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万物杂志官方微信号“把科学带回家” 提供

趣 问 万 物

为好奇的你解答稀奇古怪的脑洞问题

来源 | 《万物》等

编辑 | Mirror

一张纸真的没法对折超过7次吗?

一张纸对折7次好不好(一张纸真的没法对折超过7次吗)(1)

图源:pixabay

随便拿起身边的一张纸,试着对折,再对折,你最后能折几次?相信大家折6次就差不多了,或许勉强能到7次。这也是网上广为流传的说法——一张纸最多只能折7次。

对于日常用纸,比如A4纸、报纸,的确很难打破“7次极限”。这个数字是可以通过计算得到的。对于一张厚度t,宽度为w的纸,对折n次之后的厚度为2nt,横竖交替对折得到的宽度是(1/2)n/2w(n为奇数时,宽度中的n取n 1)。折到纸的厚度等于宽度,即 2nt = (1/2)n/2w时,纸从平面变成了方块没法再折,也就到了折纸次数的极限。

一张A4纸的厚度约0.1mm,宽度210mm,代入公式,可以得到n≈7,此时A4纸的厚度为12.8mm,宽度为13.1mm。报纸要比A4纸薄,厚度在0.06mm左右,宽度390mm,由此得到的极限n≈8。这两个数值都与实际操作相符,以普通人的力气把A4纸折6次或把报纸折7次都没问题。

虽然理论上A4纸能折7次,报纸能折8次,但一位哈工大教授曾计算过,将A4纸第7次对折需要约980N的力量,相当于100kg物体的重力,而将报纸折到第8次,更是需要2320N的力量,人力是不可能完成的。

不过,上面的计算公式,让我们看到了突破7的希望——如果纸张足够薄、足够长,n值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卷纸就是个不错的选择,对于卷纸我们只能同方向对折,所以折n次之后的宽度变为(1/2)nw,由2nt =(1/2)nw,可推出n= 0.72 ln (w/t)。

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学生们就是这么玩的,他们用一卷厚0.1mm,长4318米的超长卷纸(普通卷纸只有30多米),成功对折了13次,同样与理论值相符(拓展视频见文末)。

麻麻:家里的厕纸哪去了

我:为物理数学献身了

血液是红的,为什么皮肤血管看起来却是青的?

一张纸对折7次好不好(一张纸真的没法对折超过7次吗)(2)

我们的皮肤之下,如河网般分布着许多血管,那些浮于皮肤浅层的是被我们称为“青筋”的静脉血管。虽然缺氧的静脉血没有动脉血那么鲜红,但也是暗红色的,血管壁又是半透明的,透过皮肤看怎么就变青了?

剖开皮肤后,血管确实是红色的,它在皮肤下呈现的青色只是皮肤组织、血管、血液以及人眼和光线共同作用的效果。

当综合了各色光线的白光照在我们的皮肤上时,皮肤会散射掉大部分红光。剩下的光线继续穿透皮肤,但由于蓝光的穿透能力不及红光,它们大多停留在浅层,一部分被血液吸收,另一部分则反射到我们眼中。

虽然红色血液对红光的反射率比蓝光更高,但是红光在皮肤组织的散射中已经损兵折将。而且静脉血比动脉血对红光的吸收能力更强,在同一深度下,静脉血管会比动脉血管看起来更蓝。

血管的粗细也会影响它显现的颜色,在一定深度下,越粗会显得越蓝。在皮肤非常薄透的区域,皮肤组织对红光的散射减弱,一些很细的静脉血管也会呈现出红色,比如兔耳的静脉血管。

还有一种理论认为,血管本身就是红色的,只是由于它周围的皮肤更红,大脑为了便于区分把它“处理”成了青色。

喝水憋气为什么能止嗝?

一张纸对折7次好不好(一张纸真的没法对折超过7次吗)(3)

吃得太饱或太快时,打嗝总会来个突袭。生活常识告诉我们要大口喝水,或者憋气,虽然不能百分百奏效,但很多时候确实有用。其中的原理是什么呢?

在我们的胸腔和腹腔之间有一块调控呼吸的肌肉,叫做膈肌。打嗝就是膈肌的痉挛引起的,大量空气随着膈肌的收缩进入气管,导致声门突然关闭,发出响亮的“嗝”声。

一张纸对折7次好不好(一张纸真的没法对折超过7次吗)(4)

膈肌位于胸腔和腹腔之间

这种生理现象意义不明,也没有完全有效的止嗝方式,正常情况下是会自行消失的

喝水、憋气等民间方法背后的原理可以分为两种:刺激胃部的迷走神经;或提高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有研究者认为喝水能够刺激胃部的迷走神经,这条神经参与了打嗝的反射弧,刺激一下它可以帮助身体协调呼吸和吞咽,让膈肌放松下来。拉舌头、轻压眼球都属于刺激迷走神经,以中断打嗝反射弧的方法。

憋气的原理则属于第二种,暂时屏住呼吸,二氧化碳会在体内积累,让身体去处理更重要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问题,从而将你从打嗝中解放出来。

通常来说,只要打嗝不是太严重,让大脑转移注意力投入到其他事情上,不一会儿你就发现打嗝症状消失了。如果打嗝过于频繁或持续时间太长,还是得及时就医。

冰的密度比水小,为什么传播声音的速度比水快?

一张纸对折7次好不好(一张纸真的没法对折超过7次吗)(5)

图源:pixabay

物理课上都学过,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这似乎恰好对应从大到小的介质密度。然而,冰的密度明明比水小,但声波在冰中的传播速度却是在水中的3倍。可见声速与介质密度的关系并非那么简单。

声音和水波一样是机械波,本质上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波的传播则是微观粒子之间在传递这种振动——一个粒子撞向另一个粒子,就如同多米诺骨牌一个接一个地传开。如此看来,难道不是粒子之间挨得越近,振动传递越快吗?

这么想,你就忽略了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如分子间的范德华力。如果把粒子比作小球,粒子间的作用力就好比弹簧,连接在各个小球之间。

现在让我们像玩弹珠一样弹开小球,小球通过弹簧传递振动,弹簧弹开越快,声波传递也越快。这里“弹簧弹开的快慢”对应的就是物体的弹性模量大小。举例来说,镍和铜的密度相近,但镍的弹性模量大于铜,所以它对应的声速也更快。一般而言,固体的弹性模量大于液体大于气体

另一方面,球的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越难被推动,声波传递也越慢。球的质量对应的就是构成物体的基本粒子质量,它与物体密度紧密相关。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声波在氢气中的传播速度比空气中的要快了。

尽管固体、液体比气体的密度大得多,但它们之间的弹性模量差异更大,足以盖过密度的影响。

【拓展视频】

MIT学生打破折纸次数纪录:

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脑洞问题?

欢迎在下方留言

感谢上期读者为我们提供的问题

提问被选中的读者将会

免费获得《万物》新刊一本

赶紧来提问吧!

一张纸对折7次好不好(一张纸真的没法对折超过7次吗)(6)

*中奖读者请在下方留言寄送信息(不会公开),赠阅杂志会在次月15日左右寄出。

订阅《万物》杂志

一张纸对折7次好不好(一张纸真的没法对折超过7次吗)(7)

一张纸对折7次好不好(一张纸真的没法对折超过7次吗)(8)

把科学带回家

ID:steamforkids

原创文章版权归微信公众号

“把科学带回家”所有

转载请联系 bd@wanwuweb.com

视频来源和参考资料储存于石墨:

https://shimo.im/docs/QVHdrjydGrYWrGY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