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最著名的诗(杜甫与济南)(1)

6月6日至7日,济南常态化核酸又换新壁纸了。这次和济南有关的历史人物是大名鼎鼎的杜甫。

杜甫可是济南的宣传员,他的一句诗成为济南千百年来的宣传口号,那就是“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这句诗出自杜甫的《陪李北海宴历下亭》。全文如下:

东藩驻皂盖,北渚凌清河。

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

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

蕴真惬所欲,落日将如何?

贵贱俱物役,从公难重过!

杜甫诗中的历下亭,就是唐代大明湖中的一个亭子,不过不是现在大明湖里那座,而是在五龙潭那边,是当时太守所建。

“李北海”是北海(治所在今山东青州)太守李邕,他是当时出名的书法大家,也是杜甫的忘年交,很看好后辈杜甫。那年,李邕68岁,杜甫33岁。

大唐天宝四年(745年),夏天杜甫去临邑(今山东临邑县)看望任临邑主簿的弟弟杜颖,路过济南。杜甫的“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就是多年后在战乱中写给弟弟杜颖的。

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开元盛世已过,李隆基也自认为自己功德圆满,加之有人奉献祥瑞,于是将开元改为天宝,同年八月,唐玄宗册杨玉环为贵妃。于是,李隆基享乐,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专权,杨国忠势力渐起,安禄山反心渐露,帝国危机四伏。

那时的杜甫虽然忧国忧民,但过得还是很意气风发的。天宝3年、天宝4年,30多岁的杜甫,多次与自己的顶流偶像李白,相约游山玩水,问道寻仙,并且多次在山东地界相见。

杜甫从19岁就开始游山玩水,由于他父亲任了4年的兖州司马,所以杜甫在山东游历也颇多,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例如游历泰山后写下了“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千古名句。

天宝4年,当时杜甫的父亲已经去世3年了,长兄如父,于是杜甫去看弟弟怎么这么多年了还在当主簿,主要是看他当的如何,有没有为民服务。加之,杜甫最近在游历山东,听说偶像李白在德州得道了,于是又来看能不能遇到,毕竟去年刚见完,又想念了。

杜甫途径济南的时候,恰逢济南郡(时称临淄郡)太守李之芳建造的新亭历下亭竣工。杜甫的好友忘年交李北海恰好也在济南。

故友重逢,相见甚欢,李邕、杜甫、李之芳、蹇处士等人在历下亭宴集,名士相聚,觥筹交错。

杜甫诗兴大发,即席写下了《陪李北海宴历下亭》五律诗一首。“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流传千古。

此次聚会后,他们的命运各不相同。

杜甫在见完弟弟后,与李白在齐鲁第三次会见,并拜访了李邕。就在这年冬天,李杜两人分手,也是两人最后一次见面。

两年后的747年,李北海,遭到奸相李林甫的政治迫害,并被杖毙。

对于李北海的死,杜甫悲痛写下:“坡陀青州血,羌没汶阳瘗”。

李白愤怒之极,大呼:“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

也是这一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

此后杜甫困在长安,偶当小官,直到8年后安史之乱爆发,大唐盛世结束,杜甫开始进入颠沛流离的后半生。

壹点号 泉城北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