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帝王多薄幸,最是无情帝王家。这句由白居易所写的《后宫词》本意是描写皇帝后宫的莺莺燕燕,但是对于那些跟随皇帝出生入死的将军而言,也是如此的适用,樊哙和刘邦的情谊相比起朱元璋对汤和更为深重,后者只有儿时短短几面,而樊哙确是刘邦从小到大的狐朋狗友。

刘邦成功后为何杀樊哙(为何非要除掉救命恩人樊哙)(1)

早在刘邦还没起事的时候,樊哙是乡间屠户,而刘邦是乡野流氓,流氓刘邦有事没事便去屠户樊哙那蹭次蹭喝,那樊哙也不知是怎么回事,也不赶走刘邦,就任由刘邦在他这蹭吃蹭喝,到了鸿门宴时,如果不是樊哙,早在公元207年刘邦就命丧黄泉了,根本不会有大汉朝的出现。

可以说两人不仅是狐朋狗友,更是生死之交,但刘邦晚年,却忌惮起樊哙起来,早年刘邦娶了吕雉,作为刘邦的好兄弟,樊哙则娶了吕雉的妹妹吕媭,汉朝建立后,樊哙一下就成了皇后的妹夫,加之樊哙本身就是刘邦的好兄弟,一时间在朝堂的上的地位除了张良无人能及,然而樊哙却还是当初那个沛县屠户,对这些权谋毫无兴趣,不如二两酒来的实在。

刘邦成功后为何杀樊哙(为何非要除掉救命恩人樊哙)(2)

但这并不代表樊哙就能远离政治漩涡,公元前196年,吕雉诛杀韩信以威慑诸王,淮南王英布得知后极为害怕,秘密组织军队准备造反,此事被刘邦得知后大为恼怒,因为察觉到了吕雉的心思,刘邦和吕雉关系几乎决裂,连带着自己好兄弟,吕雉的妹夫樊哙也受到牵连。

一年后,刘邦剿灭英布,燕王卢绾听说韩信和英布的遭遇后终日惶恐,最终选择叛乱,然而此时的刘邦已经病重,朝中又没有能担当大任的将军,这时刘邦又想起了自己的好兄弟,于是把正在家中喝酒的樊哙拖了出来任命为相国率军讨伐卢绾,可樊哙刚走,就有小人进献谗言。

刘邦成功后为何杀樊哙(为何非要除掉救命恩人樊哙)(3)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记载: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灭戚氏、赵王如意之属。此话一出,立刻破了刘邦的心防,虽然樊哙是自己好兄弟,也从来没有表现过对自己不尊敬,但是为了自己的帝国,好兄弟可以死。

于是刘邦把自己的想法告诉陈平,在陈平的建议下,让陈平和大将周勃一同赶赴军营,当场将樊哙诛杀,随后由周勃继续指挥军队讨伐燕王卢绾,《史记陈丞相世家》记载:高帝怒曰:“哙见吾病,乃冀我死也。”然而周勃虽然是个愣头青,陈平却是个八面玲珑的主,他之所以提议斩杀樊哙,纯粹是害怕刘邦淫威,如今一转身便开始思索事情利弊。

刘邦成功后为何杀樊哙(为何非要除掉救命恩人樊哙)(4)

第一,刘邦现在是听信了小人谗言,万一最后查出来樊哙没有反意,那他陈平岂不是要给樊哙陪葬?第二,刘邦日暮西山,不知道什么时候就驾鹤西去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如今吕雉势大,刘邦虽然提防吕雉,却始终狠不下心来除掉吕雉,刘邦逝去后吕雉必定掌权,而樊哙又是吕雉的妹夫,自己杀了樊哙岂不是得罪了吕雉?

因此陈平和周勃两人一合计,《史记·陈丞相世家》记载:二人既受诏,驰传未至军,行计之曰:“樊哙,帝之故人也,功多,且又乃吕后弟吕嬃之夫,有亲且贵,帝以忿怒故,欲斩之,则恐後悔。”这一下周勃愣了,他这一生除了服从命令就是服从命令,这也是刘邦这么信任他的原因,只好弱弱的问道:“难不成偷偷把樊哙放了?”

刘邦成功后为何杀樊哙(为何非要除掉救命恩人樊哙)(5)

陈平摇了摇头,淡然的说道:“宁囚而致上,上自诛之。”如此一来,这两人就只是负责抓,不负责杀,如果查出樊哙确实联合吕雉姐妹谋反,两人只不过是少了一些功勋,如果没查出来,那两人就是捡回两条老命,这种买卖是个人都会算。

因此陈平和周勃设计将樊哙擒住,周勃直达中军帅营接管军队,而陈平则押解樊哙返回长安,果然,陈平刚走了一半路就听说刘邦死了,吓得陈平连忙给樊哙松了绑,《史记·陈丞相世家》记载:平受诏,立复驰至宫,哭甚哀,因奏事丧前。也就是说陈平跑到刘邦灵位前哭诉,把自己绑樊哙这件事推了个一干二净,吕雉见他这样也只好饶了他。

刘邦成功后为何杀樊哙(为何非要除掉救命恩人樊哙)(6)

对于陈平而言,此乃权衡利弊之术,也就是俗称的墙头草,而对于刘邦而言,这是帝王权术的顶峰,就如同对先前提到的‘最是无情帝王家’那样,刘邦死前下令诛杀樊哙的命令不是没有根由的,刘邦死后,樊哙为刘邦苦灵三日,丝毫没有计较刘邦此前想杀自己的举动,心中只有兄弟死去的悲痛。

从公元前195年樊哙险些被杀到公元前189年樊哙死前,樊哙再也没有任何史料记载,然而樊哙虽然没有主动帮助吕雉夺权,但他的影响力和手中的军队却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吕雉姐妹稳固的地位,其子樊伉和妻子吕媭却屡屡迫害大臣,后来杀死他们二人的正是当初被派去诛杀樊哙的陈平、周勃二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