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尚勇(现实制度问题研究学者、《大地震临震预报的曙光》作者)
【导视】1976年松潘地震和盐源地震能够实现临震预测预报,关键还是通过“以地方为主”组织“防震自救”这种制度创新,压实了地方(尤其是县域政府)的大地震临震预报责任,从而克服了“半封闭”地震预报制度“将大地震临震预测预报的工作重心放在国家地震局和省级地震部门”的严重缺陷。
“防震自救系列”目录(视频 文字)
序言:需要为川滇大震临震预报准备制度条件了
一、震中区除了“防震自救”没有谁能救
二、经典成功震例都是“防震自救”的典范:3-1、3-2、3-3、3-4、3-5
三、为什么“防震自救”只能由县域政府去组织?
四、重点市县怎样组织“防震自救”?
视频链接:经典成功震例都是“防震自救”的典范(3-4)
下面是本视频的文字:
这是我的“防震自救系列视频”的第3期第4部分,介绍1976年松潘平武地震“防震自救”情况。
唐山大地震漏报后的第19天,四川松潘平武7.2级地震爆发;随后2个多月,四川盐源和云南宁蒗交界地发生6.7级地震。因为,当年地震预测预报的技术条件和基本制度条件,与成功实现临震预报的海城地震、龙陵地震和“青龙奇迹”完全相同,这主要表现为正确的地震工作方针:在技术上,“专群结合,土洋结合”;在制度安排上,“以地方为主”组织“防震自救”,以组织本地群测群防和广泛发动群众为基本组织方式。因此,这两个大地震都成功实现了临震预测预报,“防震减灾救人”的效果明显。
可见,松潘地震和盐源地震能够实现临震预测预报,关键还是通过“以地方为主”组织“防震自救”,压实了地方(尤其是县域政府)的大地震临震预报责任,从而克服了“半封闭”地震预报制度“将大地震临震预测预报的工作重心放在国家地震局和省级地震部门”的严重缺陷。
我们先来看1976年唐山大地震漏报后的第19天,发生在松潘平武的大地震。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1976年的松潘平武地震是由四川省政府出面组织预测预报,并且做了大量的技术和组织工作。例如,在这个大地震的孕震区,有10个地市州、50多个县都动员起来了,各重点县市都组织了群测群防监测微观异常,并广泛发动群众观察宏观异常。比如,仅“土地电”一项,在该孕震区便有几百个群测点[1]。
不过,尽管在短期和短临阶段,出现了大量微观异常,群众也上报了大量宏观异常,但是,一直到临震阶段,四川地震部门和省政府也没有方法确定大地震的震中区。也就是说,当时发布的短期和短临预测预报,仍然是划了一个范围很大的“圈”。而在发震前夕最后确定地点的,仍然是震中区松潘县和平武县。
1976年松潘平武地震的详细情况,我后面会有专题研究报告,这里仅介绍当时“地方组织防震自救”的基本情况。
1976年的松潘平武地震,实际上包含了3个大地震,即1976年8月16日的7.2级地震、8月22日的6.7级地震和8月23日的7.2级地震。
纵观整个预测预报过程,松潘平武地震的预测预报过程表现得非常曲折。之所以如此曲折,是因为大地震的孕震过程本身,就复杂多样性,且反反复复。
针对大地震的孕震过程的这种复杂多样且反反复复的特点,地震预测的唯一可行策略就是“追踪式预测”,这就是,通过“由误报逼近正确预报”的方式去实现大地震的预测预报。
下面插入一段“追踪式预测”的相关知识解读。
对于处于临界状态(地质学意义)的岩层来说,作用于断裂带的“力”(本书将其称为“黑箱作用力”)需要经过若干次“冲击”才能最终使孕震区域内当时应力最为集中且最为薄弱的岩层断裂。而每一次能量足够大的“冲击”,都会使该断裂带某区域处于临界状态的断层、岩层“欲断未断”,从而产生强大的物理化学场,使微观异常监测出现短期或短临异常,使动物、地下水等出现成规模的宏观异常。
孕震断层应力最为集中且最为薄弱岩层所遭受的“最后一击”往往释放出大量人类已知或者未知的高强度物理化学场信息,从而导致最为突出、剧烈的临震微观异常和宏观异常,而“微观大异常”和“宏观异常大爆发”相互印证,便成为地震现场(震中区)决策者“临场决断”的最后依据。
可见,大地震孕震过程的复杂多样性决定了大地震临震预报预警只能通过“由误报逼近正确预报”这种“追踪式预测”的形式去实现。对于“经验预测”来说,通过“追踪式预测→有限误报→逼近大地震”是大地震临震预报预警唯一的实现形式和唯一可行的策略。
我们回到松潘平武地震。
震前4个月,基于大面积的微观和宏观异常,四川地震部门便有了短期预测,并作了内部预警。
震前4个月,理县的地磁异常
震前4个月以前,松潘、礼县、康定等地的地电阻率异常
震前4个月以前,茂汶、成都、宝兴等地的土地电异常
震前4个月以前,芦山、马尔康等地的土地电异常
在震前2个月内,在松潘平武地震的外围地区,沿龙门山断裂带分布(远的距震中超过300公里),出现了各类前兆微观异常;与此同时,外围地区出现了三起三落有相当规模的宏观异常。例如:
震前2个月内(短期阶段),康定、渡口、楚雄等地的地磁异常
甘肃礼县、四川大邑、甘孜、渡口、松潘等地的地电阻率异常
(上述图片来自:四川省地震局编:《1976年松潘地震》,地震出版社,1979年10月)
外围地区出现的三起三落有相当规模的宏观异常
综合微观和宏观异常,地震部门在震前2个多月、1个多月和半个月,分别发布了1次短期预测和2次临震预测,四川省政府据此分别发布了1次短期预报和1次临震预报。上述短临预测预报,除了短期预测预报大体正确外(震级和时间基本正确,地点偏离),2次临震预测和1次临震预报均为虚报。(参见下图)
1976年松潘平武地震的“追踪式”预测预报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上述3次虚报都没有左右松潘县和平武县的临震预测预报,也就是说,松潘县和平武县都没有临震反应。
这主要是因为,在短临阶段,微观和宏观异常(尤其是宏观异常)有“沿断裂带向未来震中迁移并收敛”的趋势。在外围地区的微观异常和宏观异常都“闹”得很凶的时候,未来震中区松潘平武却相对平静。
一直等到发震前2天,松潘平武的微观和宏观异常(尤其是宏观异常)才逐渐突出并激烈起来。因此,发震前夕,松潘县和平武县分别打电话给省政府,报告本地突出的微观和宏观异常,并坚持认为“我们这里才是震中”。例如,平武县的宏观异常,“14日(震前2天)为13起,15日(震前1天)26起,(地震当天)16日60起”
松潘土地电临震异常
于是,在发震前夕,省政府将未来大震的震中区确定为“松潘—平武一带”。
到了最后关头,“平武来电话,出现地声,耕田的水牛惊跑;松潘地办报告,听到地声,台站仪表突跳”[2]——典型的微观大异常和宏观异常大爆发出现了。
省政府据此发布了三要素准确的省级临震预报,时间精确到小时。当晚,22点06分,四川松潘县与平武县之间发生了第一个7.2级地震。
第一个7.2级地震发生后,孕震区内大面积的微观和宏观异常不仅没有减弱、消失,反而在震区附近地区以更多的数量、更大的幅度,争相出现。有作家形容地说,“其情势宛如一挂爆竹,噼劈啪啪响作一团”。地震专家据此准确判断,这是一场“连环震”,并因此对之后8月22日的6.7级地震和23日的7.2级地震都作出了准确的临震预测。
因为内容比较多,1976年盐源宁蒗地震的“地方防震自救”情况,我将在下期视频介绍。
好了,本期视频就讲到这里。关注我,你会了解更多“防震自救”的故事和理论知识。
(待续)
参考文献(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