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前请点击右上角“关注”,每天免费获取国学文化知识,学习国学文化,以修身养心,以齐家治企。屯元国学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布道者。文/屯元子

康熙是如何一步步当上皇帝的 能成为历代皇帝中(1)

康熙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他8岁登基,在太皇太后孝庄的辅佐下,15岁时亲政,并成功铲除权臣鳌拜。1673年,吴三桂发动的三藩之乱控制了半壁江山,康熙指挥有方,临危不惧,成功平定了吴三桂。1683年,康熙又成功收复了台湾。后来他又驱逐沙俄,平定葛尔丹,建立了丰功伟业。另外,由于他勤奋好学,励精图治,使得当时中国天下太平,开启“康乾盛世”,被人称为“千古一帝”。

有人说,康熙之所以成为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主要是因为他登基时间早。这可以算一个原因,但绝对不止这个原因,在中国历代422位皇帝中,12岁以下就登基的皇帝达42位之多,却没有一个像康熙皇帝一样长久在位的,因此说,康熙皇帝能成为皇帝中的一哥,定然有他的独到之处。笔者以为,康熙皇帝正是凭借下面这两个字,成就了他一哥的位置。

康熙是如何一步步当上皇帝的 能成为历代皇帝中(2)

康熙皇帝登基的时候仅仅八岁,对于一个八岁的孩子来说,刚即位就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当时满清的统治地位还不是非常稳固,入主中原不久,各地的起义不断,幸亏有孝庄太后的辅佐,否则小康熙不一定能够应付的了,康熙皇帝登基时国家的状况注定康熙皇帝这一辈子是闲不下来的,内有鳌拜等权臣把持朝政,外有三藩势力嚣张跋扈,台湾孤悬海外,蒙古各部落还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在这种情况下,康熙皇帝发奋学习治国理政之要,十四岁就剿除了鳌拜,二十多岁平定了三藩,四十岁时剿除了噶尔丹,后来又收复了台湾,击败了沙俄,可谓是功勋卓著,当然除了建立丰功伟业之外,康熙皇帝一生勤奋好学,对康熙帝来说,读书是一件乐事,每读书必有所得,能够开茅塞增智慧,因而他因读书而心悦。

他曾经说:“朕自五龄即知读书,八龄践祚,辄以学庸训诂询之左右,求得大意而后愉快。”

清朝的崛起和立国依靠的是武力,在明朝前期满洲连文字都没有,努尔哈赤时期刚刚创造了文字。所以清朝初期的满洲大臣多为军事贵族,以能战善骑为荣而耻于读书。康熙帝却从年少时代即被中华文化深深吸引,十六岁亲政以后,他更是迫切希望学习儒家学说和治国经验。

康熙十年(1671年),时年十八岁的康熙帝在保和殿隆重举行“经筵礼”,告祭先师孔子,举行“开学典礼”,由翰林院的大儒为他授课。开始时,讲经每隔一天进讲一次。两年后的康熙十二年二月(1673年),康熙帝将之改为每天一讲,“学问之道,必无间断,方有裨益,以后寒暑不必辍讲”,从此以后天天如此,年年如此。康熙帝每天到乾清门听政,处理政务后,即到懋勤殿听课,一天也不耽误。“经筵”后来成为清朝皇帝自我学习的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末。

他任命一批通熟儒家经典和历史知识的汉人官员担任经筵讲官,又从翰林院选出10人充当“日讲官”,为他讲解《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兼其它的典籍。讲课的老师,被称为“经筵讲官”,简称“讲官”或者“日讲起居注官”。“讲官”者,只负责讲课,“日讲起居注官”除了讲课,还负责记录皇帝每天的活动。

康熙帝学习的内容十分广泛,儒家经典及各学派著作,几乎无所不包。历史也是他学习的一门主课,《史记》、《资治通鉴》、《春秋》等,都是必读之书。记述清太祖、太宗的实录,也是他每日必读之书。康熙帝听完课后,“有疑必问”,老师则需有问必答。

康熙十六年(1677年)十一月,二十四岁的康熙帝下谕在早年读书处的南斋设立了南书房。南书房就成了皇帝专门读书、日讲官传授文化的专门场所。这一年的十二月十七日,翰林院的侍讲学士张英、内阁撰文中书高士奇以南书房侍从身份入侍内廷,南书房成了一个内廷的正式机构。

官员凡被召入南书房侍读,时称“入值南书房”,或称“入侍内廷”。入值南书房的官员均是当时的饱学之士,基本都是汉族官员。

康熙帝的南书房讲官,著名的有很多,其中一个叫高士奇的,与康熙帝的关系颇有意思。

高士奇是浙江钱塘人,家贫无资,肩扛破被旧褥徒步入京乡试。落第后在康熙的满族重臣明珠看门人的家里教馆为生。一日,明珠要写文字,找不到人代笔,看门人推荐高士奇,明珠试其文笔,他一挥而就,明珠大喜将他荐用至内廷,得到康熙帝的赞赏。于是选入翰林院,入值南书房,参与书写密谕及编辑讲章、诗文等事。

康熙帝跟熊赐履、李光地学习朱熹理学,跟汤斌学习易经,跟沈荃和励杜讷学习书法,张英更是康熙帝年轻时随时请教的好帝师;与此同时,他还努力学习掌握西方近代自然科学,诸如数学、物理、天文、地理、医学等。数十年如一日,康熙帝历经了前后几十位顶尖的国学大师的侍陪、传授,以及一些西人大臣的指点,终于成为通晓天文地理的学者型皇帝。

康熙帝说:“帝王勤求治理,必稽古典学,以资启沃之功”。起初,康熙帝通过阅读史书总结治国经验,和汉臣们探讨治国之道。慢慢地,南书房成为康熙帝决定朝廷重大事务的场所。

深厚的儒学基础,令康熙帝以“仁、义、礼、智、信”为本治国,也令他更明了兴文教、重教化的意义。他认为:“法令禁于一时,而教化维于可久。若徒恃法令,而教化不先,是舍本而务末也。”

康熙帝说:“夫天道人道必待人而后兴。”皇帝须代表天意,要做好人,做人也要符合天意,有了好人才有天下的兴旺。刻苦读书使他“明天道,得天助”,终成千古传颂的一代明君。

康熙是如何一步步当上皇帝的 能成为历代皇帝中(3)

康熙皇帝不尚空谈,注重实践。他对皇帝个人享受荣华富贵,劳民伤财大兴土木之举从来不赞赏。

康熙八年,年仅16岁的康熙就在这方面表现出自己的主张。当时,因乾清宫交泰殿栋梁朽坏,孝庄太皇太后下令将交泰殿拆了重建,以作为康熙的听政之地。康熙是孝子贤孙,不敢违背祖母的旨意,但却批示:不求华丽高贵,只令朴实、坚固、耐用。

康熙二十四年,康熙对掌膳食官说:现在的酥油、乳酒等物品,供给有于,收取足用则已,不可过多。蒙古地方贫穷,收取减少,则当地平民所需,则可满足。

康熙三十一年,他又说:停止进献新芽菜,凡有类于此者,俱应停止。因运送官员劳苦,烦扰地方,于地方百姓有系,省一件进贡,如同去掉一块病。

康熙三十四年,户部上奏说:吉林乌拉地区打捕貉的数量不够,管理此事的官员应该议罪。康熙批示说,连年打捕,貉的数量减少,如就此议罪,等于给无辜者加罪,而貉皮价格昂贵,貉皮大衣又非必需之物,我少穿一件貉皮大衣无妨,并嘱户部官员就此事酌情办理。

康熙二十年,法国传教士白晋到了北京,为康熙讲授天文、医药、化学等西方科学知识,出入宫廷,对康熙的日常生活了解的很细。他在给路易十四的报告中做了详细介绍:

从康熙皇帝可以任意支配的无数财宝来看,大清国家辽阔而富饶,他无疑是当今世界上最富有的君主。但是,康熙皇帝的生活简单而朴素。他吃的不是山珍海味,而只是普通食物,而且绝不追求特殊的美味,在饮食上从不铺张浪费。

从日常的服饰和日用品方面,也可以看出康熙皇帝崇尚俭朴。四季服装的质地和民间富贵人家的差不太多,而从他的装束上能够看到的唯一奢华的东西,就是帽檐上镶着的一颗大珍珠。他乘坐的轿子,就是一种木制的椅子,粗糙的木材上面涂着些颜色,有些地方镶嵌着铜板,并装饰着金粉木雕。骑马外出也很朴素,御用的马只不过多了一幅镀金的铁马蹬和一根金黄色的线织绳,随从人员也有节制。

康熙的信条是:以一人制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常思此言不敢有过。

为说明勤俭的深刻含义,康熙曾作《勤俭论》一文,主要宣讲勤俭对治理国家、改善百姓生活、移风易俗的作用和影响。

康熙是如何一步步当上皇帝的 能成为历代皇帝中(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