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南蛮有哪些传说(3500年前镇隆先民以荔枝裹腹)(1)

公元二十一世纪,现代人充分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汽车代步、水泥大厦遮风挡雨、互联网及通讯让沟通无障碍、山珍海味瓜果蔬菜让人大饱口福……忙碌的生活、无止境的名利追逐,常常让人迷失了方向,更常常忘却了人类是怎样走到现在?

刚刚过去的“世界文化遗产日”,让人们掀起了一股怀古热。今日,记者带您走入惠州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 惠阳镇隆窝尾坳遗址。

古代南蛮有哪些传说(3500年前镇隆先民以荔枝裹腹)(2)

历 史

新石器时代晚期惠州已有远古文化

首先让时针倒退3500年,中原地区已经跨过漫长的原始社会岁月,步入了奴隶社会,正处于奴隶制商帝国初期。远在商帝国中心千里之外的岭南地区,多山多水多“瘴气”,林木遮天蔽日,“天气卑陋,气蒸溽……秋夏之交,物无不腐坏者”。在生存环境极差的条件下,人类生活的大小聚落无规则地散落在岭南大地上。

岭南东江流域,此时也有人类活动。翻阅历史书籍,人们只看到寥寥数语:“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已在惠州一带繁衍生息,从事捕捞、狩猎和原始的农耕,创造了惠州的远古文化。”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惠阳镇隆窝尾坳遗址时,我们为惠州的远古文化找到了有力注脚。

最近几年,惠阳镇隆黄洞村窝尾坳遗址走入了人们视野,省考古研究所专家数次走近该遗址,3500年前商朝“惠州人”生活的聚落渐渐揭开了神秘面纱。

现 状 枝繁叶茂荔枝树下埋藏惊人历史情节惠阳区镇隆镇素有“中国荔枝之乡”的美誉,荔枝树遍地是,如今的窝尾坳也被荔枝树覆盖。眼下正是荔枝成熟季节,遗址上的荔枝树已果实累累,省考古专家级惠阳区文物普查队在窝尾坳遗址调查当天,有不少果农正在收割荔枝。果农们都是当地人,他们没有想到,这片酿造甜蜜的山头,原来埋藏着一段惊人的历史情节,埋藏着一片距今3500多年的商代遗址,而且这是惠州迄今为止发现的惟一商代早期惠州先民生活遗址,同时也是目前惠州发现的最早的先民活动遗址!

历史不可能重复,然而历史会有巧合。荔枝为岭南特产,唐朝“诗圣”杜甫赋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按 该诗的作者是杜牧,非杜甫]感慨北方普通人难以与荔枝结缘,品尝荔枝的鲜美。宋朝大文豪苏东坡一句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不仅让岭南荔枝天下扬名,还将大众视线聚焦到了古老的惠州大地。也许,3500年前,窝尾坳的先民摘采用来果腹的果子,就是如今挂满枝头的荔枝。(看来饥食荔枝,饱食黄皮,是有道理呀)

古代南蛮有哪些传说(3500年前镇隆先民以荔枝裹腹)(3)

发掘 3500年前遗址出土填补惠州商代空白2005年2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市博物馆工作人员沿规划中的惠莞高速公路进行文物调查和勘探。当调查队来到惠阳区镇隆镇黄洞村大坪村小组窝尾坳的南面山坡上时,发现此山坳地表有不少黑、褐色夹砂陶和灰白色泥质陶片,还发现了石器。陶片纹饰有绳纹、方格纹、梯格纹等,石器则有大石铲、梯形锛、有段锛、戈、镞、盘状器、砺石和石料等。凭借经验,调查队初步判断遗址面积有3500平方米,并进行试掘,让调查队大为惊喜的是,该遗址出土了大量夹砂陶和泥质灰陶,陶片纹饰有梯格纹,凸棱纹等。另发现一些可辨器形,有方唇卷沿罐、高领罐、圈足盘、三件梯形石锛等。当时,调查队确认该遗址是商代遗址,这一发现填补了惠州商代遗址的空白。由于建设中的惠莞高速公路恰巧由窝尾坳经过,2008年7月17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市博物馆人工作人员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此次发掘历时近一个月,共发掘850平方米,遗址文化堆积共分3层,其中第二层与第三层为商时期文化层,厚约50厘米。调查队在遗址上发现了大量的陶器碎片和石器,遗址出土各类陶器、石器100多件——— 完整的石锛、石戈,或是零星残缺的陶器,古老的文物重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因为年代久远,发掘出来的陶器已成为碎片,只有石器以及用于制作石器的石料和石料半成品保存完好。调查队员还发现灰坑1个,出土可复原圈足盘1个,罐1个,发现柱洞16个,排列不规则。

古代南蛮有哪些传说(3500年前镇隆先民以荔枝裹腹)(4)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田野考古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冯孟钦告诉记者,从文化堆积及遗址发现柱洞遗迹的情况看,窝尾坳是一处聚落遗址。遗址出土的大口尊、圈足盘、石环、T形环、有段石锛等制造精美,陶器上有着丰富的曲折纹、方格纹、叶脉纹等纹样,时代特征明显,与其他商代遗址出土的文物特征相吻合,可确认窝尾坳遗址属于商代前期,距今有3500多年。

价值 研究东南沿海早期居民生活的实物资料近日,惠阳区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对辖区文物进行全面摸底调查。6月12日,惠阳区文物普查队邀请冯孟钦再次来到窝尾坳遗址,对遗址再进行一次全面勘察。当日,普查队员在专家的指导下,完成了对窝尾坳遗址的绘图,勘察中,队员们遗址地表发现了石环、夹砂陶斧残片等文物,随后将文物收集登记。记者看到,曾经过两次发掘,窝尾坳遗址却没有明显破坏的痕迹,覆盖遗址的是一片茂盛的荔枝树林,惟一不协调的是,惠莞高速从遗址后半部分通过。冯孟钦向记者描述了遗址及先民生活的概况:遗址曾经是原始森林,遗址附近有一条小溪,加上茂密的森林,可以判断当时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主要靠捕鱼、狩猎和采摘果实为生,并没有发现耕种的遗迹。冯孟钦认为,从发掘的情况来看,这里很可能不是聚落的中心点。遗址发现柱洞16个,排列不规则,可以判断这里居住的先民人口应该不超过100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人生活,且为父系部落,没有文字,应该是用方言沟通。古代岭南,由于山高岭峻的阻隔,与中原沟通困难且进化的较晚。冯孟钦告诉记者,窝尾坳出土的石器有半成品和石料,说明这里居民以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为主,所需要的工具、器皿都由自己生产,而不是交换所得,从另一个方面暗示了当时此地商品交换不发达或与别的群体相距很远。冯孟钦说,远古居民生活的中心是温饱以及繁衍后代。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当窝尾坳自然条件不再能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居民很有可能集体迁走,到另一个适合生存的地方居住。随后,窝尾坳被荒废,失去了发展为农村及城镇的机会。冯孟钦透露,在已经发掘的广东文化遗址中,和窝尾坳山遗址所处同一时期的遗址,整个广东并不多见;它的发现对研究我国东南沿海早期居民生活提供了实物资料,对整个广东省的商代考古研究有重大价值。目前,窝尾坳山遗址考古工作主要是对已发掘文物进行修复、比较研究。惠阳区文化部门打算在遗址上圈地立牌保护,并申请市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