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对后,后对先,众丑对孤妍。

【注释】:众丑:⼀众丑陋的⼈或事。孤妍:指⼀枝独秀的花。也指代卓然不群的俊才。宋陈与义《清平乐·⽊犀》词云:“楚⼈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

莺簧对蝶板,虎穴对龙渊。

【注释】:莺簧:簧,某些吹奏类乐器中的有弹性、能振动发出乐音的薄片。莺黄,可指黄莺的鸣叫声,簧用来形容其声婉转美妙,如芋笙吹奏出来一般;也可指能吹奏出像黄莺鸣叫声那样婉转音乐的竿笙类乐器。唐温庭筠《舞衣曲》:“蝉衫麟带压愁香,偷得莺簧锁金缕。

蝶板:板,乐队演奏中击打出声以控制节拍的一种乐器。蝶板,可指蝴蝶拍击翅膀的姿势,形容其翅膀的拍动像板一样,频率始终保持一致;也可指能像蝴蝶拍击翅膀一样均匀控制节拍的乐器板。

声律启蒙下卷十一(声律启蒙下卷一先)(1)

虎穴:老虎的窝,比喻危险之地。班超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龙渊:(1)深渊。古人以为深渊中藏有蛟龙,故称。《尸子》卷下:“清水有黄金,龙渊有玉英。”汉扬雄《甘泉赋》:“漂龙渊而迟九垠兮,窥地底而上回。”唐刘禹锡《伤我马词》:“金臺已平骨空朽,投之龙渊从尔友。”(2)古剑名,也称“龙泉”。《战国策;韩策一》:“邓师、宛冯、龙渊、太阿,皆陆断马牛,水击鵠鴈,当敌即斩坚。”晋刘琨《扶风歌》:“左手弯繁弱,右手挥龙渊。”

声律启蒙下卷十一(声律启蒙下卷一先)(2)

击石磬(qìng),观韦编,鼠目对鸢(yuān)肩。

【注释】:击石磬:《论语 ·宪问》记载,孔子在卫国击磬,有个隐者从磬声中听出了孔子的心事。石磬,一种美石制成的形状有点像曲尺的敲击乐器。

声律启蒙下卷十一(声律启蒙下卷一先)(3)

观韦编:韦编,代指书籍,特指《易经》。古人将文字写“简”(一种经过特殊加工的专供书写用的细长的竹片或木片)上,然后将数目众多的简按照文字的先后次序用细绳编连起来,编连好以后就叫“册”;韦即指编简成册用的细牛皮绳。《论语·述而》和《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读《易经》,反复翻阅,将编连《易经》的细牛皮绳都翻断了几次(这就是成语“韦编三绝”的出处),并说:“再多给我五年十年来学《易经》,就可以不犯什么大错误了。”

声律启蒙下卷十一(声律启蒙下卷一先)(4)

鼠目:形容人的眼睛像老鼠的眼,有神而狡猾。《唐书·李揆传》:苗晋卿数荐元载,李揆曰:“元载獐头鼠目子,乃求官邪!”。元好问诗:“虎头食肉无不可,鼠目求官空自忙”。

鸢肩:形容人的肩头上耸,像老鹰停歇时的体态一样,古人认为这是阴险凶狠的骨相。鸢,老鹰一类的鸟。《唐书》:岑文本谓马周曰:“火色鸢肩必速贵”。《后汉书·梁翼传》:“翼为人鸢肩豺目”。

声律启蒙下卷十一(声律启蒙下卷一先)(5)

春园花柳地,秋沼芰(jì)荷天。

【注释】:春天的园林是鲜花和绿柳争春的舞台。唐杨巨源《城东早春》诗云:“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声律启蒙下卷十一(声律启蒙下卷一先)(6)

秋天的荷塘是采摘莲藕的季节。《楚辞·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唐罗隐 《宿荆州江陵驿》:“风动芰荷香四散,月明楼阁影相侵。”

声律启蒙下卷十一(声律启蒙下卷一先)(7)

白羽频挥闲客坐,乌纱半坠醉翁眠。

【注释】:白羽频挥闲客坐:出自晋朝陆机《羽扇赋》。楚襄王在章台上召会各诸侯,宋玉、唐勒等文学之士“皆操白鹤之羽以为扇”。白羽,代指用白色羽毛做成的扇子。

声律启蒙下卷十一(声律启蒙下卷一先)(8)

乌纱半坠醉翁眠:出自宋欧阳修《醉翁亭记》,文中说,欧阳修为滁州太守,与客游琅邪山饮酒,自己“饮少辄醉”(稍微喝一点就醉)“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容颜哀茬,白发苍苍,摇摇晃晃地坐在中间)“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年龄最大,所以自称为醉翁)。乌纱,代指官帽。

野店几家,羊角风摇沽酒旆(pèi);长川一带,鸭头波泛卖鱼船。

【注释】:羊角:旋风的别称,因其盘旋而上形状像羊的角,《庄子·逍遥游》:“搏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旆:旗帜的通称。古代酒店经常悬挂酒旗作为卖酒的标志。宋柳永《夜半乐》词云:“望中酒旆闪闪,一簇烟村,数行霜树。”

声律启蒙下卷十一(声律启蒙下卷一先)(9)

一带:此处是说河流长长的,像一条腰带。鸭头波:水色绿如鸭头的颜色,故名“鸭头波”。公鸭头部的羽毛多为深绿色。唐李白《襄阳歌》:“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发醅”。

【译文】:

前和后相对,后和先相对,众多丑陋的人和绝世佳人相对。

黄莺如笙簧般的鸣叫声和蝴蝶打板般的振翅声相对。老虎居住的洞穴和蛟龙盘踞的深渊相对。

孔子曾在卫国敲击石磬,心事被人探知;孔子读《易经》,皮绳多次磨断。长得猥琐有鼠目,性格阴险有鸢肩。

春天园子里百花盛开,垂柳拂地,秋天池塘里荷花争艳,铺天盖地。

白羽扇轻摇不断,逸士静坐悠闲,乌纱帽半垂,喝醉的老翁已进入了梦乡。

荒野中有几家酒店,羊角风吹动着卖酒的酒旗;河流长长像条腰带,鸭头波围绕着卖鱼的小船。


下平15韵有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声律启蒙》每韵3段,每段平仄基本格式为: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切韵》《广韵》等韵书,中古汉语按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归纳出平、上、去、入(不同于我们现代的汉语拼音四声)四种声调,二元化分类,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 了 的是平声。

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

现代普通话汉语拼音的四声“ā á ǎ à”,我们小时候学习称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其实它们有专业的称谓。第一声叫阴平或平调;第二声叫阳平或升调;第三声叫上声或上音;第四声叫去声或去音。这样一对照,我们普通话的一声、二声即为“平”,三声、四声即为“仄”。 (中古汉语中的“入”声,已并入其它声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