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养虎遗患,意思是纵容敌人,留下后患,自己反受其害。养虎遗患是常用语汇,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这里面有悖于生活常识。就是说,实际生活中,老虎是不能家养的。养虎遗患极有可能是从“阳虎”遗患谐音而来。我们讨论一下这个问题,供大家参酌与评述。
1、自古以来,没有家养老虎的,也没有谁敢养老虎,养虎遗患只能是一种比喻
在虎的分布区域内,老虎是最凶猛最厉害的动物,没有之一。老虎的习性是独来独往,昼伏夜出。由于汗腺不发达,喜欢躲在阴暗的地方。老虎是纯野生动物,也吃人,所以很难驯养,肯定不能家养。养虎不是遗患,是虎没养大,人就没了。
“养虎遗患”典出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汉欲西归,张良、陈平说曰:“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
当时,楚汉议和,双方罢兵,以鸿沟为界,西汉东楚(即“楚河汉界”的来由)。张良、陈平力劝刘邦,该出手时则出手,除恶务尽,否则待其恢复元气,必为后患。这就是“养虎遗患”的最早出处。
2、历史上,“阳虎”确有其人,确实厉害,也确实是个祸害,所以,“养虎”可能是从“阳虎”谐音而来
根据《论语》《国语》《左传》《史记---孔子世家》等资料的记载,孔子一生最恨最惧最服的人就是阳虎。但阳虎的身份并不高贵,最多就是个“士”。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也是“士”,孔子是叔梁纥的私生子,没有“士”的位分,所以阳虎比孔子在身份上要高一些。但阳虎是个有手段有作为之人,其所取得的事业是巨大的。
孔子一辈子做梦都想成就事业,但其“礼”“仁”的思想不合时宜,所以,没有人赏识。孔子在鲁国做过“司寇”,相当于法院院长,级别是很高的。但做官的原因是因为阳虎在作乱之前曾经邀孔子出来做事,孔子答应了,但没去。阳虎事败之后,鲁定公觉得孔子有名气肯定有才,又很忠心,不附逆阳虎,所以才用他。
阳虎是鲁国大夫季孙氏的家臣。鲁惠公之后,“三桓”势力大增,控制鲁国国政,季孙氏是领头人物。阳虎照猫画虎,有样学样,组织士人控制季孙氏的家政,并通过季孙氏控制鲁国国政。于是鲁国出现十分有趣又令人啼笑皆非的千古奇观。鲁国国政,季孙氏说了算;季孙氏家政,阳虎说了算。
阳虎思路务实,有勇有谋,为人精明,手段凶狠,做事不按套路,不守规矩,他越级作乱,竟然越了两级,确实是个人才,不服不行。
阳虎为啥“遗患”呢?鲁定公时期,阳虎计划废掉“三桓”的嫡子,立听话的庶子,但遭到反对。于是阳虎准备杀掉季氏,灭掉“三桓”,绑架劫持鲁国国君。但计划不周,最终兵败。
阳虎作乱失败后逃到齐国,鲁国人担心留有后患,追到齐国。齐景公派人把阳虎抓了起来。但鲁国人还没有得手,阳虎又跑掉了。阳虎侥幸逃跑到了宋国,宋国把他安置在匡地。他又作践匡人,匡人愤怒,把他赶跑了。《论语》中几次出现“子畏于匡”,就是因为孔子长得和阳虎很像,匡人以为阳虎又回来了,所以把孔子一行人困了起来。孔子他们害怕不得了,差点饿死。阳虎最后逃到了晋国,投靠了晋国的上卿赵鞅。阳虎精心辅佐赵简子成就赵家的事业功业,结局很好。
阳虎确实是个祸害。不安分,不守规矩,想变天,有手段,有办法,而且身体力行,敢作敢为。
3、阳虎留给后人的名言
(1)“为富者不仁,为仁者不富”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仁义道德,礼乐廉耻,越来越不讲究了。人们关注的都是自己的名利。为富者不仁,为仁者不富。但当时富人还是控制社会走向,所以阳虎作乱,他们群起而攻之。之后的“田氏篡齐”“三家分晋”其实与阳虎作乱本质上是一回事,区别是成功了。
(2)“主贤明则悉心以事之,不肖则饰奸而试之”
如果君主有能力就尽心尽力帮助他,如果没能力就随便啦,甚至可以把他玩弄于股掌之上。比较一下,“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意思是不是完全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