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等县向都镇境内的瑶族,先民原居住湖南洞庭湖沿岸和湘江、资江、沅江中下游一带。南北朝后,因受不了残酷的民族压迫,辗转迁徒,至明代两广便成为瑶族的大本营,形成“南岭无山不有瑶”的分布局面。居住在德保、田东两县的瑶族,后来有一部份迁到向都境内山区的胜利、黎明、胜介、龙卜等屯。从其历史特点、生产状况和生活习俗来推断:由德保来的瑶族属于蓝靛瑶;由田东来的瑶族属于背篓瑶。这两种不同的瑶族,虽然频繁迁徙和生活环境的影响,但许多原始的风俗习惯仍保持着。

瑶族住宅,多倚险峻山崖搭建,凭天险地势,防御匪盗侵扰,所建房子,多是棚房茅舍。内用木板或楠竹片来铺,不另安设卧床,全家老少,皆同此就寝的习惯。秋冬两季,铺上竹笪或草席即行。解放后,屋内分层,下层居畜,上层居人。与壮族住户大致相似。

崇左民族风俗文化(崇左天等的瑶族习俗风情)(1)

瑶族生产情况,由于瑶族人民居住在贫瘠的高寒山区,耕地尽是狭小的山畲,收获甚微,生活很是穷苦。据《镇安府志》所述:向武(今向都镇)州瑶民,刀耕火种,稻田无几,种水芋山薯佐食,粟米、玉蜀黍等旱粮为主。

瑶族服饰,无论男女,大致与壮族相同,差异在其长年裹黑布头巾和戴巾帽,妇女爱穿土布黑裙,头包黑细布长巾。衣襟绣红绿两种边纹,绿为已婚生育,红为时髦未嫁,男少留胡子,女爱着粗眉,为妇爱结单辫发,未嫁喜梳浓绺。瑶族讲瑶话,成人通壮语和汉语,向都瑶语属苗瑶语族瑶语支瑶族礼貌。瑶民中长辈者尤受尊重,如骑马者遇上老人,下马让路,躬身作揖,幼爱老,老爱幼,同辈互相尊敬;福乐同享,患难与共的良好品德。瑶寨中,每年选出有威望老人来管理日常事务,如排解纠纷,组织行社,主持婚丧或祭祀等事宜。清代还设有“瑶长”。

崇左民族风俗文化(崇左天等的瑶族习俗风情)(2)

瑶族节日,向都瑶族有阴历五月二十九日的“达努节”,这是瑶族的盛大节日。相传瑶族有个德高望重的老祖公、因抗拒土司的勒索、被土司关押起来、为了保救老祖公,瑶族入民联合合起来反抗,经多次跟土司半争,终于在万月二十九日那天。把老祖公救了出来,为庆祝纪念这个胜利、瑶族把这一日定作“适努节”(瑶族语)、每逢这节日、瑶族家家户户、杀猪宰羊,大摆酒席、聚会痛饮,男女青则穿着节日盛装、吹锁呐、敲锣鼓、对相山歌、互表爱情,倘双方同意,就成舞伴,从早到晚,甚至通宵达,热闹非常。《镇安府志》里还记载:达努节日、向武土州瑶族,男子草鞋竹篮,妇人短衣长裙、体酒肉到亲邻,歌饮数日始止。

瑶族婚姻。瑶族一般不与异族通婚,婚姻自主,恋爱自由、父母不干预。通过对歌、家谈、外会达到互相了解,相亲相爱,订下婚约。婚期那天,男朋女友,从女方家直升歌至男方家。当然,举行“婚礼舞”,是瑶族的一种隆重仪式,意为户纳新人,呈祥兆瑞、舞毕继进宴会,再继续对歌直至通宵。五十年代时,胜介“瑶族婚礼舞”曾参加南宁地区民族舞蹈观摩会演荣获优秀节目奖。

崇左民族风俗文化(崇左天等的瑶族习俗风情)(3)

瑶族男女、严守贞节。如犯“乱性”。男被重弃冷落,视为终生“秽货”;女被视为“贱物”。轻则赶出家门,重则处“五马分用”,瑶族视为“忌犯”。故男女之间的严肃。

瑶族丧事:长辈去世,不请道公巫婆超度,归山时由一族老念点“魔弄”即可。若外亡者不收户、任由鸟兽残食。视为除凶化吉、守孝时间,母长父短,严守五不:不吃荤、不杀生、不制头、不沐身、不行房。孝满后,男的头发请由长媳之父来剃。

瑶族妇女爱抽烟,不喝酒;男子烟酒不分家,有逢酒必喝,逢喝必醉,逢醉必倒的习惯。素有“瑶酒”之称。

瑶族性暴躁,但好客。凡有来客、酒敬为先,若不接喝,则认为嫌弃鄙视其族,被不理睬或当场赶走。若不客气,他们便视如家人。杀鸡宰羊,盛情款待。席间,频频加盐,表示友谊越来越甜,饭盛满碗,表示友谊饱满。

崇左民族风俗文化(崇左天等的瑶族习俗风情)(4)

吹奏唢呐是瑶族的一种文化娱乐,奏曲多种,有喜有哀。每逢新年,或大节日,唢呐手三、五对一起,挨家登门去吹,听众挤挤,非常热闹,随后又以两人一组,到附近村屯登门临户奏乐恭贺春禧。壮家视为送来吉祥,户户都敬送“小封包”。

解放前,每年正月初和三月三两节、瑶民不论贫富都到旺族人家讨取粽粑、五色糯米饭。视为聚大族的宏福补小族的薄福。

瑶族计算人的岁数,挂上一条绳线,每得一岁,就穿上一枚有孔的铜钱,有多少枚即得多少岁。壮族以粽计岁,吃上一粽算得一岁(一年只计一个)。

解放后,随着民族政策的落实,向都瑶族无论政治、经济、文化和其他方面,都有明显的改善和提高,和其他各族人民一起,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在社会主义康庄的大道上奋勇前进!解放后,随着民族政策的落实,向都瑶族无论政治、经济、文化和其他方面,都有明显的改善和提高,和其他各族人民一起,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在社会主义康庄的大道上奋勇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