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似是小学地理就有这样的知识点,何谓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其实这只是说法之一,五岳所指,争议很多,光是中岳就能玩出花来:尧舜禹以霍太山(今山西霍县东南三十里)为中岳,殷汤以嵩高(嵩山)为中岳,周武王以虞山为中岳,隋朝以霍山为中岳(今安徽霍山县西北五里,又名天柱山)。
那么五岳之说始于何时呢?
最早在《尚书》里提到了东南西北四岳。《史记·五帝本纪》引《尚书·尧典》,提到了东岳岱宗。《史记·封禅书》中也录入《尧典》之文,这才补全了其他三岳的名称和所在:“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五月巡狩至南岳,南岳,衡山也;八月巡狩至西岳,西岳,华山也;十一月巡狩至北岳,北岳,恒山也,皆如岱宗礼。”在记述完这四岳以后,又加了一句:“中岳,嵩高(嵩山)也”,“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
此时,五岳的概念才明确出现,但所指究竟是哪五座山却没有定论。单在《尔雅》里就有两种说法:①河南华,河西岳,河东岱,河北恒,江南衡。即黄河南面的华山,西面的吴山(岳山,今陕西陇县西南),东面的泰山(岱宗),北面的恒山,长江南面的衡山。②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今安徽霍山县西北五里,又名天柱山),恒山为北岳,嵩高为中岳。
由于历代对五岳的看法和说法不一,有人就试图对此给出“历史的解释”。邵晋涵在《尔雅正义》中提到:冀州之霍山,与泰、衡、华、恒唐虞之五岳也;华、岳、泰、恒、衡,周之五岳也;泰、衡、华、恒、嵩高,汉初相承之五岳也,泰、华、霍、恒、嵩高,武帝所定之五岳也。这种观点金鹗是不认同的,他在《求古录札记》中摆出了另一种观点:岱、衡、华、恒、霍太(今山西霍县东南三十里),唐虞夏之五岳也;岱、衡、华、恒、嵩高,殷之五岳也;岱、衡、华、恒、吴岳,周之五岳也。
够乱吧?著名学者顾颉刚也觉得乱,经过他整理考证,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秦始皇时尚无“五岳”观念,统一中国后,他以旧时秦国的门户崤山为界,定其东边名山为五,有太室、恒山、泰山、会稽、湘山;其西边名山为七,有华山、薄山、岳山、岐山、吴山、鸿冢、渎山。
到了汉代,汉武帝则按照实际疆域以太室(位于今河南境内)为中岳、泰山为东岳、安徽的天柱山为南岳、华山为西岳、恒山为北岳,以此显示国境之大,国力之强,后来因为天柱山还不够南,又改为湖南的衡山。
不难看出,统治阶层出于维护王权、昭显国威的目的,对五岳随意改动,造成“五岳乱象”,再加上朝代更替、疆域变化,五岳之说也就一直在随着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