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电影《满江红》热映,岳飞又一次引起了全民关注。

岳飞遇害时仅三十九岁,在他不长的一生之中,经历可谓波澜壮阔。

北宋崇宁二年二月十五日(公元1103年3月24日),河南汤阴县一个普通农户家降生了一个男婴,因为其时有只矫捷大鸟在屋顶盘旋鼓翅,户主于是给这个新生儿起名为“飞”。这便是日后名震华夷的岳飞岳鹏举。

1105年(崇宁四年),也就是岳飞两岁这年,宋徽宗将元祐年间反对王安石新法的309人列为元祐奸党,下令在全国刻碑立石,即元祐党人碑。蔡京开始进入大宋朝廷中枢。

这一年里,著名的词人和书法家黄庭坚出生。

还是这一年,当初明确反对徽宗继位的名臣章惇去世。当年章惇对赵佶有过精准的评语:“端王(赵佶)轻佻,不可以君天下。”

真是一语成谶。

岳飞此际尚是黄鬏小儿,因家中课税沉重,无力供其入学,在家由母亲姚氏教授文字开蒙。青少年时期的岳飞体格强壮,性格粗率,在乡里任侠好义,在同龄人中很有威望。

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正月,女真首领完颜旻(汉名阿骨打)称帝,号为大金国。这年岳飞12岁。

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宋金结下海上之盟,合力伐辽。

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这年20岁不甘继续务农的岳飞和同乡伙伴离家投军。适逢河北官员刘韐于真定府(河北正定县)招募“敢战士”(非正规军),岳飞等人遂投之。岳飞能挽弓三百斤,开腰弩八石,且在军中表现出色,不久被任命为一队之长。

转年,岳飞的父亲去世,他按习俗回家守孝。次年因水灾,岳飞生计艰难,为了谋生,前往相州平定军再次投戎,不久被擢为偏校。

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八月,金兵背盟南侵,一举攻下蔚州。糊涂的徽宗仍认为只不过是边境摩擦而已,起用已经致仕的童贯前去谈判。

十一月底,金兵仅二十天就兵临太原城下。相对于一向安逸的大宋臣民 ,金人简直就是“战斗民族”。暴走的女真骑兵立刻就让本朝国人感受到了什么叫做“动物凶猛”。北方边境几十年没打仗的宋军几乎无法招架。

十二月二十三日上午,宰相李纲怀揣血疏,在玉华阁恳求徽宗禅位太子以号召天下。经过几个时辰的犹豫,徽宗在无奈中终于接受了这个选择,还没忘装作因忽然中风半身不遂给自己找了一个台阶,随后宣布内禅,由太子赵恒即位。

这就是 背锅侠钦宗。

接下来讽刺的是,金兵同大宋开战,河北告急,徽宗放弃皇位和祖宗基业跑路了,而青楼出身的李师师竟然主动将自己的财产捐给河北作军饷,自己则出家慈云观了。

钦宗即位后六天就是新年,新天子将新年改元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两路奔袭汴京。此时在在相州城任参军的岳飞,奉命带领三百骑,前往黄河李固渡侦察,与小股金兵游骑相遇,岳飞击败金兵,之后跟随各路援军参与了第一次汴京保卫战。

名将种世衡之孙种师道(即《水浒传》里的“老钟经略相公”)率步骑七千人星夜赶来,诈称种少保率领西兵百万前来。宋军进抵城西汴水南岸,直逼敌营。金人畏惧,拔营迁往稍北处。形势大为好转。

转年金兵退去,钦宗竟然罢免了李纲和种师道。

眼见金兵退去,东京安然无恙,已是太上皇的徽宗竟然又萌生了奇思妙想,在金兵撤走后的靖康元年(公元1127年)四月,徽宗竟然起驾返回汴梁。

竟然还有这种操作?!按现在的网络流行语来说,就是你永远猜不透这个男人的小脑瓜里在想什么。

不久金兵再次两路南下围攻开封。钦宗在被俘前夕又想起用李纲,任命他为资政殿大学士、领开封府事,但已无济于事。当李纲在长沙得知此命时,汴京已经沦陷,钦宗父子已经做了俘虏,在“北狩”的路上了。

徽钦二帝父子俩一同被押往金国。

宗泽率兵于半路意欲截回徽钦二帝,奈何寡不敌众,功亏一篑。

从平定军突围回到家乡的岳飞目睹了金人入侵后人民惨遭杀戮、奴役的情形,心中愤慨,决心再度投军,又担忧老母年迈,妻儿力弱,在兵乱中难保安全。岳母姚氏深明大义,积极勉励岳飞“从戎报国”, 还为岳飞后背刺上“尽忠报国”四字为训

如何评价岳飞的一生经历(一腔孤勇还我河山)(1)

同年五月,康王赵构在济州宣布登基,并建元年号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是为宋高宗,南宋政权建立。帝国祚脉终于得以延续。

赵构虽起用了抗战派名臣李纲为左相,但仍旧意欲依从投降派黄潜善、汪伯彦等人避战南迁的政策,预备南行“巡幸”。岳飞不顾自己官卑职低,披肝沥胆,向赵构“上书数千言”:

“……臣愿陛下乘敌穴未固,亲率六军北渡,则将士作气,中原可复。”

结果不仅被教训以“小臣越职,非所宜言”八字批语,岳飞更被革除军职、军籍,逐出军营。

这年岳飞25岁。

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正月,金军又发兵进犯山东,赵构任命刘豫为济南知府。

这个刘豫钦宗朝时候任河北西路提刑官。金兵南下时弃职逃走,历史就很不光彩。如今刚到济南,属于前线战区,眼见局势大乱又打算逃往江南为官,被府衙吏员阻止。金军围城时,刘豫竟谋害勇将关胜而降。

没错,就是《水浒传》里“大刀”关胜的角色原型。

《金史》里记载“有关胜者,济南骁将也,屡出城拒战,豫遂杀关胜出降。” 而《宋史·叛臣列传·刘豫》则载,“豫惩前忿,遂畜反谋,杀其将关胜,率百姓降金。百姓不从。 ”如此忠烈,当真不愧为关帝爷之后。可恨奸贼,害我忠臣良将!

李纲罢相后,东京开封府的留守宗泽就事实上成为抗金的领袖人物。

宗泽主动和北方的民间自发抗金武装建立联系,收编了号称百万人的大军,其中包括王彦在太行山创建的"八字军"宗泽委任王彦为“制置两河军事”,王彦便命岳飞所部“赴荣河把隘”(当时岳飞以白身借补在王彦麾下任裨将)。

岳飞脾气较倔强,和王彦难以共事,便决定自行率领部伍南下东京投奔宗泽。

宗泽珍惜岳飞的才干,体谅他的爱国之心,原谅了岳飞率队擅离王彦的违纪行为,留在营中听候差遣。年底岳飞在汜水关一带击败金军,凯旋后即被宗泽任命为统领,不久又提升为统制。

次年六月,宗泽上疏陈述恢复大计的奏章达二十四次,但始终没有取得赵构的支持。七月,年近古稀的宗泽长期忧愤再也支持不住,背疽发作,含恨离世,临终前仍然高呼:“过河!过河!过河!”

建炎三年(1129年)旧历二月,粘罕率金兵为前锋奔袭扬州。高宗根本不思抵抗,慌忙渡江南逃,经镇江府也未敢停留直奔杭州。在杭州还没站稳脚跟,近卫军官苗傅和刘正彦联合利用军士对朝政的不满,高喊“苗傅不负国,只为天下除害。”的口号发动兵变,杀了宋高宗信任的同签书枢密院事王渊和一批宦官,逼迫高宗退位,将皇位禅让给两岁的太子赵旉,史称苗刘兵变。口号虽然响亮,苗刘接着竟然想要改元及迁都金陵,显然有了不臣之心。

张浚随即和刘光世、张俊、韩世忠联名传檄天下勤王,从平江合兵大举出发声讨苗刘。

最终宋高宗得以“复辟”。但两岁的太子赵旉却因饱受惊吓颠离而不幸夭折。

建炎三年(1129年)十一月初,完颜兀术占领长江北岸和县(今隶属于安徽省马鞍山市)。离建康不到百里。岳飞向主管长江防务的右相杜充苦劝再三至于流涕,但也无济于事。

直到金军渡江,杜充才派都统制陈淬率岳飞、戚方等将官统兵二万奔赴马家渡。杜充自己则弃建康,逃往真州,不久降金。陈淬战死,诸将皆溃,岳飞苦战无援,整军退屯建康东北的钟山。建康失陷。

马家渡之战后,岳飞决定脱离杜充,独自转战后方。

建炎四年(1130年)二月,金军经过常州向北撤退时,岳飞率军从宜兴赶来截击。岳飞四战皆捷,擒女真万户少主孛堇等十一人,并一直尾袭到镇江府。之后岳飞首次得到朝廷诏令,命他配合镇江韩世忠,从左翼进击金军。

这年岳飞27岁。

五月初,岳飞收复健康,斩女真兵三千人,投降者千余人,并擒获万户、千户军官二十多名。这是岳家军的首次重大胜利。也是南宋和整个中原翘首以盼的一次胜利,一时华夏振奋。

五月下旬,岳飞亲自押解战俘去行在越州,生平第一次觐见宋高宗赵构。他上奏:“建康为要害之地,宜选兵固守……臣乞益兵守淮,拱护腹心。”赵构深以为是,并赐予岳飞金带、马鞍等物。

接下来一段时间,刘光世、张俊、岳飞、韩世忠各自据守一方,长江防线日益牢固,金兵南侵势头明显放缓,声势也明显小了许多。高宗便得以抽调精兵镇压荆湖、江西、福建等路的农民起义军和盗匪,岳飞配合张俊的大军,迫降了流窜于宣州(安徽宣城)、湖州一带的叛将戚方。

随着军事力量的逐渐恢复南宋朝廷在东南完全站稳了脚跟。

宰相范宗尹向赵构推荐岳飞:“张俊自浙西来,盛称岳飞可用。”不久岳飞迁武功大夫、昌州防御使,任通、泰州镇抚使兼泰州知州。岳飞接到任命诏书,上奏请求免文职职务,代之以在淮南东路招集兵马之权,借以掩杀金军、收复该路州郡,但这一增加兵权的要求未获高宗批准,还招来了高宗的猜忌。

同年十月初,淮水岸边的孙村津口驶入一艘小船,载有五男二女,原来是当年随肃王赵枢一同被掳走的宋臣秦桧突然携家眷返回。

秦桧积极请求觐见高宗入对,建议"如欲天下无事,南自南,北自北"的南北分治方略,并呈上草拟好的和议书。

如何评价岳飞的一生经历(一腔孤勇还我河山)(2)

秦桧的建言其实就是让朝廷承认金兵侵占的北方土地全部“合法化”。这已经放弃了最基本的原则底线,自古叛徒只有泾渭之分,没有程度之别,秦桧实则早已是一个变节者了。

高宗其实一直苦于没有得力“贤臣”辅佐成就自己的“和平事业”,顿时以秦桧忠心可嘉,任其为礼部尚书。

次年高宗改元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正月间岳飞大破李成叛军,又收降另一叛将张用所部,张俊因此对僚属称赞岳飞之勇略:“吾与汝曹俱不及也!”其实言辞间妒意明显,言不由衷。

七月,高宗将的岳飞所部军号定名为神武右副军,任命岳飞为统制,驻屯洪州。自此岳飞所部第一次有了“岳家军”的概念,28岁的岳飞还有了自己的驻屯基地。

之后岳飞率部先后平定了游寇曹成和吉、虔二州的叛乱,于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九月到临安再次觐见高宗。高宗赐给岳飞铠甲、弓箭等物,及御书“精忠岳飞”锦旗一面(岳母所刺“尽忠报国”四字因此讹传为“精忠报国”),作为军中张挂的大纛。觐见时,高宗还就岳飞在洪州时曾于醉后痛殴兵马钤辖赵秉渊一事,面谕岳飞戒酒,岳飞自此绝饮。

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春,岳飞上《乞复襄阳札子》,“恢复中原,此为基本。”奏议的确高瞻远瞩,虽然得到朝廷许可,但高宗又特别告诫岳飞不得称“提兵北伐或言收复汴京”,只以收复六郡为限。

可见重整河山根本不是天子的目标。

四月岳飞从武昌乘船渡江北上,岳飞踌躇满志:“飞不擒贼帅,复旧境,不涉此江!”五月初岳飞就从伪齐手中夺回襄阳,随后又大破金将孛堇的反扑,成功收复襄阳六郡。

岳飞因功加清远军节度使、荆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成为有宋一代最年轻的建节者(29岁)。

绍兴五年岳飞奉命平定太湖钟相杨幺起义,但是将缴获战船私自占为己军所有,引起张俊不忿。

年底宋廷将全国军队统一改称行营护军,岳飞部编为行营后护军。

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据说生得貌似宋太祖的金太宗病死,金太祖长孙梁王完颜亶继位。

同一年四月,徽宗终因不堪折磨而死于五国城,享年54岁。

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33岁的岳飞加镇宁、崇信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还进封其为武昌郡开国侯。岳飞成为有宋一朝最年轻的封侯者,母亲也封了国夫人。

然而此时岳飞竟 “以目疾乞辞军事,”说眼睛有病,要辞去军事职务。。高宗误会岳飞是嫌赏赉不够,对辞职回应“不许,加检校少保,进封公”。不但不许他辞职,而且立即由侯爵提拔到公爵以满足岳飞。

不久高宗“又令湖北、襄阳府路自知州、通判以下贤否,许飞得自黜陟。”也就是荆湖北路最高长官以下的官员由岳飞随意罢迁。简直割地封疆,这是何等殊荣。

这个时期是岳飞和高宗君臣间的蜜月期。

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二月,35岁的岳飞又一次奉诏入朝觐见高宗,岳飞创作了一篇《良马对》进给高宗,以良马、驽马为喻,来论述如何保护和使用人材。之后岳飞又扈从赵构至建康,岳飞的官职随后又升至荆湖北路、京西南路宣抚使兼营田大使。一天高宗召岳飞至“寝阁”,“掏心掏肺”地说:“中兴之事,朕一以委卿。”并表示准备将刘光世所部王德、郦琼等兵马五万余人隶属于岳飞。岳飞没有料到这其实是高宗对自己的一次试探,还以为这是朝廷因刘光世在淮上之役希图换防避战,退军当涂几误大事,被剥夺兵柄后作出的正常处理。

但是高宗此时还得依赖军方,还故意对岳飞说:“除张俊、韩世忠不受节制外,其余并受卿节制。”

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二月,对天子的话信以为真的岳飞还军鄂州,坚持“戮力练兵”,“日夜训阅”。但高宗在左相赵鼎和枢密使秦桧的支持下此时正策划将南宋的“行都”由前线重镇建康避迁至江南的临安。高宗强调 “屈己求和”,升任秦桧为右相,直接令其与金交通和议。高宗还对议和给出自己的底线:“只要能从朕所求,其余一切无所计较。”

一国之君说出这样的话来,真的是亡国之兆!

高宗迫切期待一劳永逸地获取和平。所以岳飞又一次提出北伐,结果可想而知。

奸诈的秦桧看准老资格的将领张浚志大才疏,器量狭窄,长期不满于被岳飞压制,刻意煽动挑拨。两人共同游说高宗,不应让岳飞掌握太大的兵柄,以免功盖天下,威略震主。高宗当即收回岳飞可以节制诸军的成命。说好的刘光世的部队也没有交给岳飞,孤掌难鸣的岳飞的北伐计划成了泡影。

岳飞在政治还是上太幼稚了。

绍兴九年(1139年)正月,金宋再次和议。汪应辰、樊光远、韩紃、毛叔庆、张行成等都说金人居心叵测、和议难长久,皆被秦桧罢黜。但这些没有引起岳飞的警觉。

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五月,金人背盟分四路入侵,河南、陕西等地相继沦陷。

朝廷畏缩,但是前线宋军毫不客气,王胜攻克海州,岳飞大败兀术于郾城。九月,高宗派起居舍人李易晓谕韩世忠罢兵,诸路将帅皆被召回,蔡州、郑州、淮宁府东西两京、应天府等地再次落入金人之手。但是金国最精锐的五烈部队在淮西柘皋先败于岳飞结拜十哥杨沂中和刘錡的联军,完颜宗弼不得不退军北上,深感挫失。

岳飞此时已忍耐不住,前往设在镇江府(今江苏镇江)的都督行府,参加由宰相兼都督诸路军马张俊主持的军事会议,研究北伐中原之事。

前线的这一举动使高宗和秦桧吃惊不小,深恐有碍对金议和。

完颜宗弼见用兵不利,又重拾威胁诱降的老招数,高宗还就吃这一套,当即和秦桧拿出了一套计划。

高宗先是以淮西大捷论功行赏为名,将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召赴临安,分别任命为枢密使和枢密副使,来了个明升暗降,实际上解除了前线兵权,又把他们所领的三个宣抚司撤销,军队也就直属朝廷。

三人之中属张俊老练圆猾,最能体察上意,早年他也是第一批拥戴高宗继位的武将。他早意识到风向有变,开始寻找退路。秦桧轻而易举地就笼络了张俊。

而韩世忠和岳飞两个大帅,如今成了坐办公室的闲人,虽然压抑郁闷,却还得装出一副怡然自得乐于闲逸的样子,应付每天来登门祝贺升迁的朝臣们。

而远在前线的将士们不免疑虑重重,一时间军心浮动,谣言四起。

而且韩岳这两人掌兵日久,深得部属拥戴,两人的部队之中都出现了拒绝接受朝廷改编的过激行为。这也为他们招来了“军阀”的指控。

关于这一点,我还是要为岳帅说句话。岳飞以乡野一农夫投身行伍,毫无门阀背景,仅凭武略进阶,一步步积功累至一方节镇,可以说就是凭一腔孤勇而已。十多年下来,仍无木可依,茫茫如不系之舟。而他的前上司张所、宗泽不可谓不忠,而晚景之凄凉悲惨,势必也对岳飞的心理产生影响。

岳飞对国家的忠诚绝对不容置疑。不过与其超凡的将才相比之下,他的政治才能颇显低下。也就是长于武略,短于政略。

这放在普通军官身上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放在高级统帅身上就很要命了。

失去部队指挥权的岳飞随即被污下狱,竟仅有三人为其上书。所有武将皆闭口不言,仅韩世忠一人到秦桧面前说了句气话。还被秦桧一句“莫须有”就怼了回来。

岳帅遇害,千古奇冤

不能简单地看做是秦桧一人一手遮天,若没有天子的默许,秦桧要想杀掉岳飞这样一位朝廷股肱重臣绝非如此轻而易举。本朝虽然一向严厉防忌武人,但自太祖以来,从未杀掉过一位已经建节的大将。秦桧胆敢开此先例,背后不可能没有倚仗。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岳飞之死冤情明显竟没有引起朝堂之上的任何反应,士大夫们可以为祖训的无端违背而搏以性命,为己辈的忠不得察而犯颜直谏,但却不能为精忠报国的岳飞说上一句公道话,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沉重悲哀?

虽说秀木必摧,甘泉易竭,但是岳飞堪称是本朝最出色最优秀的武将,尽管有些不近人情的性格缺陷,但是无损其伟大爱国将领民族英雄的历史定位。他的冤屈显而易见,竟援者寥寥,着实反映了大宋帝国日趋不堪的风气。

岳飞的悲剧又岂止在他一人而已,更是时代之殇。

如何评价岳飞的一生经历(一腔孤勇还我河山)(3)

岳飞的千古奇冤,打消了国人的正气,也摧折了大宋的脊梁。

这件冤案过程并不复杂,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构陷诽谤对于秦桧之流来讲难度不足一提。难的是如何真正解除岳飞的兵权,使岳飞对他的岳家军脱离控制。

早已私下倒向秦桧的张俊出了大力。他先“高姿态”地主动交出兵权,然后高调表示赴行在就任枢密使感戴君恩,给韩岳施加舆论压力。

前往临安时张俊率部移駐镇江,并在镇江为秦桧密谋策划了后来的行动。而且张俊把自己的部队移駐镇江,是挡在了岳飞军和临安之间,这其实是在给秦桧撑腰壮胆。而且张俊又主动提出撤销三人所领的宣抚司。没有了这个机构,三帅就只有军队而失去了对地方的管辖权,粮草军资就无法自筹,惟仰赖朝廷拨给,韩岳就失去了抗命不遵自行北伐的后勤保障。而且也失去了对其他本为偏师的小股部队的有效调配权力。

岳家军取得颖昌大捷后,就是因为孤军挺进,侧翼的淮西军张俊、王德部不进反退,使得岳飞一支人马完全暴露在敌人的夹击之下,如果继续深入敌腹地,很有被包围的危险,在撤退和败退间掂量再三,岳飞痛苦地决定遵照圣谕“措置班师”,十数年苦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复失,所以《满江红》的第一句就是“怒发冲冠”。

如何评价岳飞的一生经历(一腔孤勇还我河山)(4)

张俊多次做过岳飞的上司,对岳飞很是了解。他对秦桧建议“飞性孤少谋,进退全止于襄划。”意思就是岳飞性格孤僻而缺少谋略,处理事情主要依靠辅员参谋。所以“宜先断耳目爪牙。”

岳飞一到临安,身边信赖的幕僚朱芾等人就被“升职”派往外地去了。

其实岳飞只要不脱离军队,北伐的志向虽然仍可能破灭,但是至少人身安全应该是可以得到保障的。

老实说,要是没有张俊这个三阳弓箭手出身的家伙,秦桧还真不一定杀得了岳飞。

所以杭州西湖的岳王庙,铸造有与陷害岳飞的秦桧、王氏(秦桧之妻,还是李清照的表妹)、万俟卨、等人跪像,张俊也位列其中。正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从这一年七月初秦桧党徒谏议大夫万俟卨率先弹劾,到张俊胁迫王贵首告岳飞部将张宪与岳飞子(有说为养子)岳云谋反(二人是在镇江汇报军务时遭到张俊抓捕),再到十月份岳飞入狱,前后共三个多月的时间。

过程并不复杂,设计也并不精巧。虽然“飞坐系两月,无可证者”,但无奈审理之前判决书就写好了,岳飞的申诉毫无意义。他脊背上刺写的那闪耀古今的“尽忠报国”四字,招来的是酷刑“披麻戴孝”也就是“披麻拷”。这种隋唐时流传下来的大刑因为过于残忍向来不入正典,其行刑时先是把麻布条蘸上鱼鳔熬成的热胶,粘在囚犯赤裸的皮肉上,到凉干了之后,倒拽麻布条,鱼鳔之性最黏,一扯之下就能连皮带肉一块生生撕下,即便如此,岳飞最后只在供纸上写下八字绝笔:“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十二月二十九日,高宗下旨:“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令杨沂中监斩。当日岳飞即在狱中被毒死(风波亭故事实乃杜撰),年三十九岁;岳云、张宪其所判之罪按律仅“追一官,罚金”也就是降职一级外加罚款,但二将仍被斩首。岳云年仅二十三岁。

岳飞长于将略,却短于政略,又不擅长交际,平日就喜欢“块然独处”,在朝中也没有什么像样的人际资源,更没有后台为之奥援。岳飞的毕生追求就是四个字:“还我河山”。

如何评价岳飞的一生经历(一腔孤勇还我河山)(5)

品格上作为上他都是和秦桧完全相反的人。

近年来不知从哪里兴起一种混账说法,即南宋苦于抗金的庞大军费,民不聊生,秦桧和高宗求和实乃迫不得已。

依樵人我看来,一派胡言!时于南宋的朱熹就讲得很明白了,高宗求和“上不为宗社,下不为生灵,中不为息兵待时”。

和议罢兵后,秦桧反而“密谕诸路,暗增民税七八”,还炮制出了“经总制钱”、“月桩钱”等苛敛暴征。这个锅抗金派不背。

多年后秦桧之子秦焙还污蔑岳飞是因太过嚣张,皇帝驾驭不了故杀之,“而此辈跋扈自肆,意外事有叵测者”,“削尾大之势,以革积岁倒持之患”。就凭秦焙这个奸相之子,自己为官亦贪,还敢侮辱岳元帅,我呸!

岳飞一生仅短短三十九年,其所作所为却诚可谓“壮怀激烈,天日昭昭。”

岳飞民族英雄的历史评价不容置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