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湘鄂川黔苏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四省边界地区,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区域。

1934年5月,由中国工农红军第2军团改称的红军第3军转战到贵州省东北部地区。7月下旬,成立了由贺龙、关向应、夏曦、卢东生、朱绍田、孙秀亮等80人组成的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至9月,初步建成了包括印江、德江、沿河、松桃、酉阳等县各一部的黔东苏区。10月24日,红军第6军团同红3军在印江县木黄会师。红3军恢复红2军团番号,贺龙任军团长,任弼时任政治委员,关向应任副政治委员;萧克、王震仍分任红6军团军团长、政治委员。两军团的作战与行动,由贺、任、关统一领导和指挥。接着,红2、红6军团发起湘西攻势,攻占永顺、大庸(今张家界)、桑植等县城及广大乡村。11月26日,中共湘鄂川黔边临时省委、省革命委员会和湘鄂川黔军区成立,任弼时任省委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贺龙任省革命委员会主席兼军区司令员。12月16日,中共湘鄂川黔省委作出《关于创建湘鄂川黔边苏维埃新根据地任务》的决议,并制定了《分田工作大纲》。红2、红6军团抽出部分兵力连同地方干部组成工作团,开展群众工作,建立革命政权,发展中共组织。至1935年1月,湘鄂川黔苏区初步建成。其范围包括永顺、大庸、桑植县的大部地区和龙山、保靖、慈利等县的部分地区,东西200余千米,南北120余千米,人口约50万。在苏区分配了土地,设立了6个县、30多个区革命委员会,主力红军由7000余人发展到1万余人,组建了地方武装独立团和游击队。随后又成立了以贺龙为主席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湘鄂川黔分会,作为军事斗争的最高领导机构。2月,国民党军调集80多个团的兵力对湘鄂川黔苏区进行“围剿”。苏区军民根据中革军委实行决战防御而不是单纯防御,是运动战而不是阵地战的指示,开展反“围剿”作战,相继取得陈家河、桃子溪、忠堡、板栗园、芭蕉坨等战斗的胜利,至8月,打破了国民党军的“围剿”,巩固了苏区。9月,蒋介石又调集130个团的兵力,采取持久战和堡垒主义的战略,再次对湘鄂川黔苏区进行“围剿”。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和军委分会为保存军力和创建新苏区,决定红2、红6军团进行战略转移(即长征)。11月19日,红2、红6军团撤出后,湘鄂川黔苏区遂丧失。

土地革命时期的苏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

土地革命时期的苏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