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人 violaine

“好与坏都不要叫出声来。”这是沈从文的风格,因为他知道这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听得懂他,包括他痴情相恋的妻子、儿子、朋友、师长、亲友……

学者张新颖的新作《沈从文的后半生》把那一代人的命运又一次带进了大众视界。

沈从文的短篇小说集(晚间书单沈从文)(1)

沈从文,一个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的湘西才子(他的名字被选入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终审名单,1988年,他再度进入当年的终审名单),一个温润如玉的文人,怎会生得如此苦涩死得那么憋屈?怎会在晚年像林黛玉般止不住地时时泪水长流?

沈从文的短篇小说集(晚间书单沈从文)(2)

一个感性的文人,就连哭也是这么的纯粹:

他在收拾东西,突然拿着一封的信久久地不愿放下,又伤心又快乐。他说:这是三三(即妻子张兆和)给我的第一封信啊,然后就开始无声地哭;文革中期,孙女沈红在学校因学习成绩好守纪律遭到厌学顽童欺负,沈从文闻之不停落泪;诗人穆旦死了,得此消息,沈从文“老泪纵横”;回乡听傩堂戏他泪落不止,生病住家中想起人生苦短又苦长不禁泪下湿枕。

沈从文的短篇小说集(晚间书单沈从文)(3)

对于文革,沈大才子虽不乏调侃,但真要到聊伤心处,也是恣意纵情地放声大哭。

1985年,某杂志社几个人来采访他,问起文革中的事,沈从文说,“在文革中,我最大的功劳是扫厕所,特别是女厕所,我打扫得可干净了。”有个年轻女记者走过去拥住老人肩膀说了句:“沈老,您可真是受苦受委屈了!”沈从文抱着这个女记者的胳膊,像小孩子一样嚎啕大哭。什么话都不说,只是不停地哭,张兆和像哄小孩一样又是摩挲又是安慰才让他安静下来。

他说话越来越少,越来越简单,流泪成了他特殊的表达方式:为自己感伤,对他人同情,被美所感动,更多是落寞孤凄的眼泪。

沈从文的短篇小说集(晚间书单沈从文)(4)

据后来的信件与资料来看,沈张夫妇并非外人想象中那种郎才女貌的神仙眷侣。婚前,沈从文“顽固地”爱上了张兆和,而张兆和却“顽固地”不爱他。两人都见识了对方的顽固。包括胡适在内的师长友人都觉得她该爱他,因为他是天才。但少人有能进入一个天才敏感孤独的心。

婚后,张兆和由张家千金变成了柴米油盐酱醋茶事事上心的家庭主妇。

1937年8月,沈从文在战火中南行,张兆和留在了北平,他们开始了两地分居两地书的生活。夫妻的通信中,张兆和絮絮叨叨的是家中米可以吃到几时,节衣缩食的钱能撑过多久,而沈从文对此完全无感,他的回信心心念念是:三三啊,上次我跟你说到山中的花事,这次要和你说说行船的美妙……夫妻各说各话,感情也维系下来了。

沈从文的短篇小说集(晚间书单沈从文)(5)

生活中,沈从文的缺席不会给张兆和的生活带来不便,他的出现,也不会让生活熠熤生辉,更多时候,是她擦亮了他的生活,并为他收拾残局。在他去世后,张兆和整理沈从文书稿时说:“我其实一点都不理解他。”虽然她一眼就看清了他的文艺青年式爱情的真相。但总觉得自己,好像不应该不爱他。

沈从文的短篇小说集(晚间书单沈从文)(6)

上世纪五十年代,妻子儿子和朋友都劝他为新社会歌咏书写,他实在也想照此办理,但内心始终是个孩子的他,始终不了解一个作者把“作品”与为“多数”连缀起来,努力使作品庸俗,雷同,无个性,无特性,却又希望它长久存在,以为它因此就能够长久存在,这一个观念如何能够成立。溪面群飞的蜻蜓够多了,倘若有那么一匹小生物,倦于骚扰,独自休息有一个岩石上或一片芦叶上,这休息,且是准备看一种更有意义的振翅,这休息不十分坏。于是他选择沉默。他想,沉默两年不是一段长久的时间,若果事情能照他愿意作的作去,他还必需把这分沉默延长一点。

沈从文的短篇小说集(晚间书单沈从文)(7)

沈从文到晚年终究像件出土文物似地被发掘而出,各种好事也纷至沓来,搬新居,出新著,选文集。有一天,小儿子沈虎雏从废纸堆中清理一篇旧作出来给他过目,可惜他已经不记得是自己所写,只说了一句“这才写的好的呐!”这篇文章重见天日是在1988年,收在《长河不尽流》这本书中,这本书是故乡人在沈从文逝世时编辑的纪念文集。

沈从文逝世后,国内媒体奇异地一时哑声,反而由境外的报纸首先重点报道和纪念。他在临终前已彻底沉寂,但是他对张兆和说:“三姐,我对不起你。”

据会饮读书微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