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目标1.会认本课“陈、曼、联”等7个生字,认识多音字“还”,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三年级语文上册27课一个粗瓷大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三年级语文上册27课一个粗瓷大碗(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27课一个粗瓷大碗课文知识点)

三年级语文上册27课一个粗瓷大碗

一、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陈、曼、联”等7个生字,认识多音字“还”,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赵一曼关心同志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品质。

3. 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

二、教材分析

本文围绕“粗瓷大碗”讲述了赵一曼把小通讯员盛给她的高粱米饭倒进病号灶的锅里,和战士们一起喝野菜粥;把小通讯员给她找的用来吃饭的碗又一次丢掉了的故事,表现了她在艰苦的环境中关爱战士胜过关心自己,与战士同甘共苦、坚持革命的高贵品质。

三、我会认

陈:chén(陈列、姓陈、陈旧)

曼:màn(赵一曼)

联:lián(联系、关联、联合)

缸:gāng(水缸、米缸、鱼缸)

粱:liáng(高粱、青粱、膏粱)

顿:dùn(顿时、安顿、一顿饭)

侦:zhēn(侦察、侦探、侦讯)

四、多音字

还:huán(还书)hái(还有)

盛:shèng(茂盛)chéng(盛饭)

五、近义词

陈列——排列 容易——简单

艰苦——艰辛 清楚——明白

六、反义词

结束——开始 容易——困难

危险——安全 清楚——模糊

七、词语理解

陈列:把物品摆放出来给人看。

袭击:军事上指出其不意地打击。

搪瓷缸子:可以用来喝水,可以用来吃饭的生活器具。

侦察:军事上指为查明敌情及其他有关作战的情况而进行的活动。

八、词语搭配

感人的故事 鼓鼓的挂包 为难地说

看得清楚 急得直叫 含着泪花

九、分段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赵一曼用过的一个粗瓷大碗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第二段(第2~4自然段):小通讯员给赵一曼送来一个缴获的大碗,赵一曼要求他还回去。(关注公众号:语文教材解读)

第三段(第5~8自然段):赵一曼倒掉了通讯员给她盛的高粱米饭,只盛了半碗野菜粥。

第四段(第9~11自然段):赵一曼把大碗送给七班做菜盆。

十、句子解析

1.他想:“这回我们政委该吃顿饱饭了。”

这是心理活动描写,从侧面反映赵一曼没有吃过饱饭,与战士们同甘共苦。

2.那些日子非常艰苦,抗联部队几个月来都是靠野菜、草根、橡子面充饥。

这句话直接叙述了那些日子的艰苦状况。

3.有时候乡亲们冒着危险给部队送来一点儿粮食,但得留给伤病员吃。

由此可以看出,同志们之间很友爱。

4.据后来“侦察”,这个粗瓷大碗已经成了七班的菜盆了。

解析:可见,这个碗没有丢,它被赵一曼送给七班当菜盆了。

5.赵一曼端着碗轻轻走进炊事棚,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把碗里的饭倒 进锅里,又从另一口锅里盛了半碗野菜粥。(关注公众号:语文教材解读)

炊事员老李在旁边看得清楚,他没吭声,眼里却含着泪花。

由此可以看出,赵一曼关爱战士胜过关爱自己,在艰苦的环境中与战士同甘共苦,坚持革命,赵一曼的精神感动了老李,所以,他的眼里含着泪花。在他的泪水里,也有对赵一曼的疼惜。

十一、问题归纳

1.赵一曼用过的这个大碗为什么被陈列在军事博物馆?

因为这个碗有着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

2.赵一曼什么时候才能不丢碗呢?

只有人人都有了碗,赵一曼的碗才不会丢。

3.碗是我们生活中很平常的日用品,课文中的粗瓷大碗为什么那么珍贵,还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陈列?(关注公众号:语文教材解读)

因为那时候生活很艰苦,所以能得到一个大碗就很不容易,同时这是赵一曼烈士用过的,是她关心战士,坚持斗争的高贵品质的体现,我们要继承发扬这个品质,所以要陈列起来。

十二、主题概括

《一个粗瓷大碗》这篇课文作者以倒叙的方法,以一个粗瓷大碗为线索,记述了抗日民族女英雄赵一曼,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时时关心战士胜于关心自己,和他们同甘共苦,坚持革命,从而赞美赵一曼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

十三、资料袋

赵一曼:(1905年10月-1936年8月), 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 四川省宜宾县白花镇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抗日民族英雄,曾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于黄埔军校六期。赵一曼1935年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在与日寇的斗争中于1936年8月被捕就义。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