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触蛮之争(庄子的呐喊彼窃钩者诛)(1)

庄子

《庄子的世界》

作者:王泽仁

第十三集 《绝圣去智》

问:社会之乱,在于圣人不死;圣人不死,则大盗不止;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也。读《庄子》书中的这些话,真可谓惊世骇俗!人是儒家高度歌颂的楷模。而庄子却呼吁要打倒圣人,天下才能太平,这是为什么呢?

答:要明白庄子的观点,就必须读一读《庄子.胠箧》,大概讲的是:为了防备那些开箱子、掏布袋、撬柜子的小偷,就必然要捆紧绳子,加固锁钮,这是世俗间所说的聪明。然而大盗一来,就会顺手背起柜子,扛起箱子,挑起布袋而偷走,唯恐绳子锁钮不牢固。那么以前所谓的聪明,不就是替大盗储藏财物了吗?

问:偷东西的大盗,尚且让人防不胜防;而那些窃国大盗,岂不是更让人无所可备?

答:是啊,所以庄子说:“世俗之所谓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从前齐国,邻里相望,鸡犬相闻,何尝不是效法圣人呢?可是田成子一旦杀死齐君而盗取了齐国政权,所盗取的岂止是那个国家呢?他不是连同圣人的法规制度也一并盗取了吗?所以田成子虽然有盗贼的不好名声,然而却身处尧、舜一般安稳的帝王之位。小国不敢非议他,大国不敢讨伐他,他却世世代代据有齐国。这件事不就是连同圣智的法则一起窃取了齐国的政权,并以此保护那盗贼的身家性命吗?

庄子的触蛮之争(庄子的呐喊彼窃钩者诛)(2)

庄子

问:这就是庄子所说的:“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盗窃钩环的人被诛杀,而盗窃国家的人却成了诸侯,诸侯之门都打着仁义的招牌,这不是盗窃了仁义和圣智吗?

答:所以庄子要打倒圣人。盗跖的门徒向盗跖问道:“做强盗也有道吗?”盗跖回答道:“做什么事情没有道呢?盗亦有道啊,就像我们能够揣摩出屋里藏着什么好东西,这就是圣明;能够争先入室,这就是勇敢;撤出时主动断后,这就是义气;能够预测计划可否成功,这就是智慧;分赃平均,这就是仁爱。这五样不具备而能成为大盗的人,天下还没有见过。”善人不懂圣人之道就不能建功立业;盗跖如果不懂圣人之道就不能行窃下去。然而天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他们都在利用圣人的法则立身于世,故圣人利于天下的作用少而害于天下的作用就多。虽说重用圣人是为了治理天下,其结果确实大大有利于盗跖啊!

庄子的触蛮之争(庄子的呐喊彼窃钩者诛)(3)

庄子

问:《庄子.盗跖》中:孔子去劝说盗跖改过迁善,遵从仁义之道。结果被盗跖痛斥,慷慨陈词,历数孔子的虚伪,尧舜汤武的罪行,可谓酣畅淋漓。

答:《庄子.盗跖》主要抨击儒家礼教规范,讽刺世俗儒士对荣华富贵的追逐,主张尊重人的自然本性,提倡顺天之理,轻利全生。盗跖怒斥孔子:“多辞缪说,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侥幸于封侯富贵者也。子之罪大极重,疾走归!”孔子再拜趋走,出门上车,执辔三失,目芒然无见,色若死灰,据轼低头,不能出气。

剖击圣人,打倒圣君,绝圣去智,天下自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