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至真斋主

《红楼梦》里的太监出场虽然不多,但是给人的印象很不好,他们有的卖官鬻爵,有的巧取豪夺。贾家是公侯之家,又有元妃为靠山,按说这些太监对贾家应该毕恭毕敬才是,可是我们看到的太监却是对贾家肆无忌惮,连不信阴司地狱报应的贾府大管家王熙凤都惧他们几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先梳理一下《红楼梦》中有关太监的情节。

用五分钟看懂红楼梦(从权势熏天的太监看红楼梦的时代背景)(1)

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贾珍给秦可卿办丧礼,他嫌贾蓉只不过是个黉门监,灵幡经榜上写时不好看,执事(就是仪仗)也不多,心里不甚自在。这时候大明宫掌宫内相戴权备了祭礼遣人抬来,然后坐着大轿,打伞鸣锣,亲来上祭。贾珍就趁机求戴权给贾蓉蠲个前程。戴权马上就明白了贾珍的意思,因笑道:“想是为丧礼上风光些?”贾珍忙笑道:“老内相所见不差。”戴权道:“事倒凑巧,正有个美缺。如今三百员龙禁尉短了两员,昨儿襄阳侯的兄弟老三来求我,现拿了一千五百两银子,送到我家里。你知道,咱们都是老相与,不拘怎么样,看着他爷爷的分上,胡乱应了。还剩了一个缺,谁知永兴节度使冯胖子来求,要与他孩子蠲,我就没工夫应他。既是咱们的孩子要蠲,快写个履历来。”贾珍听说,忙吩咐:“快命书房里人恭敬写了大爷的履历来。”小厮不敢怠慢,去了一刻,便拿了一张红纸来与贾珍。贾珍看了,忙送与戴权。看时,上面写道:“江南江宁府江宁县监生贾蓉,年二十岁。曾祖,原任京营节度使世袭一等神威将军贾代化;祖,乙卯科进士贾敬;父,世袭三品爵威烈将军贾珍。”戴权看了,回手便递与一个贴身的小厮收了,说道:“回来送与户部堂官老赵,说我拜上他,起一张五品龙禁尉的票,再给个执照,就把那履历填上,明儿我来兑银子送去。”小厮答应了,戴权也就告辞了。贾珍十分款留不住,只得送出府门。临上轿,贾珍因问:“银子还是我到部兑,还是一并送入老内相府中?”戴权道:“若到部里,你又吃亏了。不如平准一千二百银子送到我家里就完了。”贾珍感谢不尽,只说:“待服满后,亲带小犬到府叩谢。”于是作别。

用五分钟看懂红楼梦(从权势熏天的太监看红楼梦的时代背景)(2)

(大明宫)

书中说戴权是“大明宫掌宫内相”。“大明宫”很显然是虚拟的,因为在历史上只有唐朝有大明宫。大明宫是大唐帝国的大朝正殿,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原名永安宫,是唐长安城三座主要宫殿“三大内”(大明宫、太极宫、兴庆宫)中规模最大的一座,称为“东内”。自唐高宗起,先后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处理朝政,历时达200余年。大明宫是当时全世界最辉煌壮丽的宫殿群,其规模是后来的明清北京紫禁城的4.5倍,被誉为千宫之宫。《红楼梦》作者借用“大明宫”宫殿名喻指皇宫,这不会有错。那么,“大明宫掌宫内相”是个什么官职?

内相本是唐宋翰林学士的别称。唐朝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改翰林供奉为翰林学士,负责起草任免将相等机密诏令。德宗后,其地位日益重要,虽朝廷有宰相主政,而翰林学士常值宿内廷,直接向皇帝提出建议,参裁政事,故号称内相。到了宋朝亦称翰林学士为内相,也称内翰。翰林学士出现之后,便正式分割了中书舍人制诏之权,于是皇帝的命令被分为内制与外制。翰林学士所撰乃直接从禁中发出,故称“内制”,用白麻纸写;而中书舍人所撰为外朝所拟,故称“外制”,用黄麻纸写。内制主要是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立皇后,定太子等重要诏书,而外制则只是一般诏书。我们可以想象内相的权力有多大。《红楼梦》里的戴权是个太监,他却是个“内相”,他可以直接命令“户部堂官老赵”。在明清时期“堂官”是对各部尚书、侍郎等大员的通称,戴权可以指挥他们,说明权力之大。戴权让贾珍把一千二百银子直接送到他家,除了给那个“户部堂官老赵”一点好处,他应该得个大头吧。一个太监公开卖官鬻爵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

用五分钟看懂红楼梦(从权势熏天的太监看红楼梦的时代背景)(3)

(元妃省亲)

第十六回“贾元春才选凤藻宫 秦鲸卿夭逝黄泉路”,正是贾政生辰那天,六宫都太监夏守忠来降旨:“立刻宣贾政入朝,在临敬殿陛见”。原来是贾元春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此后元妃要回家省亲,贾家建造了大观园省亲别墅。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 天伦乐宝玉呈才藻”,是太监们集中出场的情节。正月十五省亲,从正月初八开始就有太监们进贾府看方向:“何处更衣,何处燕坐,何处受礼,何处开宴,何处退息。又有巡察地方总理关防太监等,带了许多小太监出来,各处关防,挡围幕,指示贾宅人员何处退,何处跪,何处进膳,何处启事,种种仪注不一。”贾府一家人一直忙到正月十四,大家一夜不曾睡。到了正月十五日五鼓时分又都早早起来了,贾政、贾母等在大门外准备迎接元妃。太监们这天当然也早早进贾府安排各项事宜。从早晨寅时一直到晚上戌时,“忽见一对红衣太监骑马缓缓的走来,至西街门下了马,将马赶出围幕之外,便垂手面西站住。半日又是一对,亦是如此。少时便来了十来对,方闻得隐隐细乐之声。一对对龙旌凤翣,雉羽夔头,又有销金提炉焚着御香;然后一把曲柄七凤黄金伞过来,便是冠袍带履。又有值事太监捧着香珠、绣帕、漱盂、拂尘等类。一队队过完,后面方是八个太监抬着一顶金顶金黄绣凤版舆,缓缓行来。贾母等连忙路旁跪下。早飞跑过几个太监来,扶起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来。”这一回主要描写的是元妃省亲的仪式,太监们如何盘剥贾府并未描写,我们要留意的是那十来对儿“红衣太监”。

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迷贾政悲谶语”,元妃制灯谜吩咐太监进贾府让大观园姊妹们猜。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元妃怕大观园寥落,让六宫都太监夏守忠到贾府传话,命贾宝玉等人住进大观园。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元妃打发夏守忠来贾府送了一百二十两银子,叫在清虚观初一到初三打三天平安醮,唱戏献供,跪香拜佛,又给贾宝玉等人一些礼物。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三月初三是贾探春的生日,元妃打发了两个小太监送了几件顽器。从这四回可知太监是可以随意出宫的。

第七十二回“王熙凤恃强羞说病 来旺妇倚势霸成亲”,六宫都太监夏守忠打发一个小内监到贾府,向贾琏借银子。贾琏听了皱眉头道:“又是什么话,一年他们也搬够了。”凤姐道:“你藏起来,等我见他,若是小事罢了,若是大事,我自有话回他。”贾琏便躲入内套间去。这里凤姐命人带进小太监来,让他椅子上坐了吃茶,因问何事。那小太监便说:“夏爷爷因今儿偶见一所房子,如今竟短二百两银子,打发我来问舅奶奶家里,有现成的银子暂借一二百,过一两日就送过来。”凤姐儿听了,笑道:“什么是送过来,有的是银子,只管先兑了去。改日等我们短了,再借去也是一样。”小太监道:“夏爷爷还说了,上两回还有一千二百两银子没送来,等今年年底下,自然一齐都送过来。”凤姐笑道:“你夏爷爷好小气,这也值得提在心上。我说一句话,不怕他多心,若都这样记清了还我们,不知还了多少了。只怕没有,若有,只管拿去。”因叫旺儿媳妇来,“出去不管那里先支二百两来。”旺儿媳妇会意,因笑道:“我才因别处支不动,才来和奶奶支的。”凤姐道:“你们只会里头来要钱,叫你们外头算去就不能了。”说着叫平儿,“把我那两个金项圈拿出去,暂且押四百两银子。”平儿答应了,去半日,果然拿了一个锦盒子来,里面两个锦袱包着。打开时,一个金累丝攒珠的,那珍珠都有莲子大小,一个点翠嵌宝石的。两个都与宫中之物不离上下。一时拿去,果然拿了四百两银子来。凤姐命与小太监打叠起一半,那一半命人与了旺儿媳妇,命他拿去办八月中秋的节。那小太监便告辞了,凤姐命人替他拿着银子,送出大门去了。这里贾琏出来笑道:“这一起外祟何日是了!”凤姐笑道:“刚说着,就来了一股子。”贾琏道:“昨儿周太监来,张口一千两。我略应慢了些,他就不自在。将来得罪人之处不少。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

这时候的贾家已经入不敷出了,而那些太监们却狮子口大开伸手向贾家要钱,从王熙凤和贾琏的口中我们知道,这些太监们压榨贾家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贾府上下都不敢得罪这些太监。我们可以推想一下,即便是元妃知道了这些太监的所作所为也是无可奈何的,太监们权势熏天,胡作非为竟然到了这种地步。从《红楼梦》作者开篇自云中我们知道,这部书是作者根据亲身经历写成的,那么书中写的世事就是作者那个时代发生的事情。胡适红学认为《红楼梦》的时代背景是清中期,即雍正、乾隆时期,最早涉及的世事在康熙朝。那么,从以上梳理的有关太监的情节会发生在清朝吗?

清朝虽然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少量供内府差遣的太监,但真正完整地建立太监制度是在入关之后。顺治进驻北京明朝皇宫紫禁城后接收了一批明朝太监,隶属于内务府管辖。那时太监只有1000名,他们担当洒扫、传膳等杂役。顺治曾经严令太监:“非奉差遣,不许擅出皇城”;“职司之外,不许干涉一事”;“不许招引外人,不许交结外官”。顺治十二年(1655年)更命工部在交泰殿立铁牌:“朕今裁定内官衙门及员数、执掌,法制甚明。以后但有犯法干政,窃权纳贿,嘱托内外衙门,交结满、汉官员,越分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贤否者,即行凌迟处死。”康熙皇帝在位时规定由内务府总管宫廷事务,并设立敬事房作为太监的管理机构。康熙、雍正、乾隆诸帝统治时期,吸取了明朝的经验教训,对太监的约束非常严格。严禁太监干预朝政;另外吃酒赌博、当差懒惰、口出怨言、混乱行走、言语高声等行为也是禁止的。乾隆时还禁止太监与外廷官员、王公大臣的来往。清朝始终对太监加以提防,所以在清朝早中期有名气的太监极为罕见,始终没有出现过太监干政的现象。直到清朝后期,慈禧太后执政期间,一些太监才逐渐被慈禧所信用,相继出现了安德海、李莲英、小德张等人。

用五分钟看懂红楼梦(从权势熏天的太监看红楼梦的时代背景)(4)

(红衣太监)

《红楼梦》里描写的太监只能是明朝的太监。我们吴氏红学的吴雪松曾经有文章《从“红衣太监”看<红楼梦>的时代背景》,主要论述了《红楼梦》里的太监与清朝不符,尤其是那些“红衣太监”是清朝根本就没有的,清朝的太监全是黑不溜秋的衣服或者老蓝布。而且像戴权那样权势熏天、卖官鬻爵的“内相”太监,在清朝根本就不存在,像夏守忠、周太监那样居然敢盘剥公侯贵族的太监在清朝是不可想象的。而一提起明朝的太监,相信了解明朝历史的人都清楚,宦官集团是多么猖獗,甚至也可以说毁灭大明江山也有太监一份“功劳”。

明太祖朱元璋平定江南之后,鉴于之前历代太监干政的教训,使用太监不到百人。直到洪武末年颁布《皇明祖训》,才设置内官共十二监和各司局。规定太监不能兼任外廷大臣的文武官衔,也不能穿外廷大臣的冠带朝服,任职的品级不能超过四品,每月俸禄一石大米,衣食都在内庭解决。太祖曾经派人雕刻铁牌置于宫门内,高三尺,上铸“内臣不得干预政事”八字,有违犯者斩首示众(这块铁牌后来被明英宗朱祁镇的大太监王振给摘去了)。并且下令各衙门不能与太监有文书方面的交往。有位年老的太监服侍太祖很久了,一天不小心提到政务,太祖大怒,当天就把他贬斥回原籍。明惠帝朱允炆即位后,更加严酷地管束太监,下诏太监如果在外面稍有违法的事,允许有关部门逮捕奏闻。明惠帝建文年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军队直逼长江以北,很多太监逃到燕王那里泄露了朝廷的虚实。朱棣认为这些太监忠于自己,而且太监们又因为有军功而得到宠信,即位之后就把很多事情委任给太监。例如派遣郑和、侯显、王景弘等率船队七下西洋,宣扬国威。又设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交由太监主持。许多朝臣为一己之权益,往往结纳太监来排除异己。明朝太监的出使、征伐、监军、镇守、刺探臣民隐私等很多大权都是从永乐年间开始的。从明宣宗朱瞻基开始设立内书院,选择小内侍让大学士陈山教导他们研读童蒙书籍和儒家经典。从此之后太监们大都粗通文墨,通晓古今,这些太监们开始利用他们的机巧狡诈在君王身边作奸犯科。然而,从永乐到宣德年间,皇帝对违法太监的处罚还是很严厉的,有犯法的会被直接处以极刑,太监们都不敢放肆。但是,从明英宗朱祁镇开始,禁制废弛,皇帝们宠信太监,先后形成了以大太监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为首的几大阉党集团,他们利用庞大的网络朋比为奸,欺压良善,构陷冤狱,阻塞言路,为祸长达百年之久,致使朝政昏暗、民生凋敝,将大明王朝一步步拖向倾灭的悬崖。

用五分钟看懂红楼梦(从权势熏天的太监看红楼梦的时代背景)(5)

(魏忠贤)

《红楼梦》里的“大明宫掌宫内相”应指明朝司礼监总管太监。而且从书中的“大明宫掌宫内相”,我们不会联想到“大明朝皇宫掌宫内相”吗?司礼监是明朝内廷管理太监与宫内事务的“十二监”之一,始置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有提督、掌印、秉笔、随堂等太监。提督太监掌督理皇城内一切礼仪、刑名及管理当差、听事各役。司礼监素有“第一署”之称。司礼监由太监掌管,在明初并没有太大的权力,而且受到限制。到了中后期,由于皇帝怠政厌政以及幼冲等原因,皇帝经常让司礼监代帝批红。这样司礼监利用这一机会,不断扩大自己的权力,干预明朝的中央决策,给明朝政治、经济、军事、司法造成了恶劣的后果。明朝司礼监著名太监王振、刘瑾、冯保、魏忠贤等皆曾任司礼监主管。都是司礼监掌印太监,魏忠贤还兼任东厂太监一职。“戴权”谐音“大权”说明太监的权力很大,他影射的就是魏忠贤。魏忠贤(1568-1627),字完吾,北直隶肃宁(今河北沧州肃宁县)人,明朝末期宦官。自宫后改姓名叫李进忠,后出任秉笔太监,皇帝赐名为魏忠贤。明熹宗时期,魏忠贤出任司礼秉笔太监,极受宠信,被称为“九千九百岁”。魏忠贤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我们吴氏红学认为:《红楼梦》的时代背景是明末清初,用“真事隐”的写作手法隐写历史,主要反思明朝灭亡的原因和隐写清廷的暴行。阉党集团祸乱了明朝,这也是导致明朝灭亡的一个原因。《红楼梦》“以家喻国”,从书中那些太监的行为,我们应该马上联想到这是在影射明朝那些太监权势熏天、干预朝政、卖官鬻爵,祸国殃民。

——————————————————

校对:王华东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 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