比②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增强形象感

题型四、解释作用题(句段、人、事)

一:句段的作用题

设问:1、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2、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句)?

3、某段(句)删掉好不好,为什么? 4、简析某段在文中的作用?

切记: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答。 重点

原则一:从思想内容上考虑

1、联系句、段的含意

2、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

3、联系揭示本文的中心与作者的态度、感情;(与文章的主旨或情感相联系)

4、注意是否运用了某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反衬、对比、设问等),如果运用,一定要注意其表达效果。

原则二:从篇章结构方面思考

句段在文章开头:

统摄全篇、引起下文……

点题,交代起因或缘由;

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天气环境等),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引出描写对象,为下文……做铺垫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点明中心(主旨)

句段在文章中间:

承接上文……,开启下文……,照应标题,照应开头;

句段在文章结尾:

总结上文(全文)、点明中心(揭示主旨)、强调中心、升华主题;

发人深思,留给读者思考的余地;

照应标题,照应开头(首尾呼应)

二:散文形象的作用

设问:作者写某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作者写某某有什么用意,结合文章分析一下?......

分析散文中形象的作用往往同散文的主题或作者的观点态度结合起来考查,考查角度一般有两种:一是对主要形象的作用的考查;二是对散文中次要形象作用的考查。

1、主要形象的作用:①结构上,起线索的作用等;②内容上,起揭示文章的主旨,承载作者的情感、志向等。

2、次要形象的作用就是:①结构上,引出主要形象,为主要形象的出现作铺垫或者起连接作用等;②内容上,正衬(照应、映衬)或反衬(对比)突出主要形象;丰富文章的内容;揭示文章的主旨等。

答题思路

1、内容上的作用。①刻画了什么样的形象(形象特征),②揭示了什么样的主旨。及表达效果。

2、结构上的作用。及表达效果。

题型五、其他题型

一:散文的思路梳理及构思特色题(很少考查),不过小说意蕴分析考查很多

二:归纳散文主题(一般在作为其他题型的最后一步)

方法:

1、解读题目法:有些题目直接点明了主题,如《湖殇》《白杨礼赞》;有些即使没点明主题,也与主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最佳的思考切入点。

2、分析首尾法:文章的首尾往往提示或暗含中心意思;

3、分析议论抒情语句法:议论抒情语句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

常见主题归纳:

1、写景散文归结点:

通过景物描写,抒发对景物的情感态度(赞美、否定、感慨等),表达出对现实的思考,对历史的思索与评价。

如《阳关古道苍凉美》,表现了作者对古道苍凉美的感叹和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文赤壁》表达了对苏东坡的豁达的人生态度的赞美。《壶口的黄河》赞颂了壶口黄河的惊人的气势,从而赞美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2、写人散文归结点:

对这个人的形象的刻画,对这人的情感态度,甚至深入到对人生的思考,对社会的思考。

如《痛哭和珍》,写出了刘和珍的勇气、毅力、乐观热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当时中国老百姓的愚蠢、可怜、残忍和充满奴性的批判,揭示出时局的险恶,反动派的凶残。

3、状物散文归结点:

托物言志。寄托了作者的情感与志向。

如《灯火的温情》,表达了作者的思考:在人生中,就算身处逆境,但是还是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更重要的是要你在逆境中能在心中点一盏温情的灯,保持自我,不失人格,不失风骨。

答题模式:重点

写景状物类:

文章通过描写……(景物的外在特征和内在品质),抒发了……的感情,体现(表达)了作者……的心志(观点、观念等)。

叙事类散文:

文章通过叙述……(一件事或几件事),抒发了……的感情,表达了……的愿望(观点、态度等)。

例题:

三:探究题(考查较多)

(一)标题式探究

“5思考”

1、 思考标题的含义:表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等;

2、 思考标题是否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或写作内容。如《彩色的荒漠》《纸上故乡》

3、 思考题目是否表达作者的主观的感情和态度。

4、 思考题目是否揭示文章的主旨和哲理。

5、 思考题目是否是文章的线索和结构思路。

(二)其他的探究题

命题的重点落在对情感、人生的探究上,或表达某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或指向人类共同的某种情感,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方法:

1、 依据原文思路,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2、 紧扣题目要求,在文本中寻找依据;

3、 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子;

答题模式:

明确观点→结合文本(或实际)分条阐述→总结观点

★散文阅读题专练:

一、(2019·山东潍坊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雪的故乡

林清玄

①一九八二年十月二十日,当代知名的作家索尔仁尼琴,站在台湾嘉义的“北回归线”标志碑前露出了开心的微笑,他高兴的说:“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跨上热带的土地。”

②看到索尔仁尼琴站在“北回归线”上的形象,给我一种莫大的感动。那个小小的标志碑上有一个雕塑,是地球交错而过的两条经纬线,北回归线是那横着的一条,一直往北或往南,就到了落雪的寒带。这个纪念碑是站在台湾的南部大平原上,我曾数次路过。每次站在它的前面,遥望远方,心中就升起一种温暖的感觉,它站的地方正是我们美丽的沃土。

③跨过这条“北回归线”,往南方的热带走去,是我童年生长的温暖的家。同样的,走过“北回归线”往北渡海的远方,是我的祖父那一辈生长的大雪的故乡。由于这样的情感,站在那条线上,是足以令人幽思徘徊的。

④索尔仁尼琴站在北回归线上的形象,使我想起他在一次访问时流露出来对故乡的情感。日本研究俄国文学最杰出的学者木村浩,去年九月曾到美国佛蒙特州索尔仁尼琴居住的山庄去访问,他看着窗外佛州茂密的森林问索尔仁尼琴:“到了冬天,这一带是否会下大雪?”

⑤索尔仁尼琴将视线转向窗外,注视片刻后,静静地道:“虽然每年不尽相同,可是雪相当大,你知道,没有雪,俄国人是活不下去的。”

⑥在那一次访问里,索尔仁尼琴还说到:“被放逐的时候,我总认为二三年后就能回去的。谁知道一眨眼已经七年了。不过,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所以坚信一定能够回去的。”

⑦谈到这一段话,不禁令我思绪飞奔,索尔仁尼琴对他的俄国故乡是怀着浓重乡愁的。他的“下着大雪的故乡”曾是他忧思和呐喊的起源,对着他的人民和国土,索尔仁尼琴有着浓郁的血泪和感情。由于他的流放,他对那些流离失所的人也就有了特别的关爱和同情。

⑧他的流放,隔断了他对故国的联系,也正是他的流放,使他的同情与关爱自俄国的土地扩散,用明亮的巨眼注视世界,使他从“俄国的索尔仁尼琴”成为“世界的索尔仁尼琴”。

⑨很早以前,我就喜欢俄国的文学,包括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高尔基、果戈里等人的作品;甚至到帕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的作者)、索尔仁尼琴,我觉得俄国文学有一个伟大的传统,这个传统是由一片辽阔的土地和忍苦的人民所孕育出来的。

⑩虽然在那个苦寒的土地上,文学艺术家不时受到挫折,但他们却总是像巨树一样,站立在最寒冷的土地上。尤其是从十八世纪以后,俄国的文学家、音乐家、舞蹈家更是天才辈出,闪炽着星星一样的光芒,他们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在作品中流露出对人和土地的热爱,充满了强烈的乡土恋情。

⑪一个人的故乡能给他以后提供一个什么样的背景,我觉得读俄国文学家的作品最能感受深刻。以前阿·托尔斯泰在巴黎流亡时,写出《苦难的历程》和《彼得大帝》,现在流放在美国的索尔仁尼琴写出《古拉格群岛》《癌病房》《一九一四年八月》,都是对他们国土热爱的记述和苦难人民的呼声。

⑫他们强调真正的俄罗斯,那是他们成长的地方,一个落着大雪的故乡。由于他们永不丧失的正义与良知,使俄国文学长久以来就是人类最珍贵的文学灵魂的一部分。

⑬曾在劳改营度过八年岁月,在流刑中罹患癌症幸而未死,最后被流放的索尔仁尼琴,到今天他还热烈地爱着他祖国的土地、森林和人民,盼望有朝一日能返回故土,为他的同胞奉献生命。

⑭我觉得这种对故土的怀思,以及在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家国情味,正是文学中最可珍贵的品质,“苦难能造就有节操的灵魂”,生在现代的中国人对俄国的大地文学作品不能无感。

⑮俄国有一首动人的民谣,它是这样歌颂它的土地和苦难:

贝加尔湖呀,

是我的母亲,

她温暖着流浪汉的心,

为争取自由挨苦难,

我流浪在贝加尔湖滨,

为争取自由挨苦难,

我流浪在贝加尔湖滨。

⑯中国过去的民谣也有许多类似的歌唱或悲歌,可是为什么中国经过这么长期的苦难,竟没有能产生与俄罗斯文学一样博大的近代作品呢?

—— 一九八二年十月二十九日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写索尔仁尼琴站在北回归线上“第一次跨上热带土地”的情景,目的是为了渲染凄凉的氛围,刻画悲壮的人物形象。

B.第⑤段中,“注视片刻”“静静地”等词语细致地描写出索尔仁尼琴表面的平静和镇定,衬托出他内心对故乡炽热深情的怀恋。

C.索尔仁尼琴对自己“大雪的故乡”的怀念,说明他并没有因为流放而与俄国土地阻隔,也没有冲淡他对人民和国土的浓郁感情。

D.作者认为中国像俄罗斯一样经历了长期的苦难,但却未产生伟大的近代作品,表达了作者对中国近代文学创作成就的思考。

A [目的是为了引出下文对于索尔仁尼琴和故乡的故事的描述。]

2.文末引用俄罗斯民谣有什么作用?

答案 

①内容上,通过民谣对祖国的土地和苦难的歌颂,强化了俄国文学艺术中强烈的家国情怀,表达了作者对这种情怀的赞美,深化了文章主旨。

②结构上,收束上文,同时引出文章结尾作者对中国文学近代文学的反思。

③艺术效果上,民谣的方式,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给人深刻印象和启迪。

3.以索尔仁尼琴为代表的俄罗斯作家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 

①虽遭遇被流放等不幸和苦难,但仍然充满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信心。

②始终饱含对祖国辽阔的土地和忍苦的人民的热爱,内心充满了强烈的乡土恋情。

③对那些流离失所的人具有特别的关爱和同情,愿为他的同胞而奉献生命,内心怀有永不丧失的正义与良知,具有强烈的家国情味。

④由于自身的遭遇,使他的同情与关爱自俄国的土地扩散,用明亮的巨眼注视世界,他们的身上又具有了一种博爱的人道主义精神。(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二、(2019·河北石家庄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秋瑾:襟抱谁识?

耿 立

①在2011年的第一天,人生第一次路过杭州,从岳庙出来的沉重,暗合了灵隐的香烟。我坐上一绍兴小伙的出租车,要看西湖,谁知他把我们掷到一片有水的地方,其实这里在办丝绸展,并不是真正的西湖,我和朋友自嘲,阿Q的后代一阔脸就变,在城里早已褪净了乡间可爱的淳朴。

②今天的西湖少了风苦水寒,这冬日的午后,我从走过秋瑾灵柩的这个桥头走过,我想到,也是在光绪三十三丁未年的正月间,秋瑾与女友徐自华一起,在冬日的杭州,两人登临凤凰山吊南宋故宫遗址,登高送目,正故国的冬日,那时的西湖是萧杀,正如当时的国运。

③在寒冷中挺风而立的才三十二岁的奇女子,如一枝寒冬的梅,横斜在冬日,不是疏影黄昏,而是如瘦铁的枝干,在顽强对抗着孤冷。我知道秋瑾是喜爱梅花的,她笔下的“孤山林下三千树,耐得寒霜是此枝”,抑或就是她的影写,秋姿态,梅精神。

④先初,我接触到秋瑾被捕时的文字,是说用枪激烈抵抗的,但后来知道血写的历史上根本就不存在墨写的秋瑾持枪拒捕的事实。陶成章《浙案纪略》回忆,得知安庆事败后,执报纸坐泣于内室的秋瑾“不食亦不语”,“有劝之走者,不问其为谁何”。此后杭州女师同学劝其避难,秋瑾的最后回答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⑤清军到大通学堂前门时,学生仍劝秋瑾从后门乘船渡河,“瑾不应”,不走不避,决心殉难。其时以身相殉的秋瑾,一袭白衫,坐在楼上,静等着那最后时刻的到来。

⑥被捕后的秋瑾,被关在山阴监狱,绍兴知府贵福要县令李钟岳严刑拷问,希望获得有用的一二线索。

⑦第二天的午后,雨脚如麻,虽是夏日却有种凄风苦雨的味道。雨落在青藤的胡同,雨落在人去楼空的大通学堂;雨落在闹市轩亭口,雨落在乌篷船,雨落在岸旁的乌桕树上。这一切都在雨中有了凄迷,有了不祥。

⑧李钟岳恪守着自己的良知和底线,没有动刑,没有逼供,只是让秋瑾自己写供词,秋瑾提笔仅写一“秋”字,如指顶大。李钟岳令再写,秋瑾沉思片时,好像看到储存在天际的云和雨,越来越凝聚,越来越饱满,突然一声长啸,那氤氲就跃下云层,独立纸上:秋风秋雨愁煞人

⑨在秋瑾的事上,贵福本是存有私心,借刀于李,因其“雅不欲冒杀士之名”,故假手李氏。这时的李钟岳的内心,如虫子在啮咬,他感到了无力,他向秋瑾惭愧地说:“事已至此,余位卑言轻,愧无力成全。然汝死非我意,幸谅之也。”

⑩当秋瑾系狱,亲属恐遭株连,逃避进深山;当秋瑾轩亭而殉,秋家就无人收尸,而遗骨由绍兴同善局草草成殓,槁葬绍兴府城卧龙山西北麓。

⑪秋瑾的死和血,硌痛了一些有良知的人,她激怒了民族久已蛰伏的良知,一个女人的死使一个民族的男子蒙羞,秋瑾让麻木以惊醒,给踉跄以力气,让无情以热血,给铁石以恻隐,为冥作光,为旱作润,为良知作愤慨。在晚清的年代里,秋瑾比女人多出了男人气,比男人多出了英雄气。

⑫法国诗人雨果有一首赞颂巴黎公社的女英雄、诗人米雪尔的诗,题目是《比男人伟大》。面对秋瑾这样的有奇行的女性,还能有什么有“比男人伟大!”更恰切的词语去描写秋瑾吗?在1903年的中秋节,丈夫叫秋瑾准备晚宴要请客吃饭,谁知他自己却在晚宴前被人拉走去吃酒了。中秋之夜,秋瑾独自一人面对一桌酒菜,天上一轮明月,只有对影三人,于是,她换上男装,毅然到一个戏园去看戏。当丈夫得知秋瑾身着男装去戏园看戏,不禁勃然大怒,竟然动手打了秋瑾。

⑬拳脚侮辱,所谓的家法和夫权已使这位比男人伟大的女子忍无可忍,如娜拉一样走出家门。于是在朋友吴芝瑛纱帽胡同的宅第里,就诞生了和岳飞相媲美的《满江红》词章: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有删改)

4.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写游览杭州的所见、所感,表现了人们对历史文化的淡漠,引出下文对秋瑾的叙写。

B.第⑦段运用排比手法描写苦雨,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氛围,烘托了主人公秋瑾当时的心境。

C.写李钟岳,通过其言行表现出当时具有良知和做人底线的旧官吏对革命者秋瑾的同情。

D.文章写法国诗人雨果赞美女英雄米雪尔“比男人伟大”,衬托了秋瑾的男人气和英雄气。

A [A项,“表现了人们对历史文化的淡漠”无中生有。]

5.文中说“在晚清的年代里,秋瑾比女人多出了男人气,比男人多出了英雄气”,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 

(1)男人气:

①与友人凭吊古迹,喟叹国运;

②如梅花般有对抗孤冷的顽强精神;

③着男装看戏;

④反抗家法夫权走出家门。

(2)英雄气:

①面对灾难降临,不逃避;

②身陷牢狱,以死唤醒民众;

③创作《满江红》,表现英雄气概。

6.作品以《满江红》结尾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 

①照应标题,表现了秋瑾不为人理解的苦闷之情;

②是秋瑾精神世界的写照,丰富了秋瑾形象;

③表达了作者对秋瑾巾帼英雄气概的敬仰,深化作品主旨。(从内容、结构、主旨等角度作答。言之成理皆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