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热播剧《狂飙》,你看了吗?
这部剧开播后评分一路狂飙,豆瓣评分9.1,60%的用户都打了五星。
《狂飙》豆瓣评分
比《狂飙》更飙的,是演员张颂文,他在剧中饰演高启强,是一个反派角色。
2023年刚开年的一个月,也成为了47岁的张颂文,“狂飙”的一个月,这份“飙”,是他用二十几年的蛰伏换来的。
很多人不是在问如何破圈,如何改行,如何冲破中年迷茫么?
看看这个男人是怎么做的。
《狂飙》宣传照
— 1 —
25岁,导游转型学表演
中国的演员群体有近30万人,张颂文自称是这30万人中,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演员。
在成为一名普通演员之前,他还当过普通的印刷厂工人、饮料销售员、空调安装工、酒店服务员、导游,还一度拿到过“广东省优秀导游”的荣誉。
当时他心底还藏着一个梦:他从小爱看电影,想从事和电影相关的工作,但一个导游,又已经二十四五岁了,太晚了,这个梦,太遥远,不可能的。
旁人的一句话点醒了他:怎么不可能?张艺谋28岁才学的电影。
那是1999年,张颂文北上求学,第二年顺利成为了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2000级高职班的学生。
这里还有个小插曲,当年张颂文想报考的其实是导演系,偏偏这个专业那年不招生,他就阴差阳错去学了表演。
在影视行业,导演和演员是两个不同的工种,一个台前,一个幕后,但对张颂文来说,离行业近一点,就是离自己的梦想近一点。
— 2 —
专业第一毕业的人,失业了
25岁入学,张颂文成了那一届学生中,年纪最大的那个。
不光年纪大,普通话也不标准,这对演员来说可是硬伤。
为了打好基本功,张颂文清晨六七点就去吊嗓子,半夜人家睡了,他还在操场上念台词。
讲了二十几年的粤普,乡音难改,他就把小石子含在嘴里,压着舌根和舌尖,嘴里磨出的血泡好了又长,他的普通话,也终于练得像样了。
那两年,张颂文在北电老师和同学的眼里,就是努力、勤奋的代名词。
但他有自己的担忧,国内的剧组挑演员,经常去北电这样的知名院校找学生相看,但张颂文从未被选中过。
图片来源:网络
担忧在毕业后成了现实,张颂文全届专业第一毕业,如果换作其他专业,可能早就成为企业争抢的香饽饽了,但在影视圈,刚毕业的头三年,他都不太招人待见。
作为一个刚要入行的演员,张颂文毕业第一年做的最多的事,就是去“见组”。
演员“见组”相当于打工人的投简历,相当于销售的“陌拜”:要一个个去敲剧组的门,说我是来见组的,这是我的照片和资料,老师请看看,然后离开,等消息面试。
张颂文毕业后第一年,见了300多个剧组,被拒绝了300多次;第二年见了280个,也杳无音信。
老同学跟张颂文抱怨,说找工作真伤自尊,面了3次都被否定了。
张颂文说,欢迎你来当演员,一年就能被否定300多次。
在其他行业,如果一个人被否定,可能是因为业务能力不行,张颂文呢,身处浮华的演艺圈,直接被导演丢了一句话:这人长相不行,做不成演员。
难道,演员的业务能力,就是长相吗?不应该吧。
— 3 —
扎根现实的观察家
演员的业务能力,应该是演啥像啥,这才是一名演员的自我修养。
在《狂飙》里,张颂文饰演的角色是个鱼贩。
一名鱼贩,他怎么杀鱼,怎么剖鱼,怎么跟顾客交流,他会有什么样的习惯,能在课上学到吗?能是导演一字一句教演员怎么去演的吗?
张颂文自己设计了在鱼缸里洗手的这个动作,这是他在市场买鱼时观察到的。
图片来源:《狂飙》
他的微博,除了对剧作的必要宣传外,也不像一个演员,倒是个活脱脱的生活观察家。
张颂文自己也说,“我喜欢研究的东西很多,反而没兴趣研究表演”;“要成为一名好演员,应该去坐公交,看看老百姓是什么样的”。
因为表演的综合性很强,空有技巧没有细节,演出来只是空洞的躯壳。
这跟我们做直播、做内容很像,高人气直播间肯定不是靠技巧和套路撑起来的,而是靠故事和情感填满的。而故事和情感来源于哪里?
来源于细节,来源于生活。
之前不是有人说么:你可以抄袭我的模式,模仿我的技巧,但是你不能复刻我的经历。
— 4 —
全世界都会来帮你
在张颂文身上,我看到了三条普通人逆袭的路径:
1、离行业近一点,入行才有机会圆梦:导演系不招人,就去表演系;做不成主角,就去跑龙套;什么叫“我想”?竭尽全力靠近,才能叫“我想”。
2、比被否定更可怕的,是不被看见,要跳出原来的圈层,必须抛头露面;否定和肯定其实是一回事儿,都是别人看见你了。
3、要打动人心,就要拿出你自己的真情实感,去体察老百姓在关注什么。
张颂文为什么会火?因为他贴近普通人,才有了打动人的力量。
在他那条说自己做过导游的微博下面,都是他导游同行的留言,因为张颂文让他们看到了另一种可能。
如果你也想让自己的可能实现,就像张颂文那样,竭尽全力去做吧。
当你竭尽全力,全世界都会来帮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