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语》中,八佾篇是第三篇,一共二十六章,主要说的是关于礼乐的事情。礼崩乐坏的大环境令孔子极为不满,但除了出离愤怒,现实中却无法实现真正的作为,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和前面一样,篇幅较长,也分成两部分来读。

读论语想对孔子说的话(是什么令孔子拍案)(1)

《论语·八佾篇(上)》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今译:孔子谈到鲁国大夫季孙氏,说:“他能在庭院中使用八佾乐舞,这样的事情都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他不忍心做呢?”

八佾是一种乐舞,每列八人,八列共六十四人,是天子才能用的乐舞。如果按照礼制,大夫只能用四佾,季孙氏明显越礼了。

我们现在经常说的“是可忍孰不可忍”就出自这一章,但现在的“忍”则有容忍之意。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今译:在鲁国当政的仲孙、叔孙、季孙三家大夫,家祭结束撤去祭品时唱着《诗经·周颂》中的“雍”,孔子说:“‘雍’中说的是‘相维辟公,天子穆穆’,三家大夫的家庙中,凭什么敢唱此诗呢?”

和前面的大夫之家跳八佾乐舞一样,大夫在家祭中吟唱“雍”也是违背礼制的,“相维辟公,天子穆穆”说的是诸侯助祭,天子端正恭敬地主祭,“雍”只有在周天子祭祀之后撤去祭品时才能吟唱。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今译:孔子说:“一个人如果缺乏仁德,又怎么能遵循礼?一个人如果缺乏仁德,又怎么会懂得乐?”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今译:鲁国人林放请教礼的根本是什么。孔子说:“这个问题很大啊!礼,与其奢侈,宁可节俭;丧礼,与其仪节过度,宁可悲戚过度。”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今译:“外族虽然有君主,还不如华夏各诸侯国没有君主。”

读论语想对孔子说的话(是什么令孔子拍案)(2)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今译:鲁国大夫季孙氏到泰山行“旅祭”。孔子对冉有(孔子弟子,姓冉名求字子有,是季孙氏的家臣)说:“你不能阻止这件事吗?”冉有说:“阻止不了。”孔子说:“唉!难道泰山神还不如林放知礼,而接受季孙氏的祭祀吗?”

季孙氏祭祀泰山,为何孔子如此生气,因为根据礼制,只有天子才能祭祀全天下的名山大川,诸侯可以祭祀封地内的名山大川,诸侯国的大夫没有祭祀的权利,所以属于严重僭越。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今译: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如果有争,也必是在射礼上吧!但君子会相互行礼,然后登堂比赛射箭,比赛完毕后下堂同饮。这样的争也是君子之争。”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今译:子夏问:“《诗经·卫风·硕人》中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绘画时先以素色为底,然后绘五彩。”子夏说:“意思是礼是在仁义之后形成的?”孔子说:“能够阐发我的观点的人就是你啊!从现在开始能和你谈论《诗经》了。”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的意思是:美好的笑容真是动人呀,美丽的眼波真是妩媚呀,白净的脸庞上的妆容真是美丽呀。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今译:孔子说:“夏礼,我能够言说阐明,但夏朝的后代杞国却不足以证明;殷礼,我能够言说阐明,但殷商的后代宋国却不足以证明。这是因为杞国、宋国的典籍和贤者不够多。如果有足够的典籍和贤者,那么我就可以引以为证了。”

读论语想对孔子说的话(是什么令孔子拍案)(3)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今译:孔子说:“禘祭之礼,从第一次献酒之后,我就不想再看了。”

为什么?这种祭礼是宗庙大祭,只有天子才能进行。周朝初期,因周公旦有大功于国,成王封周公于鲁,并下令鲁国国君用禘礼来祭祀周公。但之后,鲁国国君擅自把这种祭礼扩大到其他祭祀中,属于越礼,所以孔子不想看。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今译:有人向孔子请教禘祭之礼。孔子说:“我不知道。如果是知道这个道理的人来治理天下,那就像是把物品放在这上面一样容易吧!”说着,指了指手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今译:祭祀祖先时,就如同祖先真在那里,祭祀神灵时,就如同神灵真在那里。孔子说:“如果我没有亲自参加祭祀,就会觉得好像并没有祭祀过一样。”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今译:卫国大夫王孙贾问:“‘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说的是什么意思?”孔子说:“这话说得不对。如果获罪于上天,那么就没有地方可以祈祷了,祭什么神都没有用处了。”

为什么孔子觉得这话不对?奥,是居室的西南角,古人认为有神在这里。灶,指的是灶神。奥神位尊,灶神位低,但灶是日常烹饪食物的地方,灶神就显得更实用。所以,很多人认为与其献媚于奥神,不如献媚于灶神。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今译:孔子说:“周朝借鉴了夏、商两朝,所以它所制定的礼仪乐制是那么丰富多彩!我主张遵从周朝的礼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