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常常不经意间回想起那个邻里守望的年代。

比如看牛,也都是看伙牛。

那时候,寨子里喂牛的人家多,白天都赶到大圈坡去吃草。起初家家都有人去看牛。后来,大家一合计,一家看一天或几天的,谓之“看伙牛”。

这“伙”字,多少有点搭伙的意思。这样,能节省不少人力。

一大早,喂牛的人家便把牛赶到寨中的主路上,和当值的人把牛赶到沙田,便回家来。

当值的人把牛赶到大圈坡,在坡上盘桓一阵子,看着牛都往弯子岩那边吃去,便回家去干一阵农活。中午的时候,再来看一眼。

待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当值的人再把牛赶回寨里。其他的人家看见牛回来了,把牛围上院门口,关进圈里。

其实也不用围,牛是通人性的,时间一长,也知道到了家,径自往圈边走。所谓老马识途,其实老牛也识途。

有时候主人不在家,牛便在圈门边徘徊,等待主人归来。

4

小时候最喜欢去赶乡场。看着乡场上五颜六色的商品,别提有多高兴。要是有点余钱,大人们会买一块米花、一棵冰棍什么的,给孩子解馋。要是这样,心里三五天都是美滋滋的。

赶场的时候,邻居们喜欢约起一起去。走路有个伴,背东西也有个照应。一路上说说笑笑,便不觉得无聊。

没时间去赶场的,便请人带东西。可以是镰刀针线,也可以是锄头菜种,吱一声就可以。可以事先给钱,也可买回后再给。

那时候人们喜欢做糯米酒。一进入冬天,人们便陆续开始做米酒。米酒酝酿了一个冬天,便越发醇厚。等到开春耕种的时候,累了一天回到家,舀一碗米酒出来,和水烧开,一口干下去,相当解乏。

做酒需要酒药,也叫酒曲。酒药是土酒药,有专门的人家做好后,走村串寨兜售。

那时候工业产品少,土东西到处都是。现在工业产品多,土的东西便成了香饽饽,成了招牌,比如土鸡,比如土酒药。因此,大街上常常会传来“打酒,打酒,土酒药烤的纯包谷酒”的吆喝声。

农历七八月份,卖土酒药的小商贩便开始行动了。不止一家,还有几拨。时间一长,哪家酒药做的酒好,哪家酒药做的酒会烂缸,家庭主妇们摸得门清。

邻里之间还相互询问,“来了没有”,生怕错过了。最后是相互叮嘱,要是我来的时候我不在,帮我拿几个!

邻里守望工作开展情况(渐行渐远的邻里守望)(1)

5

父亲会编竹器,邻居们便找他干些修修补补的事。

农村人喜欢用竹子编的甑篦蒸饭。哪家的甑篦坏了,只要人家扛竹子来,父亲便会抽闲等空的编好,找人带信去,或是亲自送去。一送去,便要摆上一阵子。

还有编撮箕。也是人家给个撮箕框框,一根竹子,父亲也会抽时间编好。编好了,给送过去。

父亲编的撮箕,编着编着就编大了。我们父亲问什么会这里。父亲笑了笑说,大了装的东西多。的确,家里的几个大撮箕上粪,我们背一撮箕就有点吃力。父亲用那大撮箕放粪,一撮箕就要放了半边土。

背箩上起支撑作用的宽竹片是最容易坏的。宽竹片坏了,人们便请父亲换新的。换过的背箩青褐相见,颇不相宜。人们不在乎这些,能用就好。

姨妈有摸肚皮的手艺。寨子里吃饭嗝着的小孩,背到姨妈哪里,在肚皮上推摸几下,保证手到病除。当然,人家不会空手来,面条水果什么的,都要提着点来。

后来我在小城工作。有了孩子,也经常被嗝着,便去找人摸。起初是二十块一次,后来涨到三十,现在已经是五十了。我听大哥说,这是算便宜的,他们找摸的那家是一百二十元一次。

每次一大早去,那门口已站满了人,要等上一阵子。不知道一天下来,摸了多少人。

邻里守望工作开展情况(渐行渐远的邻里守望)(2)

6

春节里是最热闹的。

进入冬月,便有人开始杀年猪。杀猪要请人帮忙,杀完猪要请寨人吃杀猪饭,俗称“喝旺子”。大人小孩,其乐融融。杀了这家的,又去杀别家的。整个冬天,便不缺旺子汤喝。

过年还要磕点面。面是糯米做的。那时小钢磨什么的还没有,便用碓磕。那时我家有个大碓窝,装得多,磕得快,拿糯米来磕的人便多。

母亲得闲,便给来磕面的邻居搭把手。多个人就是不一样。说说笑笑中,面便磕好了。

小时候过年,我家的堂屋里推豆腐的时候是比较热闹的,从腊月十几,一直闹腾到腊月二十几。堂屋里有两副石磨,一副是推包谷的,另一副则是推豆腐的。

推豆腐那天,我是被热闹吵醒的。堂屋里石磨下的锅里,已经有了不少豆浆。石磨吱吱呀呀地响着,像低吟浅唱的诗人。

人们不自觉地就分工了,推磨的,烧火的,滤豆腐的,点豆腐的,挑水的(那时候还没自来水)……人们进进出出,各自忙着。从鸡叫三遍,一直忙到夜深人静。

我到现在也不明白,那时候的人民对于置办年货,兴趣是如此的浓厚,精力是如此的旺盛。

邻里守望工作开展情况(渐行渐远的邻里守望)(3)

7

父亲年轻时,在寨邻和舅舅的帮助下盖起了老屋。在这过程中,父亲学得了制砖造房的手艺。

后来,寨子里有人家造房,父亲必陪起陪落,从挖地基开始,一直帮到盖瓦打板。

父亲砌的砖墙,垂直整齐,比好多专业的泥水匠砌的都要好。此后,父亲也有了个习惯——有人家砌房子,他喜欢去看看墙砌得垂直不?而人家也乐于让父亲指点。

除了砌房子,父亲还砌热衷于砌猪圈。

家里原来有个猪圈的,在房前的右侧。泥土夯筑的墙身,茅草编就的屋顶。

那泥土的墙身经常被猪拱坏,还拱出小洞来。于是父亲决意将猪圈推倒重建,砌成石墙的。

父亲虽会砌砖,但不会砌筑石头,便请幺姑爹和民生哥来砌砖。两人砌了一个冬天,才把猪圈砌好。

过了两年,家里喂的猪牛多,父亲又张罗着在院子前坎砌了一个石圈。石匠呢,仍然是幺姑爹和民生哥。

后来,父亲听人说院子前坎那个石圈挡住了大门,影响风水,便把它拆了。

如今,院子右边的石圈还在。因为没有喂牲口,父亲将它填平硬化,聊作炕包谷的小楼。

邻里守望工作开展情况(渐行渐远的邻里守望)(4)

8

小时候的“老喜”似乎办得很漫长。

一家有事,全寨出动,人人都有干不完的活路。

装棺、扎敬门、扎马、搭棚子、刷封皮、刷马、封包、挂包、过奠、下祭、安埋……一台丧事办下来,得十天半月。

那时候还不时兴外出打工,人们都窝在村子里,办一台丧事,是不成问题的。

管事的把帮忙的人招呼过来,清点一下人数,皱一下眉头,沉吟片刻,谁适合做什么,心里边就有了数,于是开始派活。

因为人多,每一个小组的都可以轮换着干,其他的人便偶尔可以凑一下扑克桌或是麻将桌的热闹,或是瞅一瞅来吊唁的姑娘里有没有心仪的对象。

有时候玩心一稍大,管事的便扯着大嗓门喊:谁谁谁,茶水没了。当值的是“醒水”的,一边赶紧跑,一边大声说“来了来了”。

对了,那时候没有话筒和高音喇叭,喊人全靠吼。因此,当管事的前提是要有个大嗓门。

邻里守望工作开展情况(渐行渐远的邻里守望)(5)

9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不知什么时候,邻里守望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随着打工潮的兴起,人们像候鸟一样,往来于城市和乡村间。平时,村子里只有老人和孩子,静悄悄的。只有春节期间,外出打工的人回来,村子里才会热闹一阵。

打工赚了钱,人们便回家砌房子。

与以前全靠邻里帮忙不一样,现在砌房子是请施工队。包工亦可,包工包料也行,省时省力。

现在的农村房子越砌越大。砌好了,又出去打工。因此,农村大多数的房子是空着的。老人还在的,老人带着孩子居住。老人没了的,一把上锈的大门锁着。

虽然外出打工的人大多回家过年,但这年味似乎越发淡了。不知是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吃穿等物质追求不是那么的强烈,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反正总感觉这年味没有儿时的浓厚。

年轻人外出打工,村子里遇到“老喜”便是个麻烦事情。尤其是人户少的村子,更是感觉帮忙的人少。

于是有的寨子立下规矩,其他事情回来不回来都无所谓,“老喜”必须要回来的。别人家有事的时候不回来,那么你家有事的时候就没人帮你。

因此,有些人看到了商机,组建起了酒席一条龙的专业服务团队。租餐具亦可,包工也行,包工包料更是喜欢。方式灵活,自由选择。据说生意还好得很。

但是,人们是不轻易请专业服务团队。因为,你请专业服务团队,说明你在寨子里没有人缘。不管你在外面当多大的领导,赚了多少钱,都会被人瞧不起,被人在背后指指点点。

邻里守望和解决生计,有时候存在着无法调和的矛盾。如何在邻里守望中实现乡村振兴,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蒙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