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三气周瑜”这个桥段的普及程度有多高呢?没有百分百,也有百分之九十,但凡知道者,莫不能侃侃而谈当主讲,游刃有余作述评,观点也基本一边倒:周瑜之所以屡屡上当受气,是因为诸葛亮太滑头。

  小说家言与历史记载自然不可混为一谈。《三国志》中的周瑜,既非小心眼的受气包,亦非被诸葛亮耍得团团转而发出“既生瑜何生亮”哀号的悲催者。实际上,周瑜在三国前期的舞台上还是挺玩得开的,跟他演对手戏的都是大腕,有兴趣的朋友可去参阅正史。

周瑜为什么觉得自己比不上诸葛亮(周瑜为什么斗不过诸葛亮)(1)

  本文单就小说桥段,分析一下周瑜与诸葛亮三次斗智为何均告失败,其短板在哪儿,诸葛亮为何能步步为赢,其中又透出哪些权术智慧等等,与大家探讨。

  契约精神是权术之本 一气周瑜的故事,发生在小说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战东吴兵 孔明一气周公瑾”。孙刘两家计划夺取南郡,周瑜对诸葛亮说,自己先去攻击,如果失败,刘备再去取,诸葛亮同意了。这就是契约,虽然是口头的,但也必须遵守。结果呢,周瑜第一次攻击失败受了伤,等他调整部署将计就计,终于打败曹兵时,诸葛亮已然派兵夺了城池。

  周瑜很生气,可他不该生气,因为诸葛亮并未违约。

  这个不难理解,好比如今的合同、约定、承诺等,关系双方体现了机会均等,权利和义务互相捆绑,目的只有一个:双赢。谁违反了契约,那就是不讲诚信,做再多的努力补救都是徒劳,就像周瑜的二次攻击一样的徒劳,即便诸葛亮不取巧,周瑜也是违约在先。商人没有诚信,会失去客户,导致利益受损;官员没有诚信,会失去民意,导致仕途危机。

周瑜为什么觉得自己比不上诸葛亮(周瑜为什么斗不过诸葛亮)(2)

  诸葛亮的智慧,就在于严格遵守了双方的约定,巧而守信,取则有理,谋先而固后。从这个意义上讲,小说里的周瑜显然不懂契约精神是权术之本的道理。

  圣人曰:“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农民们使用垱坎汲水农桑,正是“善假于物”的正面理解。

  显然,在二气周瑜的故事里,周瑜生气的理由就是“上当了”。大概的情节是,刘备死了老婆,周瑜借机挖坑,建议孙权嫁妹。没想到弄假成真后,他又挖了一个更大的坑,用声色迷惑刘备,企图消弭其进取之心。结果没坑着刘备,却把孙权兄妹给坑了。诸葛亮在这个故事里根本没露面,仅用三个锦囊,就让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

  周瑜所“假”之物,可谓不“善”,一曰成本太高,二曰充满了不确定性。男女之间的事儿,唯其变数多,而乃成戏,况所谋对象还是个大大的枭雄刘备乎?况所“假”之人还是个情窦初开的孙尚香乎?由此断定,周瑜实“不善假于物也”。不要抱怨别人让你“上当”,只怪自己利用外物不当。

  反观诸葛亮,同样是借助外力,却善莫大焉。一靠吴国太(老年人好喜庆),二靠乔国老(跟老刘家穿一条裤子的),三靠孙尚香(刘备比较有点男人味儿),可谓知人识性。也就是说,不是诸葛亮太滑头,而是周瑜智计不足,不善谋也,才被诸葛亮牵着鼻子走,吃了大亏。

周瑜为什么觉得自己比不上诸葛亮(周瑜为什么斗不过诸葛亮)(3)

  三气周瑜的故事,情形大概也是如此。刘备向东吴借荆襄九郡,图谋发展壮大自己。周瑜担心刘备强大了对东吴不利,就三番五次去讨要。刘备在诸葛亮的建议下,又是装可怜又是找借口,就是不还。说破大天去,你周瑜不拿出点实力来,我刘备不理你。这就是“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之典故的由来。

  周瑜没办法,只好同意帮刘备去取西川作为归还荆州的交换条件,又是一花活儿——假途灭虢。

  诸葛亮又不是傻子,焉能看不出来?于是这般这般的设计,把个原本有理的周瑜设计成全无道理的“俘虏”了,被包围得水泄不通,有理无处诉,有劲没地儿使,连气带吓,旧伤发作,周瑜的霸业理想伴随人生之路也就一并走到头了。委实不可忽视的是,诸葛亮的做法跟周瑜恰恰相反,周瑜玩虚的,他不理,等周瑜玩差不多了,再迎头一棒,凭实力说话。

周瑜为什么觉得自己比不上诸葛亮(周瑜为什么斗不过诸葛亮)(4)

  权术之要,在谋权也好,在固权也罢,都得讲务实,而不是务虚。只高歌自己的翎毛是多么的华彩耀眼,不去注意天空中飞翔的饿鹰、地面张望的劲弓,危险到来时,才惊呼“上当”,才长叹“既生瑜何生亮”,悔之晚矣。

  所谓“君人者能去贤巧之所不能”,就是说,作为一个领导干部,单凭嘴上功夫、玩花活儿等“贤巧”之事,是不称职的,是难以完成造福一方的为官之任的。只有“去贤巧之所不能”,踏踏实实干正事、干实事,为国家民族谋万世大业,为黎民百姓固永远幸福,才配做一个“君人”的好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