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THU秦协

五代人守护“ 沣出纸”

——国家级非遗项目楮皮纸制作技艺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造纸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纸也是人类历史文明得以传承、 延绵至今的重要载体之一。

东汉时期,蔡伦发明了著名的“ 蔡侯纸”。后来,汉和帝下令推广。于是世人普遍认为纸是蔡伦发明的。其实,纸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蔡侯纸”只是蔡伦总结前人的造纸经验、 改良革新造纸工艺的产物。

那么,世界上最早的纸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1957年5月8日,西安灞桥砖瓦厂取土时发现了一个西汉王室墓葬,从中获得大大小小80多片麻类纤维纸的残片,这就是震惊天下的灞桥纸。

据专家鉴定,这是公元前140年到公元前87年时的物品。根据推算,灞桥纸产于西汉武帝时期,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

西安有没有文物(西安文脉北张村五代人守护)(1)

灞桥纸,纸色暗黄,纸面平整、柔软,原料主要是大麻纤维, 一些帚化纤维有被切断、 打溃的痕迹。这说明,灞桥纸在生产制造的过程中,曾经历了切断、蒸煮、舂捣及抄造等工序处理。

在西安高新区兴隆街道北张村,人们至今还延续着近两千年前的楮皮纸制作技艺,但却一直鲜为人知。直到有一天,整个世界都知道了楮皮纸制作技艺至今还存在!

西安有没有文物(西安文脉北张村五代人守护)(2)

楮皮黄麻皮纸

北京奥运展示抄纸技艺

208年8月8晚日8时。中国,北京奥运会。

陕西祥云小屋外,硕大的高清显示屏上,正在播放短纪录片

《中国文房四宝》,作为四大发明之一的古法造纸技艺是该短片的亮点,蒸皮、浸泡、踏碓、抄纸、晒纸经过几十道工序的制作过程,一张适合笔墨书画的楮皮纸,终于铺展开来。

陕西祥云小屋内,北张村村民张逢学、马松胜作为手工造纸术传承者代表,使用原始简单的工具,向海内外人士展示从纸浆到纸的手工制作过程,这是传承了两千年的原始手工抄纸技艺。

在北京奥运会结束十多年后,年近耄耋的张逢学老人还清晰地记着,应北京奥运会组委会的邀请,自己于208年7月17日到达北京,在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为数十万中外友人展示了楮皮纸制作技艺,208年10月6日晚回到西安。

北京奥运一行,让整个世界都知道了,这种源于中国西汉的楮皮纸制作技艺,在经历了两千多年风霜雨雪的洗礼后,还依旧存在于天地之间。

在亮相北京奥运的前些年,张逢学老人还曾应美国国家博物馆邀请,参加了在华盛顿举办的第36届史密梭民俗生活艺术节,向来自五十三个国家的十万民众表演了北张村的中华传统古造纸技术。在中国传统造纸工艺展区,张逢学的表演震撼了外国的造纸工匠,每天都挤满了白皮肤、高鼻梁的老外,他带去的十刀纸被外国游客高价抢购,美国著名的专业杂志《TheS ilkR oad》(《丝绸之路》)还对张逢学和中国这种古老的造纸术进行了重点报道。

回忆起这段开心的往事,张逢学老人显得很是自豪:“ 我们的传统造纸技术最先进,外国人的方法太笨,速度太慢!外国人造纸时模具离不开纸,必须要等到纸干得差不多了才能分开。我们造十张他们才造一张,我能用他们的工具能造出纸,他们用咱们的工具却造不出纸。”

西安有没有文物(西安文脉北张村五代人守护)(3)

张学逢老先生

远近闻名的“纸村”

张逢学老人所在的北张村,位于西安高新区兴隆街道办事处。走进这个秦岭北麓、沣河岸边的关中村庄,村南终南山层峦如黛,村西沣河水缓缓北流。山上灌木丛生,楮树、桑树随处可见,为古法造纸提供了优质的树皮原料;山下河水丰沛,为楮皮造纸工艺的洗瓤创造了天然的便利条件。

北张村是楮皮造纸术的发源地,村里石碾、石臼、纸槽等造纸工具随处可见。抬腿落脚间,都能感受到北张那股底蕴非常深厚的文化气息,村西北方向是西周的都城,沣河对岸是周文王灵台,北张还是西汉以来十一个王朝的京畿之地。得益于青山绿水的天然资源和独特的文化地理优势,造纸这一人类文明的重大行动,在两千多年前就历史性地选择了北张。

西安有没有文物(西安文脉北张村五代人守护)(4)

北张造纸行业始于西汉时期,唐朝时供给京城,北张是远近闻名的“ 纸村”,所产“ 长安宣纸”更是家喻户晓。北张的纯天然楮皮纸,韧性好、 耐保存,在上边写字作画,数百年后拿出来仍光鲜如初。北张纸业最兴盛时,沣河岸边的造纸作坊达三千家之多,产品还远销日韩等国家。

在很多北张老人的记忆深处,至今还记着“ 仓颉字,雷公碗,沣出纸,水漂帘”的歌谣。正如歌谣说的那样,北张村历史文化久远,村子周边至今还保留有与造字、造碗、造纸、造帘有关的古迹。歌谣中的“ 沣出纸”,忠实地记录了当年沣水岸边造纸业生意红火的场景。受沣河水滋养的北张村人,从西汉开始,世世代代都会造纸技艺,家家户户都有造纸作坊,祖祖辈辈传承着古法造纸技艺。薄薄的一张楮皮纸,承载着北张人两千年来的艰辛与骄傲。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楮皮纸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张逢学老人1939年出生于造纸世家,祖上以造纸为生,他是第三代传人。

“ 有钱人把娃送学堂,没钱人把娃送河滩,”老人说,“ ‘下河’ 就是学造纸谋生,和铁匠娃学打铁一样,造纸娃学造纸也是个苦活。小时候太穷,村里十家有八家都是捞纸的。自己9岁就开始根据鸡鸣估计时间,然后跟着大人到河道里学洗穰。14岁时,便已经掌握了造纸的全部技艺。三九天下河洗穰简直苦不堪言,挽起裤管光脚下河干活,冰冷的河水像锐利的尖刀那样,刺激得人连神经都要麻木了。为此,周围村子的人都说北张人有法,下河前把口诀一念,人到河里就不冷了。”张逢学老人幽默地说,“ 北张有啥法?有头发呀!”

1959年张逢学参军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1961年复员时,组织上分配他到榆林市的国家机关工作。因念及祖传的楮皮纸制作技艺,他放弃了铁饭碗,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回家务农。

造一张楮皮纸要闯108关

在工业化造纸大行其道的今天,传统的楮皮纸古法制作过程中,最为讲究的是整个工艺流程不仅不使用现代机械,而且绝不使用一点儿的纸药。有专家说,楮皮纸这套流传了两千多年的生产流程,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是国内其他手工纸作坊所没有的,可以认为是研究手工纸工艺演化进程的活化石。

在挂着“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楮皮纸抄制技艺传习所”牌子的家中,张逢学老人解说,楮皮纸用的工具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操作工序十分复杂,主要分成蒸皮、踏碓、切翻、打浆、抄纸五大基础步骤,同时还要经36道主工序及72道小工序的配合,总共闯过 108道关口,才能成就一张楮皮纸。而且,全得靠人力完成,需要付出强体力的劳动。

老人给我们详细介绍了造纸从采集原料,到浸泡、蒸煮、发酵、漂洗、踏切、捣浆、抄纸、晾晒等一整套的全流程。考虑到非遗技艺知识产权的保护,征得老人同意,我们公开披露如下的工艺流程:

一是采集原料,分别在春季和冬季采集楮树,主要采集隔年生长的楮树枝条;

二是手工剥皮,把采集的楮树枝条剥皮,切成150厘米长条段,晒干;

三是河水浸泡,将树皮放在沣河河水中浸泡,使树皮软化;四是大锅蒸皮,将树皮放进锅中,隔水蒸12小时,通过高温使其纤维松软,同时方便除去杂质;

五是碾压分离,将蒸过的树皮在石碾上反复碾压,使纤维散后与木疏分离,皮中的纤维充分软化后,基本就达到做纸浆的要求了;

六是石灰浸泡,将碾压过的树皮在生石灰水中浸泡约两三天,再次隔水蒸,蒸完后放置过夜;

七是漂洗去杂,将蒸好的树皮在流水中浸泡,除去残留在皮上的杂质和石灰水,放到石碾上碾成穰;

八是反复踏碓,借助大木杵的踏翻将穰压成松散状,利用杠杆原理反复砸压楮皮纤维,使纤维帚化,形成扁平状厚约0.3厘米宽30厘米、长200厘米的毛片,俗称翻子;

九是折叠切翻,把翻子正反折叠放在切翻枕上,用切翻刀切成碎块;

十是捶打捣浆,把切好的碎片放入石臼或石槽中,用碗口粗的圆木反复捣碎和捶打,使捣碎后的纤维成为纸浆;

十一是水中抄纸,将纸浆放入纸槽中,使纤维均匀分布在水中,在一块长方形木架子上摆好竹帘,用两根小木棍将小竹帘卡住,这是抄纸的主要工具模型,抄纸人双手握住木架两端,先将竹帘的一端稍微倾斜插入纸浆槽中,挑起来后,再将另一端完全缓缓地沉入,大约五六秒钟后迅速将竹帘捞上来,把竹帘反扣并轻轻揭起,水滤掉后,帘上便剩下一层薄薄的纸浆湿纸,这就造好了。纸张的厚薄完全取决于对帘的控制,轻荡则薄,重捞则厚;

十二是压纸除水,湿纸一层接一层地叠压在一起,用木板和大石块持续压十个小时以上,以挤干湿纸中的水分;

十三是贴墙晒纸,从纸砖上把湿纸一张张分开,贴到墙壁上晒,这一工序不仅要细心,而且很讲究技巧,既不能把纸揭破,也不能让纸卷边,一般用特制的类似于手箍的东西在纸坯上猛划两下,一侧的纸角便翘起,借机便可逐张分离;

十四是揭纸打包,待纸张完全晒干后,再一张张地揭下来,把纸裁剪为成品,整理成沓,一百张为一刀,之后便打包卖给纸商,销往各地。

西安有没有文物(西安文脉北张村五代人守护)(5)

手工造纸工艺

张逢学老人说,造纸是个苦活计,当地过去流传有“ 有女不嫁北张村,半夜起来站墙根”的说法,说的就是造纸人家每天要早早起来踏碓的恓惶。

除了繁杂的工序,很多经验全靠师傅的口传心授和自己的日常积累。比如,阴坡的楮树皮不如阳坡的好,就像阴坡的茶只能泡一泡,而阳坡的茶可以泡三泡那样,阳坡的枝条拔得高,树皮好做活,阳坡一斤能造20张纸,阴坡一斤能出15张,而且阴坡的纤维短,纸拉不薄,阳坡的纸有拉力,操纸时不容易烂。

北张村的楮皮纸,虽然没有宣纸顺滑,但天然楮皮纸纤维长,韧性强,兼具良好的透气性,在潮湿环境下也能保证纸张不霉不腐,具有纹理清晰、韧性强、防虫咬、耐保存、不变色等特点。

此外,粗纤维造成的纸张粗粝感给书写者提供了更多的发挥空间,枯笔更显功力,勾连更显筋骨。

明代《陕西通志》记载:“ 今丰(沣)水名曰丰(沣)河,造纸人多依居。其纸佳于他处,名曰丰(沣)河纸,以水故耳。”其中的造纸人指的就是北张村人。另据《长安县地名志》记载:北张村是传统造纸作坊集中地,所产“ 长安宣纸”历史悠久,颇有名气。从唐至清,楮皮纸一直是奏折和科举考试用纸,嘉庆年间编写的《长安县志》就是用北张村手工造纸印制而成的。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西安地区印刷报纸用的纸也是北张村产的纸。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民公社时期,北张村几乎家家造纸,公社将工匠集中起来统一生产,由供销社统一销售,用作包装纸。

在创新中守护“沣出纸”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挣钱的路子越来越广了。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很多北张人放弃了祖传的造纸术,选择了外出打工。以至于到了现在,北张村的很多老人也不想让晚辈学这种“ 没前途”的手艺,像张逢学这样向儿子、孙子传授全套古法楮皮纸抄制技艺的,十分少见。

2008年,北张村传统造纸技艺入选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张逢学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楮皮纸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古法造纸辛苦,还挣不到多少钱,村里的年轻人宁愿去打工也不愿回家继承手艺了。”张逢学说,“ 但是我是造纸术国家级的传承人,要尽到责任,在我有生之年,一定得把这个技艺传承下去。”

张逢学之子张建昌,已经跟着父亲学造纸二十六年了。原本,张建昌是中青年造纸匠中的佼佼者,但自身体患病五年来,便只能承担一些简单的造纸工序了。为了延续两千年来“ 沣出纸”的传统,老人把18岁还在上技校的孙子张刚叫了回来。“ 我把这个手艺学会了以后,传授给我儿,我儿得病之后,就由我跟我儿搭伙,共同传授给我的孙子。其中的目的,咱就不能让这个手艺失传了。”

“ 仓颉字,雷公碗,沣出纸,水漂帘”,如今的北张村早就没有造字、造碗和造帘的了。为了激励儿子张刚坚定对“ 沣出纸”的文化自信,张建昌借助发微信朋友圈的方式给张刚打气。翻看他的手机,“ 我儿在展示手工造纸 ”“ 天气寒风刺骨,我们仍然为观众展示”“ 气温低至零下,我儿为观众展示,这是对文化的执着”诸如这样的文图,让人感到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疼爱以及内心那股为儿子自豪的情愫。令人欣慰的是,孙子张刚悟性特别好。短短五年时间,张刚就学会了两千多年延绵不绝的古法造纸技术,成为北张村古法造纸最年轻的传承人。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老手艺的重视,《我在故宫修文物》《了不起的匠人》等很多反映匠人匠心的纪录片开始大热起来。让张逢学老人没想到的是,自己这套祖传的老手艺,会因湖南卫视《百心百匠》栏目的聚焦而火了一把。著名影视演员李亚鹏和资深媒体人孙冕来到北张村,体验切翻、捞纸等古法造纸流程,当然也经历了被马蜂蜇、体力不支、捞纸无从下手等尴尬。张逢学老人开心地说,当时,全村子知道的人都来我家了,争着跟李亚鹏合影。

在一处正在建设的造纸作坊中,张刚的妈妈正在小心翼翼把纸揭开,一张张贴在墙上晾干。随后,我们见到了英俊帅气的张刚。站在纸浆池旁,第五代传人张刚颇得爷爷的真传:他先将纸浆溶进水里,搅拌均匀,然后用极细的竹丝编成的竹帘在浆池中轻轻一荡,滤掉水后,竹帘上便剩下一层薄薄的纸浆膜,干了以后就是一张纸。“ 纸张的厚薄,完全取决于操作者对力道的控制,轻荡则薄,重捞则厚”,张刚很有经验地说。

张刚的爸爸张建昌说,2018年年底,儿子张刚参加了一个全国性的中国手工造纸技艺传承与发展研修班。在这个班上,张刚看到以竹子为原料的夹江纸,以纳西族地区特有的野生稀有植物制作而成的东巴纸,以狼毒草为原料、自带驱虫效果的狼毒纸。看到全国其他地方的造纸术,张刚大开眼界,同时对自家的造纸术也有了更多的兴趣和更深入的理解。

西安有没有文物(西安文脉北张村五代人守护)(6)

狼毒纸(上)东巴纸(下)

学成后,张刚带回来一本厚厚的全国各地样品纸的册子,开始思考改进自家产品的营销与生产工艺方面的事情。比如,如何解决楮皮纸纸面粗糙的问题,如何将纸的大小扩大到标准规格,如何扩大生产规模,如何改进工艺流程设计,如何更好地控制质量,如何给相对单调的纸染色。

现在,张刚已开始付诸行动了,“ 我打算先把这个棚搭好,纸的幅面起码要做到四尺,我也正在做网上的淘宝店,包装之后再投入市场。随后,我还打算在周边找一个场地,扩大生产规模。”

听着这些胸有成竹的规划,我们能感受到年轻一代传承人心中那股青春的激情。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中,传承与创新是推进历史文明前进的两个车轮。创新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传承需要创新来支撑。对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楮皮纸抄制技艺来说,创新比传承更为重要。如何突破工艺、实现升级换代、提升生产效率、让老手艺焕发出强劲的生命力、散发出时代的璀璨光芒,无疑是一个现实的大课题。

我们期待,在将老祖宗的好东西传下去的同时,接过造纸“ 接力棒”的张刚,能够凭借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将“ 沣出纸”传承得更好!

西安有没有文物(西安文脉北张村五代人守护)(7)

张学逢老先生和其孙张刚

#西安#@头条本地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