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在世的时候,并没有佛经。佛经的出现,是在释迦牟尼离世之后,他的弟子根据记忆,记录下释迦牟尼的言论,慢慢形成一卷一卷的佛经。

释迦牟尼言论的第一次结集是在释迦牟尼去世后的第一年的雨季,释迦牟尼的大弟子大迦叶召集了五百比丘参加。

所谓比丘,最初的意思是靠一边乞食一边修行的男性出家人,后来标准的定义是接受佛教戒律的约束年满20岁的男性出家人,俗称“和尚”。比丘尼就是女性出家人,俗称“尼姑”。当时,五百比丘聚集在王舍城的七叶窟,由记忆力最好的阿难根据回忆把释迦牟尼的言论记录成册,成为佛经。第二次结集是在释迦牟尼去世后一百多年,由七百比丘参加。阿育王时代又在华氏城第三次结集,有一千比丘参加。早期的佛经,基本上来自这三次结集。

为什么把释迦牟尼的学说称作“经”?“经”在梵文里是“sutra”,意思是用绳贯穿起来,所谓佛经,就是把释迦牟尼的言论集中起来,用一条脉络贯穿,可以永远流传下去。

中文的“经”,指的是织物的纵线,有绵延的意思,引申为“常道”,就是一般的规律性的不变的道理。所以,佛经所讲,或者说,释迦牟尼所讲,都是一些“常道”,不会变化也不会被破坏的真理。

早期佛经,大抵使用巴利文(佛陀时代摩揭陀国一带的大众语)。佛经翻译成汉语,最早大概是汉朝翻译的《四十二章经》。

魏晋南北朝到唐朝,佛经的汉语翻译达到巅峰,目前我们所读到的大多数汉语佛经,都是那个时期翻译的。

那时候,一方面,是中国的僧人往印度寻求佛法,每次西行回来总是带回很多佛经,然后翻译成汉语,比如唐朝的玄奘和尚;另一方面是印度或西域的僧人来到中国传播佛法,带来不少佛经并译成汉语,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和玄奘在中国佛经的翻译上有重大贡献。鸠摩罗什出生于龟兹国,其母是龟兹国王的妹妹。七岁那年和母亲一起出家。后来迫于压力,娶了龟兹国的公主。战乱中来到中原,翻译了大量的佛经,他的门徒中有很多位在中国佛教史上有重要影响。

《金刚经》最早的汉语译本就是鸠摩罗什的翻译,后来有菩提流支、真谛、达摩笈多、玄奘、义净的译本,但无疑,鸠摩罗什的译本最为流行,本书解读《金刚经》,也是以鸠摩罗什的译本作为范本。

鸠摩罗什译经全文(金刚经翻译鸠摩罗什vs玄奘)(1)

鸠摩罗什雕像

鸠摩罗什译经全文(金刚经翻译鸠摩罗什vs玄奘)(2)

玄奘画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