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挑战赛#

道教神话中的帝君有哪些(帝君真君星君)(1)

只要看《西游记》《封神演义》甚至玄幻小说都会发现,道教有好多“君”,比如帝君、道君、真君、星君、天君、神君、元君……这些“君”都是什么意思,管什么的呢?实际上这些称呼,有的带有职务特征,有的带有教派特征,有的带有性别特征,不能一概而论。

帝 君:

帝君的地位是很高的,是道教对五方五帝的尊称。根据《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天有五星,以配五行。东方的叫青灵帝君,南方的叫丹灵帝君,西方的叫皓灵帝君,北方的叫玄灵帝君,中央的叫元灵帝君。道教还把日月神化,分别叫太阳帝君和太阴帝君。但后来也称其他地位很高的神仙,例如“东华帝君”王玄甫、“纯阳帝君”吕洞宾、“文昌帝君”张亚子等。但凡叫“帝君”的,一定是某个方面的至高主宰。一般来说,地位仅次于玉帝。

道教也有三十二天或者三十三天的说法,管理天的天帝也称帝君,有“三十二天帝君”的说法,所以这个注意区分“天君”,天君虽然名字里有个“天”字,反倒不是某“天”的主宰。

道 君:

道君是道教对高位仙官的一个总称,通常见于早期道教,宋代以后少了。据《秘要经》,太清九宫最高的叫太皇、紫皇、玉皇,高位的总称大道君。有的道君的地位相当高。

例如太上大道君,又叫太上玉晨大道君,是上清派、灵宝派的称呼,就是灵宝天尊。因为宋徽宗信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所以宋代以后一说“道君”通常指宋徽宗了。

真 君:

真君原来是一个哲学概念,《庄子·齐物论》:“百骸九窍,其有真君在焉。”意思就是身体的各个部分,都有真正的主宰管着。后来道教吸收了这个概念,凡是管一摊事务的,都可以叫真君。真君因为是负责具体事务,地位不会太高,例如灌江口二郎真君,就是二郎神,在民间虽然很火爆,但道教神谱里却很靠后,因为只是一个地方小神。道教把佛教的阎王也封为真君,地府的十王叫十殿真君。可见阎王在道教神谱的地位并不高。

历史上有名的道士,尤其是唐宋之前的,被神化得很充分的,不能封帝君,都可以叫“真君”。例如三茅真君、许逊许真君,裴清虚裴真君等,这都是汉晋之间出现的仙真。

星 君:

星君是最好分辨的,顾名思义,星君一定会管某颗星星或星座。例如火德星君,管理的就是“荧惑”,五大行星的火星。金德星君管理的就是太白金星。二十八宿星君,管理的就是二十八个星座。

天 君:

天君一般指雷部诸神。所以《封神演义》里摆十绝阵的叫“十天君”,其实是一个不严格的称呼。因为这时候他们还没有封神。如何能成为“天君”?例如雷神里有“中天欻火律令大神邓伯温天君”,“负风猛吏银牙耀目辛汉臣天君”等,邓天君和辛天君,就是《西游记》里常说的“邓辛张陶”的邓和辛。

所以,只要封了“天君”,地位通常不会很高,只是雷部的护法神将,又可以称“元帅”。南天门外看门的随便抓一个,都是个“天君”

元 君:

元君专指道教的女仙,而且是仙位比较高的。例如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女仙》说“男性高仙称为真人,女性称为元君”,例如西王母不能叫什么帝君、什么天君,要称为“金母元君”。

泰山还有“碧霞元君”,也是北方人非常信仰的神。至今北京还有很多娘娘庙,供奉碧霞元君。有名的女道士,去世后也可以封为元君,例如全真七子之一,清静散人孙不二,元武宗皇帝封为“清净渊贞玄虚顺化元君”。

另外,这些称呼有时候也会混淆,例如火神有两个名字,一个是“火德真君”,一个是“火德星君”,有朋友问贫道这两个有啥区别。贫道查了《道藏》,发现实在没有什么区别。在《太上洞真五星秘授经》里,“火德真君”也叫“火星真君”。《法海遗珠》记载的“火德星君”的赞语“芒角森龙凤,威光叱十方。丹罡耀五夜,朱火焰三边”,同样也被《道门定制》一字不差地当做“火星真君”的赞语。说明这两个名字本来就是混着用的。一般来说,叫“火德星君”时候,侧重于他管理火星的功能。叫“火德真君”的时候,侧重他管理火这一物质的功能。从这也可以看出,“真君”和“星君”的地位差不多,一个像各局的干部,一个像各乡镇的干部,顶多是科级就了不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