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是毛泽东到达陕北后,看到北国风雪创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但是在这首词产生70多年后,网上一篇署名罗冰的所谓《毛泽东选集》•真相中,竟然说《沁园春•雪》是毛泽东的秘书胡乔木所作,并且称胡乔木要求恢复自己的署名。

文章一出,随后在网上还有人传播这种谣言,而历史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沁园春•雪》真的是毛泽东的秘书胡乔木所作吗?

喜欢的朋友点个关注,一起揭秘《沁园春•雪》的历史真相!

《沁园春•雪》在重庆见报,轰动山城。

1945年11月14日,在重庆《新民报晚刊》上首次刊出毛泽东这首《沁园春·雪》,此词一出,可谓“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立刻轰动了重庆,传遍了全中国。

雪的作者究竟是毛泽东还是胡乔木(雪的作者究竟是毛泽东还是胡乔木)(1)

毛泽东与蒋介石在重庆谈判的合影

在重庆的蒋介石看着当天的报纸,当读到毛泽东《沁园春•雪》这首词后,惊得报纸都掉到地下了。

对身边专门为他起草文件的文人陈布雷说:“你看看报纸上刊登毛泽东的这首词。”

陈布雷从地上捡起报纸认真地看起来,随后对蒋介石说:“你以为这首词写得如何?”

陈布雷回答道:“气度非凡,有气吞山河之势,是当今诗词中难得的精品啊!”

国共谈判,以诗会友,《沁园春•雪》得以面世

1945年,日本战败无条件投降,蒋介石连续3次电报邀请毛主席到重庆“共商和平大计”。毛泽东明知蒋介石摆的是“鸿门宴”,但为了人民的福祉,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率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从延安飞抵重庆。

雪的作者究竟是毛泽东还是胡乔木(雪的作者究竟是毛泽东还是胡乔木)(2)

毛泽东和蒋介石

重庆谈判之际,国民党展示实力,以此让毛泽东感受到压力,想到是好的。然而《沁园春•雪》的发表,不仅让国民党人感受到了压力,也让蒋介为之震怒。

柳亚子是毛泽东多年的老朋友,他们结识于1926年,十九年来,虽说天各一方,但此次的心却是息息相通的。听闻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柳亚子写诗称赞毛泽东是“弥天大勇、霖雨苍生”。

能够在重庆见到分别十几年的故友,柳亚子激动地写下了“阔别羊城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之情。

柳亚子当时居于重庆沙坪坝。毛泽东在重庆城区(今渝中区)的“桂园”安顿下来以后。

8月31日,柳亚子便登门探望。多年未见的故友,再次相见难以表达喜悦之情,主动赠送了毛泽东一首诗。并赞誉毛泽东重庆之行“弥天大勇、霖雨苍生。”随后柳亚子便希望毛泽东也能回赠他一首词,以做二人相见之证。

多年的故交之情,毛泽东便将这首在1936年2月,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写下的《沁园春•雪》重新抄送后赠予柳亚子。

收到赠词后,柳亚子如获至宝,展读后,惊叹无比,直呼:“大作!大作!虽苏、辛犹未能比也!”

10月11日,毛主席离开重庆当日,便将《沁园春·雪》抄送给一些友人,众人读罢此词,无不目瞪口呆。

雪的作者究竟是毛泽东还是胡乔木(雪的作者究竟是毛泽东还是胡乔木)(3)

《沁园春•雪》

中国明、清之后,何曾出现过如此镇国之作?一个纳兰容若,写出过“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但和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比,无疑是萤火与皓月争光,高下立判。

时任《新民报》编辑吴祖光从友人黄苗子手中得到《沁园春·雪》原文,只是其中少了几处短句,于是他又到处托人,最终拼成了完整的一首。

雪的作者究竟是毛泽东还是胡乔木(雪的作者究竟是毛泽东还是胡乔木)(4)

毛泽东和柳亚子

1945年11月14日,吴祖光在《新民报》上正式刊发出这首《沁园春·雪》,此词一出,当即轰传天下。

一时之间整个山城重庆的名流都为之仰慕这首词,当时的文艺界人士为《沁园春•雪》写下了多达50首的“和词”。在“国统区”内引发了一股“毛泽东诗词风潮”,无数人被毛泽东的才华所折服。

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是革命最艰苦的时期

毛泽东的一生,不仅仅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也是一位诗人、词人!其才诗词佳作完全和中国古代任何一位大家媲美。而毛主席一生所做的一百多首诗词中,最能展现毛泽东心胸抱负和理想的莫过于《沁园春•雪》。而这首词也是在中国革命最为艰苦的时候、毛泽东望着祖国的大好河山而创作的。

从1911年毛泽东离开家乡求学,接触新文化、新思想,到1936年。在这25年间,风雨飘摇的中国发生了太多的历史事件,对于毛泽东个人而言,是对中国革命前途未卜的忧虑、也是对中国未来的担忧。

从1921年毛泽东出席中共一大,到1927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的思想主张,随后到湖南、江西边界领导秋收起义。率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创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

大革命时期,在毛泽东的英明指挥下,一次又一次打破国民党军队红军的围剿。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在王明是、李德错误的指挥下,红军的命运到了生死存亡的历史时刻,也是在毛泽东力挽狂澜之下,踏上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是中国革命的壮举。也开启了中国革命新的篇章。

雪的作者究竟是毛泽东还是胡乔木(雪的作者究竟是毛泽东还是胡乔木)(5)

毛泽东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红军到达陕北。次年2月,率领红军来到西北高原,在陕西省清涧县高杰村附近的袁家沟。2月7日,毛泽东在高家坬塬一带侦察东征地形,望着银装素裹的大好河山。当时目之所视,群山环抱、沟壑纵横、千里冰封。回到窑洞后毛泽东挥笔写下了这篇气势磅礴的《沁园春•雪》

毛泽东这首《沁园春•雪》可能你并不能全篇背诵,但是词中的名句你一定早已朗朗上口,一起来感受这首词的魅力。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飘雪。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其实对于毛泽东这首词的出处,史学界是有不同的意见。还有一种考证是:1936年2月,毛泽东等率领红军东征抗日先锋军向东渡过黄河、突破晋绥军防线后,踏雪沿官道山行进,顺利到达山西省石楼县留村在此写下的。

雪的作者究竟是毛泽东还是胡乔木(雪的作者究竟是毛泽东还是胡乔木)(6)

《沁园春•雪》

这首词的出处体现了人民对于毛主席的情怀。在这首词中,看到了毛泽东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看到了一代伟人心中的理想抱负,看到了毛泽东指点江山的豪迈。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中国革命危在旦夕之际,毛泽东率领红军,打破国民党军对红军的“最后一战”,爬雪山、过草地历经千辛万苦,到达陕北。使红军转危为安、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保留了中国革命的火种。略感欣慰的毛泽东面对一望无垠的美景,挥毫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对江山的指点。

在这首词中,上片描写了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前十句描绘了眼前的实景,后三句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显得娇艳。

下片由对祖国壮丽的感叹,引出朝代帝王英,纵论历代人物,抒发伟大的抱负及胸怀。

,以“惜”字总领开始,对历代英雄人物进行点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他们是中国历史封建帝王的标志人物。但是在毛泽东的笔下他们是“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这并不是一概的否定,他们欠缺的,正是这指点江山的文采,可见毛泽东的心胸。

一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发出了超越历史的宣言,道出了改造世界的壮志。那一刻思接千载,那一刻洞悉未来,那一刻豪情万丈,那一刻傲视古今。

雪的作者究竟是毛泽东还是胡乔木(雪的作者究竟是毛泽东还是胡乔木)(7)

毛泽东

毛泽东和中国封建王朝帝王最大的标志性区别,就是文采,不仅是用诗词表现心中的理想抱负。毛泽东手中的一支笔就是千军万马,从离开家乡求学开始,到为中国革命披星戴月,毛泽东从未放下手中的书,指挥红军突破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发表诸多关于中国革命和指导战争的论著。这也就是为什么说:“毛泽东没有读过一天的军校,却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这就是毛泽东与众不同的地方。

胡乔木有何才学,被邓小平成为:中共中央第一支笔

在战争年代,毛泽东说:“靠乔木,有饭吃。”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邓小平说:“乔木是我们党内的第一支笔杆。”

朱镕基说:“他的道德文章确实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你所知道的东西他都知道,而他知道的东西,你看不到边。

三代领导人都对胡乔木有如此高的评价,可以看出胡乔木有着深厚的文化功底和才学!

雪的作者究竟是毛泽东还是胡乔木(雪的作者究竟是毛泽东还是胡乔木)(8)

胡乔木

胡乔木是中共中央历史上的“第一秘书”,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身兼四个秘书职务:毛泽东秘书、中央政治局秘书、中央总学委秘书和中央宣传委员会秘书。

胡乔木,1912年6月1日,出生于江苏盐城。少年时的胡乔木喜欢读书,也喜欢写诗,他曾相继在扬州省立八中、扬州中学上学。

在当时的大革命环境之下,各种先进思想涌入学校,读书期间的胡乔木听过中共早期著名领导人恽代英的演讲,以后逐渐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读物,更饱读了许多新文学的作品。

1930年,胡乔木高中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当时现代物理学已在中国有了很大的发展,而清华大学无疑是当时中国物理学师资力量最强的地方。

在那个时代,积贫积弱的国家最需要的是寻找到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突破口,而物理学或历史学显然并不能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

由于不断的听到各种先进的思想,不久,胡乔木便开始参加学生运动。

到年底,他又秘密加入了共青团,并迅速成为进步组织读书会的骨干。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胡乔木认识了已经成为老师的季羡林,那时,季羡林经常去为工友子弟夜校讲课。

而胡乔木每次在季羡林讲课后,就动员他参加革命,无奈那时的季羡林一门心思搞学问,胡乔木只能失望而去。

雪的作者究竟是毛泽东还是胡乔木(雪的作者究竟是毛泽东还是胡乔木)(9)

胡乔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胡乔木当时身体不好,遂离开北平,返回南方。

经过几年的历练,此时胡乔木已是坚定的革命者,回到家乡后,他被吸收进党组织,开展宣传工作,结果被国民党特务发觉,胡乔木侥幸得以逃脱,准备再赴北平,寻找组织。

但当时他的父亲一再要求他继续学业,而那时胡乔木已与党组织失去联系,这样,他只得遵从父命,再进大学。

之后,胡乔木进入了浙江大学学习,进入浙江大学后,胡乔木一边学习,一边积极在学校开展革命运动。

由于胡乔木在校园积极开展革命运动,被校长郭任远认定是一个“赤色分子”。

随后,学校迫于校长的压力以成绩不及格为理由,将胡乔木等10余名进步学生开除。

被学校开除的胡乔木并没有离开杭州,而是与学校同学保持密切联系,通过他们把党的指示、革命思想传播到了浙江大学。直到1935年10月,胡乔木才离开杭州。

离开杭州的胡乔木随后来到了上海,进入了进步团体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不久他又成为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的宣传部长。

当然,这是胡乔木职业革命生涯的一个新起点。1937年7月,胡乔木奉命抵达了革命圣地延安,并在1941 6

《沁园春•雪》的写作时间、地点,与胡乔木当时所在的地点不一致!

众所周知,《沁园春•雪》是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红军到达陕北。次年2月,率领红军来到西北高原,在陕西省清涧县高杰村附近的袁家沟。

2月7日,毛泽东在高家坬塬一带侦察东征地形,望着银装素裹的大好河山。当时目之所视,群山环抱、沟壑纵横、千里冰封。回到窑洞后毛泽东挥笔写下了这篇气势磅礴的《沁园春•雪》。

即使史学界有不同的意见。还有一种考证是:1936年2月,毛泽东等率领红军东征抗日先锋军向东渡过黄河、突破晋绥军防线后,踏雪沿官道山行进,顺利到达山西省石楼县留村在此写下的。

在时间脉络上,《沁园春•雪》是毛泽东长征到达陕北后,在1935年或者是1936年书写的,而此时的胡乔木却是在上海,他1937年7月才到的延安,到了1941年才担任毛泽东的秘书。

雪的作者究竟是毛泽东还是胡乔木(雪的作者究竟是毛泽东还是胡乔木)(10)

毛泽东与胡乔木

从胡乔木担任毛泽东秘书后,《沁园春•雪》毛泽东已经写出来五年了。

从胡乔木的个人成长经历来看,他青年时期的人生足迹主要是在北平、杭州、上海,无论是时间上还是地点上都是对不上的。

胡乔木承认《沁园春•雪》是毛泽东所作

在胡乔木的回忆录中,1965年元旦,胡乔木的《词十六首》发表在了《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上,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当时很多人看到胡乔木发表的词后,都非常感到惊叹,纷纷给胡乔木写信,表达对词的喜悦之情。

胡乔木收到读者的信后,在回信中就曾说:“以前我没有写过词,这次发表的是我初次创作的,我近些年由于得了比较严重的神经衰弱症,不能工作了,也因此才有时间学习这些东西。”

从这封信可以看出,胡乔木从前从没有填过词,而现在所发表的词,也是自己最近才写出来的。

胡乔木晚年在他出版的诗集《人比月光更美丽》的后记中,特别写道:“自己的诗词是在毛泽东同志的鼓励和支持下写出来的,而且还是经过自己再三悉心修改以后才发表的!”

这说明胡乔木本来是不写词的,是在毛泽东的鼓励下才开始填词的,一个没有从来没有填写过词的人,怎么可能会写出《沁园春•雪》这样气势恢宏的佳作呢?这就说明《沁园春•雪》不是出自胡乔木的手笔。

2009年,采访胡乔木的女儿胡木英,当时有人问道:“有人说《沁园春•雪》是你父亲写的!”

雪的作者究竟是毛泽东还是胡乔木(雪的作者究竟是毛泽东还是胡乔木)(11)

毛泽东

胡木英回答道:“不是!父亲没有参加过东征,壮丽景观没有经历过,这不是可以凭空想象就能够写出来的,而且按照我父亲的性格,他也写不出来主席那样的气魄!”

众所周知,毛泽东一生嗜书不倦,尤其爱读历史书籍,具有深沉的历史情怀,对历史人物有独到的品评。往往三言两语,就把一个历史人物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表现出毛泽东“掌上千秋史”的豪情壮志。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王朝的正史,从1952年至1976年,毛泽东整整读了24年。他曾对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芦荻说:“一部《二十四史》大半都是假的”。

在审视整个中国历史时,毛泽东认为他们虽有武功,但文治明显存在欠缺。毛泽东的“批判”,既洋溢着诗情,也充满理性。柳亚子对毛泽东由衷赞叹道:“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

1936年,是当时中国社会最为动荡的时期,国家积贫积弱、外敌虎视眈眈。红军在毛泽东的英明领导下,摆脱了国民党的围追堵截、转危为安。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毛泽东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挥毫写下《沁园春•雪》,抒发了自己的广阔的胸怀。表现了毛泽东为天下黎民苍生挽起一轮红日的抱负决心。

毛主席自己离开我们四十多年了,他所留给我们的影响力并不会随着毛主席的离去而减弱。在毛主席的诗词中,我们看到了他为中国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的手中,就像毛主席《沁园春•雪》写的那样: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历史最有力的事实证明了《沁园春•雪》的作者是毛泽东,而不是胡乔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