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源县位于广东省北部(粤北),韶关市东南部,北江支流滃江上游。东靠连平县,南邻新丰县,西挨英德市、曲江区,北依始兴县、江西省。

公元554年梁朝分浈阳县地置翁源县,元初并入曲江县,公元1303年复置,是广东历史上最早建制的16个县之一。

翁源县地形以山地和盆地为主。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平均气温20.4℃,年降雨量1778毫米,无霜期312天。耕地面积1.9万公顷,有林地面积16.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3.1%。河流以北江支流翁江及其支流为主。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3.8万千瓦。煤、铁、铅、锌、钨、稀土等矿产资源丰富。风景名胜有东华山、水龙宫、仙狮洞、书堂石、湖心坝客家群楼和葸茅岭八卦围等。农作物以水稻、蔬菜、甘蔗、花生、大豆为主。三华李、六里柑、九仙桃等水果久负盛名,是“中国三华李之乡”、“中国九仙桃之乡”、“中国兰花之乡”。

风景旅游

青云山

青云山距县城约7公里,海拔1246米,总面积7359公顷,涵盖老隆山林场、跃进水库、龙仙镇青山村和青云村等地。保护区内绿树环绕,鸟鸣啾啾,古树、溪流、奇石、飞瀑天然一体,如诗如画。这里泉水甘冽,清风送爽,空气自然清新,置身其中仿如进入了一座天然的大氧吧。青云山谷深林茂,森林覆盖率96.4%,地表水水质良好。大部分地段森林植被保存完好,有较典型、完整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区域地带性森林植被保存较好,植被垂直带谱保存较完整,是全县连片天然常绿阔叶林面积最大的地方。

江尾九仙泉

翁源翁城老团部规划(广东省韶关市翁源县)(1)

江尾九仙泉位于江尾镇九仙村汤屋村小组清溪旁,泉眼有近十处,其中最大的有3处。最大2口泉水凶涌,清澈见底,交汇成河,长流不息,可灌溉近200亩产耕地,另一口在汤屋与墩里交界处,也是泉涌不断,顿积成塘库,且所有泉水冬暖夏凉,温度保持在22度左右。

相传,有个仙人下凡路过九仙汤屋化成一个老人,扶着拐杖,走到一户农户家想讨口水喝。此农户家中无水却给了老人一碗黄酒解渴,并说这里长年干旱没水只能以黄酒代水。这位老人喝完谢过农户后,说既然没水就给你们几口泉水吧,于是便在农户住屋附近用拐杖点了几下,很快就来了泉水,并且汹涌成流,从此这里不再没有水喝也不用担心没水灌溉了,并引来众多旅游者观看,九仙泉便由此得名。

宝庆寺遗址

翁源翁城老团部规划(广东省韶关市翁源县)(2)

宝庆寺遗址

据明嘉靖三十六年《翁源县志》载:“宝庆寺在县西南十里”;另据清朝同治六年编《韶州府志》载:“宝庆寺在翁源县八里长安乡宋(应为唐,此乃《韶州府志》误记——引者注)宝历间永禅师创,宝庆间修,因名焉,明洪武间复修”。据《南华史略》第125页记述,六祖惠能晚年曾收弟子定慧,当惠能圆寂(713)后,定慧便回到了家乡翁源。定慧回翁后继续传承佛教文化,先在净源山(今翁源新江双石村)筹建定慧禅院(据《韶州府志》),又在翁山(今龙仙镇桂竹村石牙子)建翁山寺,后又在长安乡岩前铺(即今翁城胜利村杨桃曾灌塘处)选定寺址欲建寺,终因病重圆寂(760),未能如愿。其弟子永禅遵从师嘱,于唐宝历初年(825)建起宝历寺。该寺历经四百年后,寺场残破不堪。及至宋宝庆初(1225)大修,因朝代更迭,遂改名宝庆寺,寺名沿用至今。2004年,作者到翁城胜利下曾采访“宗圣渊传”清代古楼,偶见野草丛中有一青花岗石便桥,细辨,乃明嘉靖三十年(1551)辛亥岁十二月初三,翁源、英德两县各乡信众舍财重修碑记,距今已有四百余年。民国末年,仍有和尚拜佛念经。建国后的“公社化”运动,寺场砖墙被拆。“文革”岁月,明代碑记移作便桥,承梁石墩搬至大队部,宝庆寺顿成废墟。又发现宋朝宝庆初年由信士林世福同妻黄一娘、信士丘胜施同妻林一娘捐赠的精美青花岗刻字承梁石墩两具。

宝庆寺环境幽静,远离喧嚣。寺场以翁城西山、高寨子为背景,以马东、桂湖列山、大腊岭为屏障,寺前左有木鱼岭,右有棒槌亘,门口莲池横列,池中淤泥厚积,此地出产的莲藕色白、细长、幽韧、味香,为少有的地方特产。寺场左右,两水归池,源泉清冽。虽涓涓细流,亦四季不断,直引大殿中央,极具佛门地理要素。

东华禅寺

翁源翁城老团部规划(广东省韶关市翁源县)(3)

东华禅寺

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印度智药三藏禅师航海抵粤至翁邑(今翁源),创灵鹫寺。唐龙朔元年,六祖惠能于黄梅受衣钵,南归经此寺而隐修,改灵鹫寺为东华禅寺,后去宝林。翁邑自此有传:先有东华后有南华,东华证道南华弘法。唐宋鼎盛,毁于明清。公元一九九七年沙门万行乘愿再来,入此山掩关潜修三年,感天地之恩泽,会阴阳之和谐,证佛性之本源,如是出关,复建东华。师手执刀斧,开山辟石,斩荆修路,昔杳无人迹处,丁亥仲秋,宝刹重现,菩提苍翠,绿树掩映,僧信云集。师继祖师之禅:农禅并重,堂上坐禅,堂下禅做,不做不食;立东华之风:信教先爱国,学佛先做人,修道先发心。

岩庄八角庙

翁源翁城老团部规划(广东省韶关市翁源县)(4)

岩庄八角庙

八角庙始建于清康熙40年(1701),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共五层八角,高26.7米,除首层用沙质石砌结外,其余各层均用青砖砌结。传说外墙曾人工打磨过,外形美观完整,不斜不裂,历经漫长岁月,仍巍然矗立,是该县现存最高层的一座古塔,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据当地人传颂:此塔设计者曾绞尽脑汁花心血定点于塔前60米的一口方形水井中,遇太阳高照,塔身即倒影于水井中,形似笔躺墨砚,寓意文人辈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