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修建长城,一直持续到明朝。长城从最开始的进攻支点与发起点,渐渐变为防御的堡垒和底线。历时2000多年的经营,中国古代前后有数10多个王朝都修建过长城,其中尤其以秦朝、汉朝和明朝修建的最长,长度都超过5000公里

长城修在400mm降水线上示意图,非科学不能解释(1)

明朝修建的长城,也是目前我们看到的长城

在我们的印象中,做为“进攻支点”和“防御堡垒”的长城,正好隔开了2种文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成为了名符其实的“农牧分界线”。

长城修在400mm降水线上示意图,非科学不能解释(2)

秦始皇将战国时期燕赵等国修建的长城连接了起来,是为秦长城

修建长城的地理条件看似杂乱无章,但2000年后,进入现代社会有了科学的统计后,人们有一个惊人的发现:长城的走向与400毫米降水等量线高度吻合!

长城内外,截然两种气候环境

中国历史上,对长城修建时地理位置的选取,并不是随意而为,长城的走向也是遵循一道大自然铸就的铁闸。长城大致与年400毫米降水线重合,长城以南的季风区适宜农耕,长城以北宜放牧,所以长城不仅仅是对农业社会的影响是农耕、游牧的分界线,也是一条气候分界线。

长城修在400mm降水线上示意图,非科学不能解释(3)

中国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线

自古以来,一旦气候变化,出现剧烈摆动,中原王朝必有大震荡,也会影响长城的位置。比较有名的就是明朝时期遭遇到的“小冰河”时期,明朝比秦汉时期气候要寒冷,农牧分界线南移,造成明长城比秦汉长城位置偏南

长城修在400mm降水线上示意图,非科学不能解释(4)

明长城的位置比秦汉时期的长城位置偏南

可见,长城的功能,不仅仅是区分了两种文明,同样还区分了两种气候。上帝借秦始皇之手画了一条线,划分出了农牧之别,也划出了气候之别,神哉!


相关阅读:万里长城最初修建的目的,或许被国人误读了2000多年

中国历史上没有修建长城的朝代有3个,汉人王朝只有1个

长城修在400mm降水线上示意图,非科学不能解释(5)

万里长城最初修建的目的,或许被国人误读了2000多年


本文为柱下史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配图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