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你的目标是什么?我想,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目标,可能又会分为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而对于企业而言,可能更不用说了,基本上我们可能没见过没有目标的企业。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的目标,都和数字有关,都和我们目标达成后的物质利益、能得到的享受有关。

比如,先给自己定个小目标,赚他一个亿。

我们从小被教育的就是要学会立志,立长志、立大志,而当我们逐渐长大,经历过这个社会的洗礼之后,立志逐步被极强的,极其明确的数字式的目标所代替了,因为数字对于我们而言代表着确定性。

人生当然要有目标,但是,有时候,过强的目标感,反而不一定让我们能够更快的达成目标。

心理学家托尔曼曾经做过一个让白鼠学习走出迷宫的”迷津实验“。

他把白鼠分成甲乙丙三组。

甲组,托尔曼在迷宫的出口放上了白鼠爱吃的食物,目的是让白鼠有更强的动力走出迷津。

因为做过影视方面的工作,我有不少影视圈的朋友,有不少很有名的编剧朋友。

其实,在编剧圈,大家有一个常用的套路,可能你看过的影视剧里就有不少这样的套路

一个富家子弟,人生没有目标,他所做的就是要享受生活,在家族的安排下,他接受了很好的教育,而他自己对家族生意既不感兴趣,又觉得很无趣。但是,突然的变故,让他必须要接过重担,承担起拯救家族命运的使命,他在经历了痛苦、挣扎和重压之下的考验之后,将家族企业带出危险的泥沼,重新走向辉煌。

虽然,这是虚拟的影视剧,是为了人为的强化矛盾和冲突,从而把观众的注意力紧紧地抓住,让观众随着主人公命运的波折一起,高兴、失落、痛苦、彷徨、欣喜…….

但是,现实的世界,同样不缺乏这样的例子,只是很多人的人生密度被稀释了而已,不是那么直观和紧凑。我也接触过很多,因为家族的突然变故,不得不接班的”创二代“,他们其实更像丙组的白鼠。

事实上,他们比很多白手起家的创一代,成功的概率更高,原理和这个迷津实验基本一致。变故之前的他们就像丙组的白鼠们那样”闲逛“,没有明确的目标,但是,他们在耳濡目染之下,在被精心安排的教育之下,让他们对于生意,对于家族的企业,所在的行业,更容易有”整体认知“,这种整体认知,反而成了他们能够比甲组”目标感“极其强烈的白鼠,更容易也更快的实现目标。

比较难一些的小实验(迷津实验太有目标感)(1)

我在前边的文章里写过我的两个观点:

一是,努力和勤奋是一种人生的态度,而正确的努力则是一种稀缺的能力;

二是,努力和勤奋有时候解决不了真正的问题。

并不是说努力和勤奋不重要,而是努力和勤奋,很多时候只是让我们在一定的格局之下,能够做的更好,而很难做到质变,而质变则是突破天花板,到达更高的楼层。

一说到努力和勤奋,我们很容易想到的就是自律,现在很流行一句话:成功的背后,都是苦行僧般的自律。这话一听起来确实很让人有些兴奋,能调动人的荷尔蒙。但是,为什么这样呢?因为绝大部分人做不到。

其实,很多人,也尝试过自律,而且可能还是很严苛的自律,但是,为什么坚持不下去?因为一旦遭受一点点挫折,或者即使没有挫折,只是和自己的预想有差距,很多人就崩溃了。为什么?因为你把真正重要的精力、能量用在了让自己保持自律上,哪还有精力、能量去认真的思考,去按其本来的规律做事。

真正的自律不是苦,苦是在你看来是苦,而在真正成功的人那里是乐。他能获得沉浸其中的乐趣。而且,成功是自然而然的结果,而不是刻意追求的目标。

很多朋友跟我说,他做的事一定能成,我说为什么?说:我比别人有资源,比别人有能力,比别人勤奋,别人都能成,我为什么就不能成?

如果是关系比较好的朋友,我一般会直接说:当你说出一定能成的时候,这事90%就成不了了。原因就是,你已经自己给自己洗脑了,没办法再去看清楚真相,意思不到风险在哪了。人有时候太相信自己的努力、太相信所谓的关系、资源,就是不相信最本质的规律,不相信天时。

绝大多数成功都是偶然,是没办法复制的。是很多机缘巧合在一起实现的,不是哪几项因素就能决定的。而且真正起决定性的因素,一般你看不到。因为,你已经被自己蒙蔽了。

如果我们剥下我们理想的外衣,真实的目标显露出来的时候,我们的理想和目标,很多时候都是名利,但是,很多人,没明白的道理是,名利,都是你正确的努力,持续的有效积累的确认和奖励,而我们很多人把奖励当成了目标本身。

追求名利不可耻,我也喜欢名利,但是首先要做的反而是把名利放下,因为你放不下的时候,心心念念都在这上边,成天计算的是自己和别人的差距,自己和自己期望值之间的差距,带来的懊恼、恐惧、怀疑,把我们所有的精力几乎都消耗殆尽,我们已经没有什么精力再去踏踏实实的去做事,真正的用心在该干的事情上,这样,我们反而离我们想要的名利越来越远。

我一直在强调的一个观点就是:现在绝大多数人都静不下心来,没有把主要的精力花在应该做的事情上,只要你能静下心来,安心做一件事情,你可能已经超越了99%的人,再有时间的帮助,你尽可以很快脱颖而出。

我一直在讲《管子》,而管子对于设定目标和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看法,完全相反。

《管子·心术上》

人迫于恶,则失其所好;怵于好,则忘其所恶。非道也。故曰:“不怵乎好,不迫乎恶。”恶不失其理,欲不过其情,故曰:“君子”。“恬愉无为,去智与故”,言虚素也。“其应非所设也,其动非所取也”,此言因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感而后应,非所设也;缘理而动,非所取也,“过在自用,罪在变化”:自用则不虚,不虚则仵于物矣;变化则为生,为生则乱矣。故道贵因。因者,因其能者,言所用也。“君子之处也若无知”,言至虚也;“其应物也若偶之”,言时适也、若影之象形,响之应声也。故物至则应,过则舍矣。舍矣者,言复所于虚也。

我一直说,管子的核心思想基本可以总结为:静因之道、轻重执法和因势利导。这一段既是讲静因之道,也在讲管子对于”君子“的要求,相对于其他学派而言,管子的要求相对而言更简单、直接。

我们对其中重要的内容,以及和我们今天主题相关的内容做一下解释。

怎么样才是君子呢?君子就是不为所好之利诱惑,不被所厌恶的,恐惧的东西胁迫,安闲愉悦,无所作为,放弃才智,不用欺诈、不用智谋。他应对事物时没有计划,他有行动时没有追求。

不怵乎好,不迫乎恶。”恶不失其理,欲不过其情,故曰:“君子”。这就是对君子的最基本的要求。

这里重点说一下:恶不失其理,欲不过其情。我们经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因人废言,因言废人,就是因为讨厌一个人,他说什么你都认为是错的,同样,也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而讨厌一个人。这些都属于恶的范畴,这里的恶其实有更多的含义,比如让我们恐惧的、担忧的等等。而欲不过其情,用《中庸》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庸放在一起来解释就比较容易理解了。管子的欲不过其情,应该和中庸的境界基本是一致的。所以,这里的意思是,我们不是说把所有的欲望都祛除掉,只要欲望在合理的范围内,在常情范围内,就是可以的。其实,把所有欲望都祛除干净本身就是一种最大的欲望。已经是超出了常情的欲望。

其应非所设也,其动非所取也”,此言因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感而后应,非所设也;缘理而动,非所取也,

这里的其应非所设也,其动非所取也。字面的意思是说,君子应对具体的事务没有计划,他的行动也没有追求,也就是没有目标。

这和我们现在通常意义上的理念是相悖的。我们现在强调做事要有计划,要立志,要有目标,要学会分解目标,才能一步一步积累实现更大的目标。

那到底哪个对,哪个错呢?其实都没有错。其实我们搞错了立志、目标这些东西。是我们错把手段当成了目的,有时候甚至直接当成了结果。那什么才是立志?阳明先生的立志做圣人,我觉得这是立志,我们经常错误的把赚他一个亿当成立志,这就是把目标当成了立志。

管子的意思是,不要用自己预设的立场去应对具体的事务。这里的预设立场或者说是自己的好恶、情绪这些东西,比如说,我们都不喜欢亏损,一听到亏损可能就头疼,如果是这样,我们可能就很难真正面对,或者说真正找到亏损的原因。而其动非所取的意思是,字面的意思是目标,但是我觉得把这个理解为自己的取向,也就是喜好的取向应该更接近于本意。管子之所以设定这样的原则的原因是,这些做法其实都脱离了道,而正确的做法是因循,我们有时候容易把因,或者有时候为了表述方便,把这个因会说成是原因,这里说的是他的本意,就是因循,因循什么呢?因循道。要做到因循道,就要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感而后应,非所设也;缘理而动,非所取也,意思就是说,要舍己从物,根据事物发展的本来规律去做事,而不是强调”我“,不是强调我想怎么样,或者说我认为怎么样。因为过度的强调”我“,也就是我预设的立场,预设的目标,我们被欲望控制的内心,我们就离道越来越远了,也就离事情的真相,离事物发展的本来规律越远了。

所以,管子的静因之道,简单点说,就是要祛除我,祛除我们的欲望,回到本质,回到真相,并因循事物发展的本来规律,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因势利导,通过利益的调整和变化来引导到对我们有利的方向上。

比较难一些的小实验(迷津实验太有目标感)(2)

其实,管子的目标一直非常明确,就是要实现富国强兵,就是要让齐国称霸诸侯,这个目标极其明确,但是,在具体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则要因循,因循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也就是道,而不是被那个终极的目标所带来的名利所左右。

而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而言,目标感过强,其实指的是我们总是被实现目标后的名利所诱惑,而不是紧盯目标,被利诱的结果就是我们偏离了事物发展的本来规律。

除了这个以外,我们很多人经常容易犯的错误是,被其他的短期利益或者是其他的欲望所诱惑,而放弃了我们的目标。

前一段,我写过一篇文章:将军赶路,不追小兔,其实和这篇文章的观点是一体两面,说到底,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知道自己不干什么,有时候比干什么更重要,明确了自己的目标之后,剩下的就是需要定力,而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今天干这个,明天干那个,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或者说绝大部分精力,做到利出一孔、力出一孔,剩下的就是慢慢打磨自己的手艺,解决现实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