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者一直勇往直前不放弃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马铃薯气候特征?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马铃薯气候特征(中纬度高海拔旱区的地形和气候条件是否适合种植马铃薯呢)

马铃薯气候特征

本文系作者一直勇往直前不放弃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中纬度高海拔旱区地理位置为北纬30°~40之间的偏北地区。主要包括黄土高原半干旱农区,涉及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等省(区),也是中国马铃薯产区。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部的黄河中游和海河上游地区,是中国的四大高原之一,也是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大、最集中和最典型的黄土地貌单元。20世纪90年代黄土高原地区综合科学考察队对黄土高原界定的地理范围为北纬3.68°~41.27°,东经100.84~114.55东起太行山,西至青海日月山,南达秦岭,北抵阴山,东西长约1300km,南北宽约800km,土地总面积62.37万km2,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15在行政区域上包括山西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全部,陕西省的中部和北部,甘肃省的陇中和陇东地区,青海省的东北部,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套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河南省的西部丘陵地带。

马铃薯块茎

(一)地形和气候条件

1.黄土高原地形地势、黄土高原位于中国第二级地形阶梯,平均海拔1000~1500m地势整体由西北向东南降低,恒山、五台山、太行山、秦岭、日月山、贺兰山和阴山山系在东、南、西三面四周环绕,黄土高原实际上是一盆地式的高原。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的地貌类型主要有黄土丘陵、原沟壑、平原、冲积平原、盆地、山地。黄土高原在地形上被太行山、吕梁山、六盘山分为六个区域,分别为陕甘晋高原、甘肃陇中高原、鄂尔多斯高原、河套平原和山西高原。其中陕甘晋高原位于六盘山与吕梁山之间,地貌形态多样,黄土堆积层发育完全,是中国最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地貌区。山西高原位于吕梁山以东、太行山以西,以山地和盆地为主要地貌,周边山岭海拔高度均超过2000m,山势多呈北东走向。山西高原虽为主要农产区,但地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局部地区土壤有盐渍化现象。甘肃陇中高原位于六盘山西侧,地形以丘陵为主。河套平原包括银川平原和内蒙古河套平原,土壤侵蚀严重,存在大面积盐碱地。鄂尔多斯高原位于河套平原和长城之间,一半面积的地区是沙地,包括以流动沙丘为主的库布齐沙漠和毛乌素沙地。

黄土丘陵

黄土是本区分布最为普遍、发育最完全的第四纪沉积物,黄土物质疏松,具垂直节理,易遭侵蚀。黄河及其大小支流,以及这些支流形成的沟谷,将高原的厚层黄土侵蚀、切割成支离破碎的黄土塬、黄土梁和黄土峁为主的侵蚀地貌。残留的地表坡面倾斜在10以下的地面形态称之为“塬”。由于塬面较为宽阔、平坦,是最好的耕种土地;“塬”的四周均为沟谷,坡陡谷窄,常发生滑坡、崩塌等现象;那些残留的长条状地形称之为梁;另一些是侵蚀残留的孤丘状地形,顶部平坦,面积较小,坡面是向四周倾斜,呈丘状,被称为黄土“峁”“塬”“梁”“峁”是构成黄土高原内部河谷之间的主要地貌形态,是黄土高原特有的地形。

黄土地

塬、梁、峁的形成常受黄土堆积前基岩古地形控制。塬的基底多在开阔盆地中,地势较平坦,各时代的黄土呈连续堆积,黄土厚度较大,古土壤层较平坦,因而塬面甚为平缓。梁峁地貌多分布于古盆地的边缘或隆起的高地,受流水切割,地形起伏较大,后期覆盖黄土遭侵蚀成为丘陵地貌。

山里的黄土

2.农田分布、黄土高原农田广泛分布于山地、丘陵、盆地、河谷平原、塬区和台区等,土地资源相对丰富,但耕地质量较差。主要表现为零碎地多、成片地少;坡耕地多、平地少;瘦瘠地多、肥沃地少;旱耕地多,水浇地少。蔡艳蓉(2015)报道黄土高原耕地面积为14.58万km2,人均耕地面积已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457km2下降至2008年的0.135km2,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其中中低产田面积占87.5%。上官周平(1999)进行土地资源概况分析报道,黄土高原的坡耕地平均占农耕地的50%,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可占70%~90%。旱地中超过25°的陡坡地达55%以上。沟壑密度大,大部分地区沟壑密度在2.5~4.3km/km2地面破碎,丘陵区破裂度达50%,土层厚度小于30cm的达38%总体而言本区丘陵沟壑、土石山地和沙漠面积广,土壤资源虽然丰富,但质量较差,宜林宜牧土壤较广,宜农土壤相对不足。

黄土高原农田

3.气候条件、黄土高原处于沿海向内陆、平原向高原的过渡地区,南北兼跨暖温带、中温带两个热量带,东西横贯半湿润、半干旱两个干湿区,大部分地区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高原东部、南部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区,中部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区,西部和北部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区,具有典型的大陆季风气候特征。黄土高原位于中纬度地带的东部季风区和高空盛行西风带的南部,春季多风沙、夏季短暂且炎热、秋季多暴雨、冬季寒冷干燥,温度和降水分布空间差异大。黄土高原年平均气温为3.6~14.3℃,1月份最低气温为-36~-12℃,7月份最高气温可达28~36℃,气温年较差一般在28℃左右,且温度分布空间差异较大,东部地区平均气温高于西部地区,但总体仍为冬季严寒、夏季暖热。

黄土高原的山

黄土高原年降水量为150~750mm,其中晋南和豫北的黄土丘陵区降水量最大,年降水达到600~750mm;而西部的青海和西北部的宁夏境内、内蒙古黄河沿岸地带、鄂尔多斯高原西部的年降水量仅为150~250mm。降水400mm等值线沿榆林至固原北部一带将黄土高原划分为降水差异较大的两部分,降水量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加。黄土高原降水峰值出现在夏秋季(7—9月),此时的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0%~80%,春季降水量次之,冬季降水稀少一般只占到年总量的5%左右。在季风影响下黄土高原的区域降水年际和季节分配不均,区内降水量的年相对变率平均为20%~30%,丰水年的降水量可以是枯水年的几倍。

鄂尔多斯高原

此外,受复杂地势的山脉、河谷、盆地等影响,全区降雨的空间变化也较大。黄土高原的蒸发量普遍高于实际降水量,年总蒸发量14002000mm,蒸发量也在全区内也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西北部地区蒸发量高于东南部地区。在自然地理上,从东南向西北,气候依次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半干旱气候和干旱气候。黄土高原地区太阳辐射能量是全国丰富的地区之一,总辐射量在500~650kJ/cm2,且比华北地区多80~130kJ/cm2年日照时数一般为1900~3200h,日照率为50%~70%,较东部沿海地区多200~300d。

盆地风景

4.气候变化、趋势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着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农业是对气候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的产业之一。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其气候变化,尤其是农业气候的变化颇受关注。万信等(2007)等对陇东塬区1971—2000年气象资料的分析表明,该区气温呈现出明显的线性上升趋势,且以冬季和春季增温为主,气温稳定通过0℃和10℃积温增加,无霜期延长,蒸发量显著增大。严军平等(2008)等对陕北黄土高原沟壑区气候变化的研究表明,该区年平均气温以0.045℃/a的速率递增,远大于全国同期增温速度,且冬季气温升高(变暖)对年平均气温升高(变暖)贡献最大,年降水量递减率为-.248mm/a,夏季递减速率远大于冬季大部分研究表明:中国黄土高原气候生产力呈递减趋势;各季节的平均气温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增温速度大于全国同期增温速度;年降水量和作物生长季节降水量均呈下降趋势。

黄土高原

俄有浩等(2011)用区域气候模式 PRECIS分析了未来10年黄土高原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主要农作物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未来10年,黄土高原光热资源增加,降水量减少。增温将对冬小麦和春玉米产量影响较大,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程度可能较小,但降水量减少对主要农作物的产量都有较大影响。在主要作物品种不发生较大变化的前提下,作物生育期太阳辐射和积温增加可能导致生育期需水量增加10%~15%,冬小麦、春玉米和马铃薯的播期分别延迟或提前1~3d,收获期提前1~2d,生育期缩短3~5d,可能引起冬小麦和春玉米气候产量下降5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