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历史文脉的承载者,是城市记忆的见证者,反映着城市的精气神、连接着城市的过去与未来。为了吸引更多市民游客“走近”“走进”建筑,目前上海开放历史建筑共1039处,设置二维码共2458处。
这两年来,上海在推进“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品牌建设上不遗余力。11月12日,市政协年末视察也聚焦于此,记者从会上获悉,一批红色地标、文化场所正在抓紧建设推进之中,将陆续向市民打开大门,让建筑可读。
“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推进有力”,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在会上透露,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正在加快建设,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旧址等一批革命遗址完成修缮,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保护利用展示及功能拓展项目顺利完成。
■少儿图书馆新馆效果图。
与此同时,颇受市民关注的文化场所及地标也在推进建设中,比如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大歌剧院、宛平剧场、上海少儿图书馆新馆等。其中,宛平剧场、上海少儿图书馆新馆预计明年会开启试运行模式。
■宛平剧场效果图。
除了实实在在的文化地标,一批区域文化品牌正在不断擦亮:虹口区“四川北路红色文化生态示范区”、杨浦区“杨树浦滨江百年工业秀带”、宝山区“国际邮轮滨江文化带”……不但成为文化品牌的生动实践,也已成为深入人心的打卡地标。
■杨浦滨江。
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国际饭店、武康大楼……这些风格迥异的老建筑不仅是上海丰富的家底,更是上海的特色与底色所在。目前,上海“建筑可阅读”项目已经覆盖全市各区,开放历史建筑1039处,设置二维码2458处。一批批有故事、可阅读的建筑正在上海的大街小巷等着你去聆听、去阅读。
不仅如此,上海还对《上海市历史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进行了修订,开展风貌保护街坊评估,推进风貌旧改试点。强化乡村风貌设计引导,提升江南水乡韵味。推动青龙镇遗址列入海上丝绸之路申遗项目库, 完成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遗上报。完成长江口二号沉船遗址等考古调查发掘。
未来,上海将持续发掘、重振、擦亮、创造一批标识度鲜明的“上海文化”品牌。
具体而言,将聚焦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节点,建成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完成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等纪念馆筹建。用活江南文化资源,深化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开展长江口清代沉船整体打捞和博物馆建设。促进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加强重要地区文脉调查梳理,持续推动里弄建筑、村庄等设计指引。深入推进江南文化研究传播,加强学术成果转化应用,深化长三角江南文化研究学术共同体建设。
来源:周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