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28日,由浙江省考古研究所、宁波考古研究所及奉化市文物保护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在奉化白杜一处考古点的一座古墓中挖出了满满一陶罐的奉蚶(奉化当地的蚶种),重量有2.5公斤。
出土的奉蚶外壳色泽如新,保存完好。这是一座西汉中晚期的墓葬,而且根据当时随葬品和墓穴的规格推断,墓主人是一个普通的平民百姓,这一罐奉蚶应该是随葬品,可见当时的奉蚶在当地已经是一种非常普遍的食材了。
2006年,也是在奉化白杜,在当地另一处古墓群发掘中,出土了一个日常使用的陶壶,也是西汉晚期的随葬品,里面盛满了各种贝类,数量近200枚,其中还有几枚未食用的奉蚶。
由此可以推断,早在2000多年前,浙江宁波的奉化地区就已经普遍食用蚶类了。
蚶类,主要有魁蚶、泥蚶和毛蚶等几个品种,在我国的沿海地区,由南到北都有广泛的分布。在我国各地更是有五花八门的叫法:魁陆、魁蛤、瓦屋子、蚶子、血蚶等。
因为生活在滩涂等潮间带,便于捕获,蚶等贝类估计是早期人类最早食用的海鲜之一。因为食用早,所以给了有“食疗”传统的中医很大的发挥空前。
在渤海挖蚶子的渔民
可以说,在我国沿海地区,蚶不但是一种海鲜食材,更是一种药材,在各种医药典籍上均有记载。
《本草纲目拾遗》:温中消食,起阳;
《本草经疏》:蚶,味甘,气温,性亦无毒;
《经》曰:里不足者,以甘补之;
《食疗本草》:润五脏,治消渴;
等等,还有一大堆,这里就不过多列举了。
虽然有悠久的食用历史,各地在怎么吃蚶方面,倒是没有太大的差异。最“正宗”的方法,自然是生食,喜欢的人简直爱到不行,而蚶吃起来带血,这在内地的人们看来,简直茹毛饮血,跟原始人一般。
也有将生蚶腌制后食用的,又是另外一种风味。
不过也有稍微“文明”一点的吃法——白灼。当然不是一般的白灼,而是用烧开的水,直接汆烫较短的时间,捞出后食用,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来调节汆烫的时间,时间短的,还是会带血,时间一长,血色就会消失,风味也就变了。
因为味美,再加上有食补功效,所以蚶在我国大部分沿海地区都非常流行,吃得非常热闹,在西汉时候都能被当作随葬品就能知道有多风靡了。
大家可别以为蚶只是在沿海地区流行而已,只能算是小众食材,其实,这种美味又带有滋补光环的“小海鲜”,连唐代的皇室都钟情不已。
据记载,浙江宁波地区,旧称明州,在唐代中期的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奉召要向朝廷进贡淡菜五斗,海蚶五斗(一斗=十升)。
在我国古代,各地方都有向中央政府进贡的传统,一般都是当地特色产品,主要是为了彰显中央对地方的掌控。除了形式主义外,很多进贡的食品都算得上是各地最优质了食材了,最有名的当属杨贵妃和荔枝的典故。
为了能让杨贵妃吃上一口新鲜荔枝,唐玄宗简直不惜血本。
但这种败国的做法,在唐代,可不是唐玄宗开的先河。我们再继续之前的海鲜进贡。
在唐朝中期,宁波地区每年要向长安进贡指定的海产品,其中有记载的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就被要求进贡淡菜和海蚶各五斗。
虽然这两种海产品只要保存得当,离水也能存活一定的时间,但根据当时的物流条件来看,想要将淡菜和蚶在新鲜的状态下运进长安城,并不比运送荔枝轻松。
为了保证海鲜的新鲜度,地方上每次进贡都会征发96000人,这还不算沿途配合的其他杂役和民夫。
因此,在欧阳修的《新唐书》有记载,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时任华州(今陕西省境内)刺史的孔戣上奏朝廷,以“自海抵京师,道路役凡四十三万人”为由,要求取消海鲜上贡。
虽然海鲜只是在自己辖区内路过而已,但孔刺史却必须出钱出力送出境,实在是被折磨得不堪重负,只能向朝廷叫苦。
虽然朝廷后来采纳了孔戣的奏请,但海鲜上贡并没终止,只是减少了种类和数量而已,但蚶的进贡一直没有停,进贡量在个别年份反而还增多了。
如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朝廷诏令宁波进贡淡菜和海蚶各一石五斗(一石=十斗),必须按照老规矩,快马加鞭送到京师。
对于朝廷一直不肯放弃蚶等海鲜的进贡,白居易就吐槽过:“明州岁进海物,其淡蚶非礼之味,尤速坏,课其程,日驰数百里”。
“非礼之味”在当时被白居易用来讽刺政权,现在看来却是对蚶之美味最好的注解。
之后,长庆二年(公元822年),时任浙东观察使的元稹又以“明州岁贡蚶,役邮子万人,不胜其疲”为由,要求朝廷停止上贡。之后有没有停止进贡,暂时无法考证了。
在唐代,宁波作为全国进贡海货最多的几个地区之一,朝廷除了要求淡菜和蚶等要新鲜的以外,其他的基本都是海产加工品,可见蚶在当时长安的地位。
唐朝之后的几个朝代,对于海鲜进贡,大都沿袭了唐朝时候的旧例,虽然无法像“大唐帝国”时候那样败国,但蚶在皇室贡品领域,一直占有一席之地。
如今,随着物流和冷链技术的普及,蚶早就能够轻松上到全国人民的餐桌。
对大部分内陆地区的人来说,想要吃蚶,其实还是有一定的口味门槛的,并不是谁,一上来就能接受它的味道或者吃法,哪怕是在沿海地区,对于蚶,也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两极分化。
爱吃的人,爱到不行,接受不了的,碰都不想碰。
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我们吃得越来越好,可蚶却感觉不是以前的蚶了。因为海洋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习惯生食蚶的人经常会碰上中毒,往往是为了一口鲜,把自己送进医院。
如今,再加上水产养殖技术不断发展,蚶类养殖也早就繁荣起来。虽然养殖在自然滩涂上的蚶,几乎跟野生的没有太大的区别,但不知道是心理作用还是咋的,很多老饕都觉得养殖的不如野生的来得够味。
别看蚶就是一粒小小的贝类,却也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留下自己独有的印记。而这颗特别的“小确幸”至今活跃在我们的餐桌上,对于我们来说,不仅仅要珍惜这一口美味,更要珍惜眼前的一切美好事物。(完)
感谢阅读,喜欢本文就点个赞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