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香玉大师经典名段花木兰(花木兰常香玉)(1)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

这是来自豫剧《花木兰》中的一句唱词,而这出戏的演唱者可以说是现实中“花木兰”的真实写照。

她是从战火中走出来的人民艺术家,战争时期变卖家当带着整个戏团的演员义演筹资购买了一架飞机。

后又奔赴战场,慰问志愿军。

在枪林弹雨中的四个月时光,“花木兰”那英姿飒爽的身影在台上也不停歇。

“戏比天大”这句话用在她的身上也是一点都不为过。

常香玉大师经典名段花木兰(花木兰常香玉)(2)

01

1923年9月15日,常香玉出生河南巩县一个叫董沟的小村庄。

到9岁的时候,按照当时的习俗和家庭情况,她应该被送去送童养媳。

常香玉的父亲张茂堂不让女儿做童养媳,

他变卖了家中的唯一一个破窑洞,到密县小煤窑找戏班。

一边让女儿学戏,一边做个小生意。

常香玉大师经典名段花木兰(花木兰常香玉)(3)

张茂堂是一个豫西调艺人,他不仅教常香玉唱腔,还教武功。

他懂得要领,却没有功夫不会示范,只知道逼女儿死练。

以前剧团里戏班流传着一句话,“戏是苦虫,不打不成”。

教育孩子没有别的办法,一句话就是打。

学不会就得打,挨打挨多了,自然就学好了。

常香玉大师经典名段花木兰(花木兰常香玉)(4)

而身为年幼的女孩子,常香玉并没有受到父亲的特别关爱。

为了练好腿上的功夫,她每天不停地踢腿练习,直到长疮流脓,

父亲都没有对她说过一句“停下来歇歇吧”。

每天吊嗓子练唱腔,下巴那一块肌肉都练得没有知觉,但对于常香玉来说,也比送去做童养媳要好。

常香玉大师经典名段花木兰(花木兰常香玉)(5)

10岁时,常香玉来到郑州参加了当时很有名的一个戏班学了一年,

然后和父亲一起又找到别的戏班搭班,串集镇、赶庙会,

在密县、荥阳、郑州等地转来转去,以演戏为生。

那时候的常香玉还叫做张妙玲,因被迫无奈才改名为常香玉。

这个时期的戏剧演员被称为“戏子”,是个让人瞧不起的职业。

往往就会被称为“下贱的戏子”。

常香玉大师经典名段花木兰(花木兰常香玉)(6)

家里人一听说张茂堂带着闺女回来演戏,便极力阻挠。

派人前去告诉张茂堂:“你要是来咱这巩县演戏,你就把张家的这个血脉撇干净”。

“你不准进巩县,张家没有戏子这一说。”

这时的张茂堂心灰意冷毫无办法,带着常香玉认了一位干爹。

常香玉大师经典名段花木兰(花木兰常香玉)(7)

常香玉的干爹叫常会庆,在巩县开了个小饭馆。

当她听说张家不让常香玉回家乡演戏,气愤地说道:“干脆改姓不姓张,姓常”。

张茂堂想起楚霸王名叫项羽,那干脆就起名叫常香玉吧。

于是父亲便为她起了这个名字。

常香玉大师经典名段花木兰(花木兰常香玉)(8)

1935年农历腊月,常香玉随周海水的“太乙班”来到了开封。

此时常香玉已经学会了《曹庄杀妻》、《杀王腾》等戏,而起初她是从演垫戏开始的。

由前台垫戏慢慢转到中轴,再变为压轴,成为“太乙班”的主演之一。

常香玉13岁时,正式挂牌当上了主演。

当了主演后,父亲张茂堂对她的要求比之前更为严厉。

那时候的开封有三台梆子戏,竞争很强烈。

常香玉依仗扎实的武功,饱满清晰的吐字,音量充沛,在开封慢慢站住了脚。

常香玉大师经典名段花木兰(花木兰常香玉)(9)

此外常香玉和父亲打破传统单一的豫剧唱腔,

大胆采用其他流派的唱法,并适当吸收京剧、大鼓、坠子、河南曲子等许多曲调和舞蹈,在豫剧舞台上独树一帜。

常香玉在开封越唱越红,观众越来越多。

可是没过多久,一场劫难降临到了她的身上,降到全国人民的身上。

整个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常香玉大师经典名段花木兰(花木兰常香玉)(10)

02

1938年3月,日寇飞机对开封实施轰炸。

一个月后,开封彻底沦陷。

常香玉和她的父亲母亲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逃难生活。

郑州、巩县、洛阳、宝鸡、西安,一家三口一边逃难,一边找戏班演出,一路上尝尽了人间苦难。

不止为了讨生活,他们还要受到有钱有势之人的欺负。

常香玉大师经典名段花木兰(花木兰常香玉)(11)

在宝鸡时,当地有一个青帮头目叫做李月村刚好娶了第五个小老婆,他让常香玉前去清唱。

李月村在宝鸡势力强大,戏班里的演员怕出事,要求乐队同她一起到了对方的家。

因为心里有气,常香玉故意唱了一段《秦雪梅吊孝》。

这下可把在场的所有人惹恼了。

常香玉大师经典名段花木兰(花木兰常香玉)(12)

李月村拿起身旁的茶杯水壶砸到了常香玉的脸上。

可常香玉也是个不服软的脾气,拿起地上的盆子就砸向了对方,现场一片混乱。

这时有个人拿起手中的枪对准常香玉的头。

“你朝姑奶奶这儿打,今天给我打死,再过十八年还是我,就算是死了你们也别想好过。”

常香玉拿起手中的金戒指吞到肚子里向对方愤愤的说道。

常香玉大师经典名段花木兰(花木兰常香玉)(13)

也就是这次的吞金,躺在医院里的常香玉发现自己爱上了陈先章。

“香玉,我给你拿来了韭菜还有蓖麻油,你喝了吧,你不是说喜欢我给你念戏词,学得快吗,等你好了我还帮你念。”

也就是陈先章的这几句话,让常香玉的心情慢慢缓和了下来。

望着眼前温柔的男人,常香玉一发不可收拾的爱上了对方。

而此时的眼前人还没有感受到她的这些小心思。

常香玉大师经典名段花木兰(花木兰常香玉)(14)

1916年,陈先章出生于河南郑州,父亲原是清末秀才。

在出生还没到一岁时,母亲便撒手人寰离开了这个世界。

7岁那年,父亲也因痨病而死,乳母郭娘心疼这个可怜的孩子,便将他带在身边养大成人。

抗战时期陈先章从洛阳师范毕业后,在宝鸡谋生,常香玉在宝鸡演戏时,他经常前来看戏。

日子久了,陈先章也从喜爱看常香玉的戏变成喜爱看常香玉这个人。

常香玉大师经典名段花木兰(花木兰常香玉)(15)

03

1943年6月3日,常香玉和陈先章在西安一个小饭店里举行了结婚仪式。

随后陈先章辞去工作,从此成为了常香玉的幕后英雄。

也从此开始了他们大悲大喜的情感生活。

两人结婚后夫唱妇随,一个写戏,一个演戏。

先后为多个学校募捐,用自己微薄的收入为难民舍饭,为家乡修坝。

常香玉大师经典名段花木兰(花木兰常香玉)(16)

1948年常香玉和丈夫在西安马场子13号租了几间房子创办起豫剧戏校,后来改为香玉豫剧改进社简称“香玉剧社”。

专收无依无靠的苦命孩子。

听到这个好消息,许多没饭吃的孩子全部蜂拥至此。

常香玉大师经典名段花木兰(花木兰常香玉)(17)

新中国成立后,常香玉作为一个演员真正体会到了社会地位的变化。

1950年至1951年,她出席了西北和中南文代会,成为中华全国妇联执行委员、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

并作为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前去奥地利维也纳参加了“世界和平大会”、当时在场的还有“四大名旦”等著名戏剧演员。

常香玉大师经典名段花木兰(花木兰常香玉)(18)

正值抗战时期,全国掀起了参军参战,捐献飞机大炮的滚滚浪潮。

此时的常香玉捐献了几天后感觉自己没有尽到最大责任,便向丈夫提出用自己的演出和血汗捐献一架飞机来保卫自己的国家。

她的这一想法也得到了丈夫陈先章的全力支持,并以捐赠“香玉剧社号”飞机为名,到全国义演。

常香玉大师经典名段花木兰(花木兰常香玉)(19)

当时一架飞机需要15亿元人民币,这笔庞大的数目需要半年乃至于更长时间的演出才能够完成。

另外演员们家眷的留守安家到全国各地义演的费用这就需要一大笔资金。

常香玉决定把一辆自己用来拉戏箱的卡车卖掉,再拿出多年的积蓄作为捐献义演的基金。

有人提议向上级要一笔钱,常香玉听到这句话气不打一处来。

“要钱咱们就别做这个事了”她气愤的向对方说道。

离出发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常香玉提出要有一部爱国的戏来配合。

陈先章听闻后便在街边摊位上找到了一本《木兰从军》京剧戏本,

经过几天几夜的改编,这才写出了早期豫剧名戏《花木兰》。

常香玉大师经典名段花木兰(花木兰常香玉)(20)

第一站常香玉选择了是她13岁成名的地方——河南开封

开封的人民听说常香玉为了捐赠飞机前来演出高兴得不得了,座无虚席。

但这时常香玉却生病了,半张脸肿的像一个发面馒头,晚上更是疼的辗转反侧,汗水把床单被罩都浸湿了,但常香玉还是忍了下来。

常香玉大师经典名段花木兰(花木兰常香玉)(21)

随后她们来到了“江城”——武汉

在武汉常香玉同样受到了群众的热烈响应。

常香玉捐献飞机的这一行为深深打动了正在广东工作的一位领导,便派人邀请“香玉剧社”到广东演出。

这时常香玉却迟疑了,从河南到广东简直就像到了外国一般,语言不通。

思虑再三后她还是决定前往广东进行演出。

到广东的第一场演出,常香玉感受到广东人民的爱国热情深深震撼到了她,票根本就不够卖。

常香玉大师经典名段花木兰(花木兰常香玉)(22)

04

从1951年8月7日到1952年2月7日,整整半年时间,他们一共演出了178场戏,共收捐款旧币十五亿两千零八十六万元,超额完成了任务。

此时,正值春节,他们在武汉进行了总结。

那天晚上,不知为什么常香玉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

看着丈夫身上穿着满身油渍的衣服,鞋底磨的只有薄薄一层,她忍不住嚎啕大哭起来。

常香玉大师经典名段花木兰(花木兰常香玉)(23)

1952年,捐献香玉剧社号飞机后,她率领全剧团成员才加了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大会,和梅兰芳等艺术大师一起获得了最高荣誉奖。

1953年初,战争进行正处在白热化。

正当“香玉剧社号”战机在上空与敌搏斗的时候,常香玉又率领香玉剧社的学员来到战场慰问志愿军,慰问最可爱的人。

战士们看到常香玉后,激动地喊着口号将她抬起来走了老远。

常香玉大师经典名段花木兰(花木兰常香玉)(24)

慰问团到达部队的当天,常香玉他们就要下分队演出,半路上就遭到了敌机的轰炸。

战士赶忙喊她跳下车,战士护士趴在她的身上用身体为她抵挡枪林弹雨,这个行为深深的触动了常香玉的心,眼泪不自觉的从眼角滑落。

战士们最喜爱看《花木兰》,常香玉没到一地都先演这出戏。

不管人多人少,哪怕就只有一个哨兵,也要给对方清唱一段。

常香玉大师经典名段花木兰(花木兰常香玉)(25)

闲暇时,团里的演员就会钻到战士房中将他们的衣服被罩拿去洗涮。

炊事班要给演员们改善伙食,上山挖野菜野蒜回来蒸包子,丈夫心疼常香玉,将自己的那一份也推到了她的面前。

这一行为深深触动了她心中最柔软的一片净土。

常香玉大师经典名段花木兰(花木兰常香玉)(26)

1955年,在领导的关怀下成立了河南豫剧院。

常香玉和香玉剧社全体成员奉命从西安调到郑州。

常香玉担任河南豫剧院院长兼一团团长。

在这个时期,常香玉带领河南豫剧院一团从北大荒到新疆,从中原农村到福建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她的代表剧目《拷红》、《白蛇传》、《花木兰》等日臻完善,逐渐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常派唱腔”。

常香玉大师经典名段花木兰(花木兰常香玉)(27)

05

“情裹入声,声注入情”

“常派艺术”最令人感叹的就是,艺术精湛,地方特色浓厚,与生活相当贴近,最根本的一点就是群众喜闻乐见。

常香玉的成名剧目大多是古装戏,这固然和当时河南豫剧院的分工有关。

但在1978年后,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使她对现代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她没有想到的是,第一个角色就没有得到观众的承认。

常香玉大师经典名段花木兰(花木兰常香玉)(28)

常香玉经过痛苦的思考逐渐认识到有些戏自己不在适合演主角。

在丈夫的帮助下,常香玉终于战胜了自己。

她给自己定了两条,一时向豫剧三团学习现代戏演技,二是大量演配角。

直到1987年,常香玉在首届“中国艺术节”演出期间,产生了设立香玉杯艺术奖的想法,真正为河南地方戏的发展做了件大好事。

常香玉就像36年前捐飞机一样,65岁又披挂出征率领豫剧一团去巩县、上宝鸡、下西安。

为了“香玉杯”艺术奖,她付出了一只眼睛。

常香玉大师经典名段花木兰(花木兰常香玉)(29)

可能是常香玉要求太高的原因,她对自己的儿女继承自己的豫剧事业不太满意。

常香玉又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大女儿常小玉本来在演绎上能有所建树,但换上了癔病瘫痪。

二女儿陈小香有志于戏剧的理论研究而她最看重小女儿常如玉。

可常如玉当时说什么也不干豫剧这一行,直到中年才后悔当初的选择,真心请求母亲的原谅,如今正在刻苦学习着常派唱腔。

常香玉大师经典名段花木兰(花木兰常香玉)(30)

常香玉这一生,最使她感到欣慰的是遇到了最挚爱的丈夫——陈先章

陈先章是她的知己,是她的伴侣,是她事业上最有力的默默无闻的支持者。

她常对人说,如果没有陈先章,就没有今天的常香玉。

在陈先章最后病重的日子里,常香玉辞去所有的社会活动,专心尽一个妻子该尽的义务,悉心照顾着他。

常香玉大师经典名段花木兰(花木兰常香玉)(31)

2000年千禧之年,陈先章去世前断断续续的对常香玉说娶了她一生不后悔,来世还要再做夫妻。

陈先章去世后,常香玉每天晚上休息的时候都要对着丈夫的照片说话,她经常自言自语地说:“这人不能同日生,咋不能同日死呢”。

常香玉大师经典名段花木兰(花木兰常香玉)(32)

2004年6月1日凌晨,常香玉老师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她的一生不能用简单的一篇文章来概括,她可以被称为“民族英雄”,正向花木兰一般。

希望她在另一个世界,可以与自己的爱人鹣鲽情深,唱着她所爱的豫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