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热播,哪吒这一神话形象再度被热议。
哪吒身上有两个最鲜明的特点,一个是三头六臂,另一个就是法宝众多,手上拿的乾坤圈、脚下踩的风火轮、手里拿的火尖枪都是霸气十足,而他身上最神奇的法宝当属“混天绫”了。
混天绫最早亮相,是在神怪小说《封神演义》第十二回“陈塘关哪吒出世”中,当时太乙真人把乾元山金光洞里的镇洞之宝混天绫和乾坤圈都送给了他。
哪吒七岁到东海洗澡,书中写到:将此混天绫放在水中,把水俱映红了;摆一摆江河晃动,摇一摇乾坤震撼,不觉水晶宫已晃得乱响。
看来混天绫的威力无穷,所以在小说《封神演义》中,哪吒除了大闹龙宫、大战石矶娘娘两回外,便很少使用。
那么“混天绫”应该长什么样子呢?
“绫”在汉语中的意思是“细薄而有花纹的丝织品,一面光,像缎子”,看来混天绫是应该有花纹的。
但是在大多数关于哪吒的影视剧中,混天绫都是一条红色的长布,虽然可以紧缚敌身、可长可短,但是简单用一条红布来展示“混天绫”还是显得有些敷衍。
对混天绫进行最完美展示的影视剧,当属1979年制作的《哪吒闹海》。
在这部戏中,太乙真人在哪吒出生时送给了他混天绫,而且在混天绫上还纹上了三处图案。
在混天绫的两端,分别是“日” “月”,而在它的中间则是云彩,三种图案虽然简单,却象征了混天绫具有混沌天云,斗转乾坤的神力。
在和敖丙的大战中,《哪吒闹海》里的混天绫的确威力不小,紧紧地将其束缚,再也无法挣脱。
《哪吒闹海》中的想象力,不止表现在混天绫上。许多细节也是令人叹为观止。
例如龙王在吃饭时,是由乌龟拖着食物放到桌子上,而其他三海龙王来东海时,居然是坐着章鱼而来。
水族在表演节目时也是新鲜又好看,八脚螃蟹打架子鼓、章鱼打编钟、贝壳中走出美女跳舞;鲸鱼张开嘴再游出小鱼等等细节,就是放在现在的电影中,也丝毫不过时。
《哪吒闹海》的制作周期长达一年零三个月,是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而它也是我国第一部大型彩色宽银幕动画长片。
或许是因为对细节的超强把控,《哪吒闹海》在1980年成为第一部在戛纳参展的华语动画电影,并在当年的百花奖上获得最佳动画电影。
之后《哪吒闹海》更是走出国门,1980年在日本上映、1981年在英国上映、1982年又在法国、韩国陆续上映,并先后获得了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特别奖、法国布尔波拉斯文化俱乐部青年国际动画电影节评委奖。
时隔40年后,当今的影迷依旧非常喜欢《哪吒闹海》,在豆瓣上它的评分高达9.0,并位居Top250。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因为对中华传统神话的挖掘,诞生了《哪吒闹海》这样的经典,而它的成功,也为华语电影人指明了创作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