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说过龙凤四年(1358年)十一月,朱元璋率兵攻打婺源,却久攻不下。正在烦恼之际,大将邓愈禀告说,这里有个弃官归隐的学士叫朱升,是个非常有学问、有影响的人。朱元璋求才若渴,立即微服从连岭出石门,亲临其室访问大计。朱升见到朱元璋后,胸有成竹,不慌不慢地说道:“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他解释说,在当前乱世,群雄并起之时,一定要韬光养晦,决不能称王。因为一旦称王,便会成为众矢之的,还会引起元朝的注意,派大军前来围剿。其次,我们要高筑城墙,积累粮草,修炼内功,只有这样不断积累资本,有朝一日才能夺取天下。

朱元璋手下第一猛将是谁(此人是朱元璋手下第一谋士)(1)

朱元璋听完后,连连点头,称赞不已。因此在龙凤十年之前,朱元璋称吴国公,直至打败陈友谅后,这才改称吴王,就是采纳了朱升的建议。《明史》上记载,

(图为南京城墙)

二、广积粮

“广积粮”,字面意思就是说平时要多积累粮食。“民以食为天”,如果军中无粮,军心不稳,更别说对敌作战了。只有积累了足够的粮食,才能跟敌人打持久战,才能一步步取得胜利。朱元璋早期在红巾军作战时,不同于其他的义军向百姓抢粮,而是是向各地征粮。后来为了减轻百姓负担,于是在军队里设了一个都水营田司,专门屯田种地,兴修水利,一年下来有了收获,三年下来就有了积累。

“广积粮”的引申含义就是加强经济实力。孙子兵法里面说,两个国家之间的战争表面上看是拼军事,实质上拼的是经济实力。只有加强了经济实力,才能够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朱元璋为了加强经济实力,还在自己管辖的领域之内设立了盐法局,就是在他领地之内要贩卖食盐的话要交百分五的税,用于政府征粮。还设立了茶引制度,要想在朱元璋管辖的领域内卖茶叶要得到他的批准。每卖100斤茶叶,要向官府交200个钱,这些措施大大加强了朱元璋的经济实力。

朱元璋手下第一猛将是谁(此人是朱元璋手下第一谋士)(2)

(图为南京城墙)

三、缓称王

“缓称王”就是不要急着称王,是一种韬光养晦的策略。中国一句老话叫“出头的椽子先烂”,在元末群雄并起的年代,人人皆是你看我,我看你,哪个称王便成了众矢之地,元朝更要派大军前来围剿。刘福通、韩山童起义,后来韩山童被元朝军队杀了以后,刘福通就把韩林儿立为皇帝,声称要恢复大宋的江山。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乃是红巾军,他奉的皇帝也是小明王韩林儿,即是“大宋皇帝”。朱元璋把小明王(大宋皇帝)摆在前面,这样做有两个目的:第一个是韬光养晦,不让别人发现自己有野心,暗地里积累实力。

朱元璋手下第一猛将是谁(此人是朱元璋手下第一谋士)(3)

(图为毛泽东同志提出来的九字方针)

第二个是名正言顺,提高号召力。现在把小明王摆在前面,他是大宋皇帝,就有一定的号召力,增加起义军的力量,而且借小明王之口发布命令,统帅全军,还增加朱元璋在军中的威信。史书上记载,小明王当时是在滁州,离朱元璋的军队还有一段距离,但是每到正月初一的时候,朱元璋便在军中立一个椅子,乃是小明王的御座。这些官员们要向这个御座行礼,表示自己对小明王的尊重。刘基看到这个后,曾对朱元璋说“竖牧耳,拜之何益”,意思是说这是一个放牛的小孩子,你拜他有什么用。但是我不赞同刘基的看法,我觉得朱元璋拜得对,他的谋略在好多地方都是超过刘基。

综上所述,“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虽然是简简单单的九个字,但是却蕴含着一种高深的战略思想,朱元璋也正是按照这九个字,一步一步夺取天下的。毛泽东同志十分推崇朱升,曾赞其“九字国策定江山”,后来,毛泽东同志提倡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便是从中演变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