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去六堡前,就被告诫只有四驱车才进得了山,特别是到黑石村,天气稍差一些,四驱车也上不去。当日天晴,暗自庆幸,从梧州北行至梨埠,然后西行进山,即刻烟雨蒙蒙。

走了无数弯道才抵六堡镇,路上,漫山的石楠树开着白花,裹着湿热,散发着难闻的味道,只有经过八角树林,才闻到沁人心扉的香气。这一路竟连一片像样的茶园都未见到,实在不像一个有名的茶叶产区。以往所走的茶区,无论浙皖还是闽地,核心区的外围,成片的茶园呈现,车行山路上,有渐入佳境之感。六堡却不是如此,直到镇口,才出现一家当年的乡办茶厂,看到零星茶园。

黑石是一个自然村,没几户人家,村口有一高耸的巨石坡,岩石裸露,为黑石顶,在烟雨中朦朦胧胧,看不太清。石顶周围有一些茶园,便是外传六堡最好的茶产地。

槟榔为什么有奶香味(这种茶里有槟榔的味道)(1)

茶叶从六堡水运出山并不轻松,但以百年之前的条件,只要通水路,便算是交通发达地区。黑石、恭州等地的村民做好茶叶,翻山挑到六堡镇,或赶马驮运出山,这是一段最为艰苦的行程。在镇上的合口街码头,有一棵大樟树,当地人称这里为樟木根,是茶农茶商交易的地方。在晚清,六堡茶最鼎盛时期,除了樟木根,合口街上还有固定的茶庄,最多时有二三十家有名号的茶庄,多是广东、香港的商人开设,如文记、万生、同盛、悦盛、兴盛等。他们雇用二老板作为茶农和茶庄的联系纽带,稳定控制一部分优质毛茶的货源,与樟木根的自由交易完全不同。发展到后来,这些茶庄直接收茶青,雇人做茶。

茶农在码头卖掉茶叶,再换些日用品回家,这一趟辛苦的茶事算是了了。因为茶货交易,合口街码头商业非常发达,清末民初出现了酒楼、妓寨,甚至赌场,在合口街两头,东进利、西进利两家赌场,生意火爆,手头上有点钱的人在此赌博、抽鸦片、喝花酒。现在的六堡镇,没有一丝当时的繁华迹象,我们只能判断出码头的大概位置。

茶叶在合口码头装上尖头船,这种船不大,却恰好可以在六堡河这样的小河行走。到了梨埠,河流渐宽,几艘尖头船上的货物便在此被并入一艘大木船,进入贺江,经封川江口入西江,再经都城转到大船中,运送到广州。这条水路现在被叫作“茶船古道”,以区别湖南安化黑茶和云南普洱茶运往蒙藏的“茶马古道”。

南洋的华人认为六堡茶有独特的槟榔香味,这种香味却是原产地的人们无法体会的。因为梧州六堡一带并不产槟榔,即使邻近的湖南人爱吃槟榔,也非南洋人的吃法。茶农只知道自己照着传统工艺做茶,南洋人一定能尝到其中隐藏的那一层槟榔香。

槟榔为什么有奶香味(这种茶里有槟榔的味道)(2)

传统六堡茶的做法,在1937年的《广西特产志略》有载:“日间将茶摘取,放之于篮,入夜置釜中炒至极软,视茶内含黏液,略起胶时,即提取,乘其未冻,用器搓揉,搓之愈熟,则叶愈收缩而细小,再用微火焙干。转为黑色,成为茶叶。”这一做法至今如是,黑石的农家白天采茶,晚上做茶,就是杀青、揉捻、沤堆、复揉、干燥。茶叶做好后,放进竹筐,稍压紧存放,等有了一定量后再出售。在六堡,这种做法的茶被称为农家茶,或者说传统工艺茶。

不过,另有做法是:“将叶采下后,放于沸腾的水中,使其叶软而柔即得,约五分钟置于箩中,用木头压,至茶叶卷缩为度,然后以火焙干,干燥后以蒸气蒸至柔后,乃置于箩内存放待售。”这一做法有鲜茶叶过沸水这一道工序,而缺揉捻,其实就是蒸青绿茶。

在六堡镇询问此种做茶法,茶农会告诉你,这是“老茶婆”的做法。“老茶婆”是一种大叶子茶,一般在霜降前后几日,采当年生的完整茶叶,过沸水煮一下即捞起晾干,也有用蒸气蒸一下,放进竹筐,丢在屋子一旁,或穿起来挂在墙头或是灶台上。多年后拿来喝,味虽不浓,但甘甜。常年放置的地方不同,风味也有差异,比如放置在灶台附近的茶,有烟熏味,宛如武夷山的正山小种。“老茶婆”一般不外卖,是茶农自己喝的粗茶。

槟榔为什么有奶香味(这种茶里有槟榔的味道)(3)

农家茶被称为传统工艺茶,而厂家茶则被称为现代工艺茶。这种分界不像云南生普与熟普那样界限分明,因为有些农家在做茶的过程中,会对毛茶做一道复制过程,堆沤十五个小时以上,冷发酵,最后烘干装篓,凉置陈化。虽然现在很少有农家这么做茶,但这种工艺也是传统的六堡茶做法,接近现代工艺茶。

其实现代工艺的精制程序还是进行了改良。传统六堡茶为了方便运输,将制作完的茶进行炊蒸使之变软,然后压实在箩筐内。很快茶商们发现,经过如此炊蒸压装晾置的六堡茶,更利于新茶陈化,使茶变得醇厚。于是,这种蒸茶压箩的工艺作为六堡茶的特有工艺保留了下来,后来出现了两蒸两晾,甚至多蒸多晾。

在六堡的香港庄和广东庄的茶商为牟取更多利润,常通过挑去黄片和过筛去茶碎来压低收购价,茶农就采取了“打地气”的方法来增重,也就是将室内的地面打扫干净,洒水,然后把已经烘干了的茶叶倒地上摊开吸水分,装篓后在表面铺一层干燥茶,以此增加茶的分量。这些茶运到广州和香港交易的时候,往往会减秤,于是这些茶商也“打地气”。如此反复,最后竟然发现,这类茶苦涩味少,汤色发红。这种做法最后被茶商主动接受,香港茶商开始将茶叶存储在湿润环境中,这就是早期的“香港仓”,是后来人工陈化工艺的源头之一。

现在六堡茶,的确每家有每家的做法,这一传统工艺并没有标准,很多农家茶做的就是炒青绿茶,很难后续存放发酵。更让人担忧的是茶种的变化,原来制作六堡茶的茶树是六堡原生茶,现在很多茶山种了“桂青”等制作广西绿茶的茶树种,这一变化使得六堡茶很难回到传统六堡茶的独特口感上去。

在六堡茶市上,也出现了古树茶,特别是“老茶婆”,但并没有量。六堡茶衰落了几十年,很多古茶园改种八角、松树,那些老茶园早已被替换、砍伐,如黑石顶上的那株茶树王。现在黑石、恭州一带,看到的大量的茶苗茶园,都是这一两年新开辟的茶园。这是六堡茶回暖的迹象,但很难说是否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文字根据线上传播方式对原作有部分删改。

撰文/摄影:李叶飞。内容来自:《地道风物.广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