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注射这个方法是肿么想到的?
注射器又是如何发展的?
各种注射方法有什么区别?
哪种打针方法最疼?
你以为打针是这样?
或者是这样。
其实是这样。
还有这样:
记得从前在儿科实习的时候,每天早上要早到半个小时。干什么?去“抓小孩”。
很小的孩子没办法沟通交流,打针的时候必然是拼命挣扎。很多父母都心软没办法控制孩子,但是如果孩子乱动,抽血打针更加不容易成功,遇到有力气的男孩,甚至能掀翻桌子、弄倒病床。“抓孩子”这个名词可能会让你觉得恐怖或者残忍。其实儿科病房里每天都上演着这样的时刻。这时候实习医生就变身成为孩子最害怕的人。而门外,奶奶和妈妈蹲在角落抹眼泪的场景也是屡见不鲜。
稍微大一点的孩子,稍可交流,倘若以棒棒糖巧克力利诱,尚能控制的住。但在我们儿时的记忆力,最害怕的就是打针,最害怕的就是那尖尖的针头。甚至长大之后,许多人也闻针色变,甚至落下了晕针的毛病。
从小到大,不管吃抽血体检、打疫苗还是真正的生病住院,你一定的被扎了不少次。今天就来说打针的那些事。
一.注射的发展:
以现代的眼光看注射器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所有的发明必须与它的时代结合,它的伟大才能看的出来。美国的金门大桥现在看来平淡无奇,但是与1937年的工业水平比起来就是宏伟壮阔;中国的都江堰现在看起来也很普通,但是如果告诉你它是公元前建造的呢?
注射器的原理只是细头插入,通过手的推动力把液体注入。注射器由前端带有小孔的针筒以及与之匹配的活塞芯杆组成。有些地方其他工具无法直接接触,注射器的针头就是用最微创的方式把液体注入或者抽出。抽吸就是拔出芯杆把液体或者气体从针筒前端小孔吸入,注射就是芯杆推入时将液体或者气体排出。
1.注射器的雏形
但就是这个小小的器物,它的发明却改变了医学界。注射器的雏形可以追溯到中国的灌肠器。我国汉代医学家张仲景在他的《伤寒论》中指出:“大猪胆一枚,泻汁和陈醋少许,以灌谷道(肛门)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灌谷道”也就是灌肠。 “以小竹管……内入谷道中。”这种小竹管就是灌肠器。《伤寒论》大约在公元200年,此后的改进却不得而知。
2.注射器的实现
现代的注射器原理提出却在接近700年后,意大利人卡内蒂尔提出注射器的原理。又过了200年,美国才将其付诸实践。他用羽毛管做穿刺针,用狗膀胱做容器,装进药液后,压挤狗膀胱将药液注入人体。如此简单的注射器,因为那时候没有有机塑料针管,连塑料袋都没有,动物膀胱成为了难得的可塑性容器;想加工针管更是难上加难,想象一下当时都是用彪形大汉汗流浃背的用铁锤敲打发红的铁器,制作一根穿刺针仿佛天方夜谭。
1853年,法国人普拉瓦兹做成了活塞注射器,材料是金属中较软的白银。苏格兰医生亚历山大使用这一新工具向病人皮下注射吗啡,为注射器的应用开了先河。同时,他还在针管上增加了刻度,可以控制注射的剂量。需要注意的是白银注射器的刻度是在注射器注芯上,而并非针管上,因为白银不透明。但是注射器里是否进了空气?药物的性状如何,却无从得知。
3.注射器的材料
注射器的材料继续改进,英国人弗格森使用玻璃注射器。玻璃透明度好,可以看到注射药物的情况。此后有玻璃管加金属芯制成的注射器。玻璃的好处是可以高温消毒,避免感染。1867年,无菌术已经提出,可以消毒的注射器一下成为了医生手中最重要的“武器”之一。
到了1956年,新西兰医生科林·默多克发明了一次性塑料注射器, 随着塑料制品成本的不断下降,注射成为了最安全最廉价而又最不可或缺的治疗方法。
二. 哪种注射方法最疼?
年龄性别等很多因素都会有影响,比如老年人神经的敏感度下降,痛觉不敏感,常常会有更高的疼痛阈;穷苦的劳动人民对疼痛的忍耐力要好于养尊处优的富家公子和小姐;第一次打针的时候非常痛,但是打多了痛觉也会适应。由于疼痛本身就是主观感受,由于以上因素的影响更无法做出对照研究和定量分析,仅能就现有的资料进行定性分析。
以下四点可以说是影响疼痛的主要因素:
1.注射方法
常见的注射方法有四种,皮内、皮下、肌肉和静脉。
带过小孩打疫苗的都知道,大部分的时候注射针头打在肉里,也就是肌肉注射;有时候却是把皮肤挑起来注射,其实是打在真皮和表皮之间(这是皮内注射,比如卡介苗);还有一种是斜着进针,药物在皮下鼓起一个小包,(这种叫皮下注射,比如麻疹和流脑疫苗)。然而医院吊水的时候,是用一个带管子的针头扎入手背的血管,接上大号注射器或者输液器。
单看注射方法,皮内注射可能会更加疼痛,因为刺激了皮肤分布了更加敏感的神经。其次是皮下,也会比较疼痛,肌肉里的痛觉感受器分布相对较少,相对迟钝,最后血管本身没有痛觉,静脉注射可能是疼痛最小的。想想如果吊水的时候一直很痛,那谁能受得了。
2.注射的部位
常用的注射部位大家可能都有所了解,哦,不仅仅是了解,可能是深切的体会过。肌肉注射主要是:胳膊,也就是三角肌;屁股,臀大肌;皮内和皮下注射用于皮试,常打在前臂内侧,打预防针常常也打在三角肌,静脉注射一般选择手背,住院患者的静脉针常常打在脚上,小孩子则会打在头上。
我们都知道手的敏感程度最高,神经末梢分布丰富,因此指尖的采血是非常疼痛的;其次可能是手背,脚上,再后面应该是三角、股外侧肌、臀大肌。
3.针头的粗细
针头的粗细毫无疑问是最直观决定疼痛程度的重要因素。针头的规格有两种,一种是国际标准,数字越大针头越细。一种是中国标准,用某号来表示,号越大针头越粗。
注射针头的规格及其对应的内径尺寸。以下这张图可以让人一目了然。当然,如果不专门去查,可能连最有经验的的临床医生和护士都没见过,也不了解如此种类繁多的注射器标准。国内在临床常用的可能是4号到7号针头。
临床上不同规格的针头一般都搭配不同规格的注射器,1ml,2ml,5ml,10ml,20ml,50ml是临床上常用的规格。针头的号码很难记,临床中更常用的方式是用注射器的大小来指代针头的粗细。比如说“拿一个2ml注射器”,就是用那个小号的针头。
临床常用的针头一般最粗的就是7号,也就是0.5mm内径,听起来不粗,但是真拿到面前还是挺吓唬人的,一般搭配超过20ml 的注射器。而最小的可能除了小儿专用的针头之外,可能就是胰岛素和某些抗凝药物的针头了。这种注射的针头可能就是常见的最小号针头了,按照国际单位一般在29-31G。
当然,不同的注射方法、注射部位和针头粗细一般都相互对应。太细的针打到肌肉里可能会被强烈的肌肉收缩给掰断,而太粗的针头比皮肤都厚,根本无法找到皮肤的间隙。当然还有腰穿、骨穿、胸穿等等,都有相应的专门工具。
4.药物
因为不管针有多粗、打在什么位置,疼的时候也只有进针的那一刹那 (如果找不到血管,反复戳来戳去就另当别论了) 。一旦针打了进去,影响疼痛的关键因素就变成了你到底打的是什么药,打了多少量。
比如皮内注射,两层皮肤之间只有那么点空间,如果要大量的注射,只能承受皮肤被撑开的痛苦了。肌肉的间隙比皮内要大,但是如果大量注射药物,自然也会造成疼痛。还有许多药物不适应肌肉注射,比如去甲肾上腺素、各种钙盐、各种钾盐、维生素C、各种酸制剂、各种碱制剂。这些药物肌注可引起局部强烈刺激性疼痛,甚至局部组织坏死。
血管内注射药物的疼痛就不太考虑药量了,大不了就挂在盐水瓶里面慢慢吊。这时候最重要因素就是药物刺激性了。临床上最常见的输液疼痛就是补钾,氯化钾静脉输入可以造成血管的刺痛,因此输液补钾常常成为住院患者的噩梦。很多肿瘤化疗药物也会引起血管的刺激,血管被刺激不仅疼痛,常常会收缩,然后导致输液通道的阻塞。患者不得不一次次承受打针之痛。于是长期需要吊水的患者常常进行PICC置管和深静脉置管。把液体输入到更粗的大静脉里,可以耐受更大量和更刺激性药物的输入。
3.打什么针最疼,打什么针不疼?
说了关于注射方法、部位、针头粗细和药物的内容。什么针最疼,当然是最粗的针,打最敏感的部位,用最大的量,打最刺激的药物,这可能已经不是医疗了,而是变成了酷刑。当然在许多人记忆里,最疼的不是常规的注射治疗,而是一些特殊部位的穿刺经历,比如耳膜穿刺、鼻腔穿刺、牙龈穿刺等等,真是令人痛不欲生的经历。打在哪里最疼,这个问题见仁见智,然而打在哪里不疼,似乎只有打在别人的身上不疼。如果还有一种别的可能,那就是传说中的“无针注射器”。
因为怕疼,早在上世纪70年代,人们就开始研制不疼的注射器。最早的无针注射器于1992年在美国上市,这是一种胰岛素注射器。家里有糖尿病患者需要注射胰岛素一定有所了解,每天3次雷打不动的注射,每天都要疼3次,长年累月,身上很多部位可能都因为长期的注射变得发硬。糖尿病人的需求需要最先解决。什么是无针注射器,就是在进行药物注射时不借助针头,使用高压射流原理,使药液形成较细的液体流,瞬间穿透皮肤到达皮下。很可惜,无针注射器只适合皮下注射,对于其他疼痛更加强烈的注射方式无法起到替代作用。而且无针注射器价格昂贵,注射的效果也没有眼睁睁看到针头插入皮肤那么确切。虽然上市了20多年,依然没有得到普及。
我们发明了注射这种治疗方式,当针头刺入的那一刻,就算老司机也得紧张一下,医生护士也因此成为了孩子最害怕的人。白衣天使们,最善意的目标、真诚的态度和温暖的胸怀隐藏在看似残忍的外表之后。糖衣里面往往藏着炮弹,然而尖尖的针头刺入肌肤,却包裹着爱和健康的期许。我最喜欢这句话“Make a child cry. Save his life!”
更多持续更新的医学文章,关注微信公众号【医学江湖】,并且回复【内科】,【外科】,【医学生】,【麻醉】,【影像】,【神经】,【护士】,【儿科】,【产科】,【科研】等,可以获得超酷的医学专属产品信息,限量首发,逐步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