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那是先秦历史上一段战火纷飞的年代,兼并战争对于大国而言不过是家常便饭。在那个时期的战国七雄,都没有少吞并弱国。

在这一时期一些著名的灭国事件有:公元前375年,韩哀侯吞灭郑国;公元前306年,楚怀王(一说楚威王)吞灭越国;公元前296年,赵惠文王吞灭中山国;公元前286年,齐闵王吞灭宋国;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吞灭西周国,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吞灭东周国,周王朝灭亡;公元前256年,楚考烈王吞灭鲁国。

在这些事件当中,七雄之间仿佛就强国吞并弱国达成了协议,就连秦昭襄王灭掉西周国,迁周之九鼎于咸阳也没有诸侯作声,可为什么唯独齐国吞并了一个宋国,就遭到了列国围攻,更是险些招致亡国呢?

战国七雄哪个有机会一统天下(战国七雄都没有少吞并弱国)(1)

其实这一切还要从当时的时代环境说起……

在“三家分晋”以及“田氏代齐”之中,秦、楚、燕、齐、赵、魏、韩七雄并立的格局正式形成。在战国前期,因魏文侯时期任用贤良,锐意改革,使得魏国成为了那个时期的一流强国,周遭各国皆要仰魏国鼻息而存。

时间来到了战国中期,因魏武侯、魏惠文王父子穷兵黩武,加上“三晋一家”、“任人唯贤”等一系列的国策被弃之不用,魏国国力大幅衰退。齐国、秦国、楚国趁此良机,先后踩着魏国崛起——齐国在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中两度被重创魏国,秦国在河西之战中大败魏军,楚国在襄陵之战中挫败魏国。自此,魏国霸业落幕,齐、秦、楚三强并立,其中以齐国最为强盛。

齐国吞灭宋国便就是发生在这一时期。

战国七雄哪个有机会一统天下(战国七雄都没有少吞并弱国)(2)

公元前318年,燕王哙在大臣苏代、鹿毛寿等人的唆使下,效仿上古先王,主动将王位禅让给了燕国相国子之,此举引起了以太子平、将军市被为首的守旧贵族的不满。

不久,太子平与将军市被调集本部兵马向子之发起了进攻,却没想到,子之早已得知二人的计划,很快便将他们压制住,市被与太子平发生矛盾,市被引兵进攻太子平,导致太子平被迫流亡国外,而市被也被子之擒杀。太子平几经周折来到了齐国,齐宣王得知消息后,将其接入王宫,提出要出兵帮助太子平复国。太子平大喜过望之下,并未考虑齐国动机便欣然应允,不久,齐将匡章率军入燕,横跨便攻入了燕国国都蓟城,燕王哙自缢,子之被杀,太子平死于乱军之中,燕国全境几乎被齐国占领。

战国七雄哪个有机会一统天下(战国七雄都没有少吞并弱国)(3)

在此之前,齐楚两国结成了坚实的同盟,秦国东出之时屡屡碰壁,可谓是苦不堪言,这个时候又见到与自己有姻亲关系的燕国被对手占领了,秦惠文王君臣更是深感无奈,想要帮燕国,却又师出无名。就在此时,赵武灵王从韩国接回了秦惠文王的外孙,也就是燕国公子姬职,并且让公子职前往秦国向外公秦惠文王求援,此举正中秦国君臣下怀,不久,秦惠文王调集大军借道赵国,进入燕国。在燕国百姓的帮助下,秦军很快便击溃了齐国,赵武灵王派兵送立了公子职,是为燕昭王。

燕昭王即位之后,以伐灭齐国为终生奋斗的目标,但又深感国家弱小,于是便开始招贤纳士,进行改革。

与此同时,秦楚丹阳、蓝田之战爆发,秦军两度击败楚军,楚国元气大伤,丧失了强国之基,开始在秦、齐两国间摇摆不定。

公元前301年,齐宣王病死,太子地即位,是为齐闵王。同年,齐、魏、韩三国与秦国达成了攻楚协议,楚国兵败垂沙,主力尽失,楚怀王为求存国,只能向齐国割地称臣。

战国七雄哪个有机会一统天下(战国七雄都没有少吞并弱国)(4)

在楚国成为齐国附庸之后,天下进入了秦、齐两国争霸的时期,战争进一步升级。

起初,在秦齐争霸之中,因燕赵两国结盟自保,而齐国方面有韩、魏两国作为盟友,楚国作为小弟,秦国几乎是被齐国全面压制的,甚至一度被齐国打得再次自称“西藩之臣”。但是好景不长,齐相孟尝君田文因“田甲劫王”遭到罢黜,作为燕国“死间”的苏秦上台执政,孟尝君田文受邀入魏,担任魏相。在孟尝君的影响下,魏、齐两国的关系不再如同起初那样亲密。而齐闵王又在苏秦的诱导之下,先是多次进犯作为盟国的韩国,而后又在争夺宋国控制权之时,与赵国大打出手。

宋国,是当时仅次于七雄的国家之一,天下最为富庶的淮泗之地大部分都在宋国治下,因此宋国成为了列国皆虎视眈眈,但又不敢吃进嘴里的肥肉。为什么说宋国这块“肥肉”,列国皆不敢吃进嘴里呢?

道理很简单,当时争夺宋国控制权的国家主要有齐、魏、赵三国,而秦国自然也不会让哪一国轻轻松松地吃掉这块肥肉,燕、楚两国也牵扯其中,这就形成了一种动态的平衡。

可是,在苏秦的教唆和秦国的有意操作之下,齐国于公元前286年击败赵国,而后当着魏国和楚国的面,独吞了宋国的利益,引起了各国的不满。燕昭王见状,认为自己报仇雪恨的良机已经到来,便发起了诸侯会盟,赵惠文王与魏昭王第一时间响应。只要能够摧毁压在自己头上的齐国,秦昭襄王自然也是双手赞成,并且主动提出秦国作为联军先锋,首先发动对齐国的进攻,打开进攻齐国的通道。见到四国参与会盟,韩釐王自然也不会错过这么一个占便宜的好机会,于是,便有了那场使得齐国几近亡国的“乐毅伐齐”的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