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有个妈妈微信上找我聊天,说清晰地听到四岁半儿子说出“你个臭屁虫”,把她吓得不轻。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妈妈带儿子到楼下广场玩滑梯,这个时候有个两岁左右的小朋友打了他一下,儿子非常生气,对着人家大喊道:“你个臭屁虫,不要碰我。”小朋友被吓得哇哇大哭。
这可把妈妈给吓坏了,赶紧给小朋友的妈妈道歉,并把孩子带回了家。细问之下才发现,原来最近儿子到小区楼下玩,跟其他小朋友学的,把“臭屁虫”这几个字给挂在了嘴边,时不时就蹦出来,而且还越纠正,他说得越起劲,这可把妈妈给愁坏了:“这么小就会了说脏话,而且还纠正不了,这可怎么办?”
相信很多家长都曾经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也很困惑:我们家里并没有人说脏话呀,他到底是从哪里学来的,为什么会把脏话挂在嘴边呢?
01孩子“说脏话”,可能只是到了“污言秽语期”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将个体性心理发展分为三个阶段5个阶段: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青春期(12岁以后)。
他认为孩子在进入性器期后会对自己的生殖器格外感兴趣,喜欢抚摸或者显示生殖器以及性幻想。这个阶段的孩子会对“屎尿屁”这样的污言秽语有极大的兴趣,而且会经常挂在嘴边,所以,3到6岁的孩子“出口成脏”,很可能只是进入了正常的心理发展阶段——“污言秽语期”(也被成为“诅咒敏感期”)。
可见,孩子之所以喜欢说脏话,并不一定是一件“罪大恶极”的大事,可能只是到了“污言秽语期”,很多孩子都会经历这个阶段。这个阶段,也是孩子语言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他发现自己某些的言词会与他人产生“共鸣”。尤其是在同龄人之间,身边的小朋友好像都和自己一样,自己不说还会觉得“不合群”。
除此之外,在这个阶段,孩子还会发现自己的某些话会与其他人产生“共鸣”,他会观察,自己说出来的某些话,会引起其他人的强烈反应。比如说,当孩子第一次说出出格的话时,家长会生气,一向温和的妈妈甚至会发脾气,这对他说是新奇的,也是非常有趣的。所以,这个时候,他可能会可以去重复这些“污言秽语”。
02“污言秽语”两类型以及成因
根据儿童心理发展水平,我们可以将孩子的脏话分为两种:
1.模仿性脏话
2.有意识的脏话
那这两种脏话类型的成因都是什么呢?
1.模仿性脏话,只是因为“本我”善于观察和学习
心理学家艾普教授说:
如同水中的鱼群群居群嬉一样,孩子们会时时参照周围的人们,互相观察、互相模仿。
年幼的孩子往往没有特别明确是是非观,别人说骂人的话,他可能只是感觉很好玩,也跟着一起说,这是很多孩子说脏话的普遍心理。对孩子而言,很多言词都是他在生活中无意识习得的,可能他并不知道这些词具体是什么意思,能不能有用,他是完全不知道的。
在综艺《闪亮的爸爸》中就有类似的片段,小朋友蛋蛋三番五次对着明星爸爸潘玮柏说脏话,潘玮柏严肃地问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孩子大哭着说:“因为平常爸爸妈妈就这样,我是跟妈妈学的。”
美国耶鲁大学的保罗.布卢姆博士也曾说过:
孩子说脏话,其实只不过是孩子的语言学习。一句脏话当时对于小孩子来说,没有什么作为禁忌语的特殊意义。他们以后才会逐渐了解到这些话犯了社会禁忌。
换句话说,孩子说脏话可能是因为他身处的环境中充斥着这样形形色色的脏话,而孩子并不知道这些话是被禁止的,是触犯社会禁忌的,对他而言,可能只是他对语言的学习和探索。3到6岁是孩子语言学习关键期,孩子会非常愿意去学习新鲜词汇并尝试应用。
2.有意识的脏话,可能只是“禁果效应”在作祟
张瑞雪老师在《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中这样写道:
随着孩子年龄增长,他发现语言本身是有力量的,尤其有些话就像利剑一样,会产生一种强有力的效果,而最能表现力量的话语是诅咒,于是便开始没轻没重、快乐地随便使用。
可见,孩子第一次“说脏话” ,家长的反应是至关重要的,有的家长在听到孩子的脏话时,会哈哈大笑,这会让孩子觉得脏话可以给人带来快乐,说脏话的行为得到了鼓励和肯定,孩子的积极性也会得到提高,甚至会养成“出口成脏”的习惯。
还有一个更常见的反应就是打骂、呵止,父母对孩子说脏话是非常敏感的,一听到就反应激烈,大声呵止甚至打骂孩子。这样的打骂只会更加刺激他,即使孩子当时在父母的“淫威”下闭嘴了,但是在孩子心里却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疤。
这就像“禁果效应”所说的: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越要得到手。
父母在孩子说脏话时,反应越是激烈,越容易勾起孩子的好奇心和探求欲,这反而会使孩子对“脏话”更感兴趣,更愿意说。当他发现“脏话”能让平时温和的妈妈大发雷霆,他会觉得有趣,新鲜,反而会让他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
同事就曾说过,有段时间,他儿子就非常喜欢“说脏话”,动不动就是“臭妈妈”、“妈妈是笨蛋”、“混蛋”,刚开始同事听到这些话时,是非常生气的,不仅大声呵斥,更是动了手。但是,这并没有让孩子停止“说脏话”,反而愈演愈烈。
那么,要如何做,才能让孩子从“出口成脏”变成“出口成章”呢?
03巧用“环境隔离法”和“行为矫正法”,助力孩子顺利度过“污言秽语期”上文中,我们分析了孩子“说脏话”的原因,这里我们将从“环境”和“行为”2方面为大家提供2个简单实用的方法,助你引导孩子顺利度过“污言秽语期”。
第一,“环境隔离法”,给孩子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
心理学上有一个“安泰效应”: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大力神,他的名字叫安泰。安泰力大无穷,无往不胜,所有的神都打不败他。原因只有一个,因为安泰只要靠在大地上,就能从大地母亲那里汲取无穷无尽的力量。他的对手发现了这个秘密,便诱使他离开地面,在空中杀死了他。
从“安泰效应”中就能看出任何事物都有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安泰的能力来源于大地母亲,当他脱离母亲后便失去了力量来源而丧失优势。同理,对孩子“说脏话”而言,如果孩子失去了说脏话的环境,切断孩子的脏话来源,那么很可能他说脏话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这就是“环境隔离法”。那具体怎么做呢?
1.父母以身作则,净化周围的语言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作为父母,我们首先应该以身作则,杜绝“脏话”。对孩子而言,3到6岁是语言关键期,语言能力发展迅速,孩子会模仿父母的言行举止,所以说,父母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好的示范作用。如果他的周围充斥着各种污言秽语,那孩子“出口成脏”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所以,我们一定要净化孩子周围的语言还款,让他听不到也学不到脏话,自然也就不可能学会“说脏话”。
2.冷处理,让孩子丧失“说脏话”的兴趣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过:
当孩子的生命力不被看见,就会变成黑色的。比如愤怒、攻击,是破坏性的;当生命力被看见的时候,它就会变成好的,比如热情和爱。
所以,当孩子“说脏话”时,大人一定要冷静,不要着急,也不要避讳,要学会冷处理。当他发现,没有人在意和回应他时,他就看不到语言所产生的作用,得不到乐趣,他自然不会说了。
3. 用“好话”去回应孩子,使孩子学会正确使用语言
当父母发现孩子这样的“污言秽语”时,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不要与孩子过于计较,除了冷处理以外可以尝试采“好话”(文明语言、良好的语言)去回应。
上周跟孩子吵架生气时,儿子脱口而出“臭妈妈”,我当时就故意去抱他,“你问问,妈妈很香,和你一样,是香妈妈。”儿子被我逗笑了。
这样刻意采用良好的语言去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他可能就会学会新的、文明的词语。
第二,"行为矫正法”,引导孩子正确表达情绪
"认知行为矫正法"(Cognitive Behavior ModificationCBM)是一种主要以理性行为为手段的心理治疗法。这是一个自我指导的治疗法(self-instructional therapy),基本上是重建认知的一种形式,重点在于 改变当事人的自我暗示 (self-verbalizations)。
认知行为矫正技术强调要从这三个角度下手:1、打破行为的刻板定势;2、注意到他人行为的影响力;3、注意到自己的感受和行为。那应用到矫正孩子的“说脏话”的行为,也就是应该强调“轻行为、重感受”,那具体怎么做呢?
1.正确看待孩子“说脏话”的行为
《儿童行为心理学》一书中在讲到孩子的“污言秽语期”时是这样说的:
当他们接触到一些脏话或者带有诅咒的话语后,喜欢不分场合地胡乱使用,越是被制止就越喜欢使用,不过一旦过了这个阶段就又会恢复正常。
既然这个阶段是每个孩子都必须要经历的阶段,父母首先应该正确的认识这个行为,不要过分地上纲上线,一上来就给孩子贴标签、定性。而是应该首先去寻找脏话源头。尽可能地去阻隔这个源头,减少孩子接触到脏话、模仿脏话的机会,从而有效地避免“出口成脏”。
2.帮助孩子了解行为背后的需求
《不咆哮,让孩子爱上学习》一书中说到:
行为矫正法认为,一种行为之所以能保留下来,一定是孩子通过这种行为获得了好处,满足了自己的某个需求。
就像文章一开头讲到的那个案例,当孩子感觉到受到了侵犯,通过说脏话可以表达的愤怒,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很重要的自我防护能力,是维护权益的正当需求。所以,我们要想矫正孩子说脏话的行为,首先要帮助孩子找到另外一种能够满足这种需求的正确的方法来代替“说脏话”。
还拿开头那个事例来说,孩子是因为被小朋友打了一下,感觉受到了伤害,而用脏话来反击。那我们就可以跟他这样说:你骂小朋友的是因为不想他再打你,对吗?我也看到了那个小朋友被吓哭了呢,但是他是因为害怕你说的脏话内容吗?显然不是,他怕的是你愤怒的情绪力量。但是妈妈觉得,你在维护自己的权益时表现得很勇敢,但是,骂人是不对的,你可以告诉他你很生气,如果他继续,你会打回去,下次你试试,这样是不是也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呢?
3.及时沟通,引导孩子找到正确的方式表达情绪
麻省理工大学心理学教授TimothyJay曾说过:
当孩子还不会说话时,他们通过极端行为来表达情绪,打人、咬人、踢门等等。这时如果我们去观察他们,就会发现和动物发脾气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也就是说,很多时候,孩子“说脏话”可能只是不懂得如何正确地表达情绪,他们想通过说脏话来体现自己的力量,更多的是想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尊重。
有一天儿子不小心砸到我的额头,我大声批评他,儿子大喊“臭妈妈”,他只是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他委屈和不满。如果这个时候,我去过分在意孩子的这句话,而不是去理解他这样表达是因为我严厉的语气让他觉得委屈,儿子觉得他并不是故意的,而我的反应过于激烈。
因此,当我以幽默的方式逗乐儿子后,也及时跟他沟通,引导他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告诉他:说脏话不好,妈妈觉得很伤心。你觉得委屈,可以向妈妈据理力争,而不是用脏话表达。
幼儿是很难意识到自己情绪和行为的不当之处的,更是不懂得如何表达,这就需要父母在问题发生时,及时与孩子沟通,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心理感受,并教会他在遇到类似事件时发泄情绪和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
04写在最后
孩子“出口成脏”并不是天性如此,可能只是到了“污言秽语期”。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必然要经历的人生阶段。作为父母,我们更多的不应该反应过激,而应该找到问题的根源,并以身作则,净化孩子周围的语言环境,做好示范作用。
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时,父母要尝试透过孩子行为看到孩子内心的真正需求,采用正确和恰当的方式来帮助孩子,引导孩子正确地认识情绪、表达情绪,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孩子顺利度过“污言秽语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