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708年—765年),籍贯据墓碑载为邢州,曾游历长安(现在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天宝中,曾做盱眙县尉,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交游无显贵。仕宦不能得意,故来往山水间,历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后隐居鄂渚(传在今湖北武汉市黄鹄山上游三百步长江中)的西山。与王昌龄有文字相酬。

常建今存诗57首,数量虽不多,而“卓然与王、孟抗行者,殆十之六七”(《四库全书总目》),为中晚唐诗风发端。“……此实唐风之始变也。吾读盛唐诸家,虽浅深浓淡,奇正疏密,各自不同,咸有昌明之象。独常盱眙如去大梁、吴楚而入黔、蜀,触目举足,皆危崖深箐,其间幽泉怪石,良非中州所有,然亦阴森之气逼人。”(贺黄裳《载酒园诗话 又编》)皆为中肯之说。常建诗意境清迥,语言自然洗练,以田园、山水诗为主,亦涉边塞诗。诗风接近王、孟 一派,但也有相当的区别。常建善用凝练简洁的笔触,表达清凄幽邃的意境,表现“淡泊”的思想意境。但常建并未对现实完全忘却,这也是古往今来绝大多数士人的共同心境。他的生活道路上有感慨,有期待,也有失意,这在边塞诗中尤为明显。

常建是盛唐诗人还是初唐诗人(隋唐文学史之常建)(1)

殷璠《河岳英灵集》首列常建诗,以为“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惟论意表。”并举“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宿王昌龄隐处》)等句,称其“警策”;尤推服《吊王将军墓》,认为善叙悲怨,胜过潘岳。沈德潜认为常建诗”哭枯骨,哭明月,哭辽水,长于写哭。”(《唐诗别裁》卷一)

常建是盛唐诗人还是初唐诗人(隋唐文学史之常建)(2)

常建的现存文学作品不多,其中比较著名的如《题破山寺后禅院》《吊王将军墓》《宿王昌龄隐处》,等等。如《题破山寺后禅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古今广为传诵。

今存《常建诗集》3卷和《常建集》2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