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孙子兵法三个谋略制胜思想(国学经典导读之孙子兵法第三讲谋攻篇)(1)

【导读】

本篇通篇讲的都是谋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是攻敌策略。孙子认为“上兵伐谋”,克敌制胜最好的方法是伐谋,就是以武力为后盾,靠智谋取胜。是阐述了谋攻的最高追求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不费一兵一卒就迫使敌人屈服投降是最理想的作战方案,就算取不到最理想的结果,也应该力求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胜利。是谋攻的方法和利弊,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科学真理。

孙子兵法三个谋略制胜思想(国学经典导读之孙子兵法第三讲谋攻篇)(2)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注】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完整地使敌国降服是上策,经过交战击破敌国就次一等。全国,指使敌国完整地降服;破国,这里指攻破敌国。曹操注:“兴师深入长驱,距其城郭,绝其内外,敌举国来服为上;以兵击破,败而得之,其次也。”军、旅、卒、伍: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旧说二千五百人为军;五百人为旅,一百人为卒,五人为伍。春秋以后,各诸侯国发展情况不同,军队编制不完全一样。

【译】孙子说:大凡用兵的原则,使敌举国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国使之降服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敌全军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而取胜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敌全旅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旅而取胜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敌全卒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卒使之降服是次一等策略;使敌全伍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伍而取胜是次一等策略。因此,百战百胜,并非好的用兵策略中最好的,不交战而使敌屈服,才是用兵策略中最好的。

孙子兵法三个谋略制胜思想(国学经典导读之孙子兵法第三讲谋攻篇)(3)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fén wēn),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yīn),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注】上兵伐谋:最好的用兵方法是以谋伐敌,即以计谋使敌屈服。伐,讨伐、攻打。伐谋,用谋略战胜敌人。伐交:交,这里指外交。伐交,指通过外交途径,分化瓦解敌人的盟国,扩大、巩固自己的盟国,迫使敌人陷于孤立,最后不得不降服。:古代攻城用的四轮车,用排木制作,外蒙牛皮,可容纳十人,用以运土填塞城壕。具器械:准备攻城用的器械。距堙:用以攻城而堆积的土山,以便登城或观察情况。蚁附之:指士兵像蚂蚁一般爬梯攻城。

【译】因而,最好的用兵策略是以谋略胜敌,其次是以外交手段胜敌,再其次是通过野战交兵胜敌,最下等的是攻城。攻城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采取的(办法)。为了攻城,修造望楼车、车,准备各种攻城器械,三个月才能完成;堆积攻城的土丘,又需三个月才能完成。这时,将帅们已焦躁忿怒异常了,驱赶着士兵像蚂蚁一样去爬城,士卒伤亡三分之一而城还不能攻下,这便是攻城的灾害啊!

孙子兵法三个谋略制胜思想(国学经典导读之孙子兵法第三讲谋攻篇)(4)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注】屈人之兵:降服敌人的军队。非战:指运用“伐谋”“伐交”等办法迫使敌人降服,而不用交战的办法。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指夺取敌人的城堡不靠硬攻的办法。:通“钝”,这里指疲惫、受挫的意思。

【译】因此,善于用兵的人,使敌军屈服而不用野战交兵的办法,夺取敌城不用蚁附攻城的办法,消灭敌国而不采用长久用兵的办法。一定本着不诉诸兵刃就使敌完整地屈服的原则争横天下,做到军队不受挫而胜利可全得,这便是谋攻的原则。

孙子兵法三个谋略制胜思想(国学经典导读之孙子兵法第三讲谋攻篇)(5)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注】十则围之:有十倍于敌人的绝对优势的兵力,就要四面包围,迫敌降服。五则攻之:有五倍于敌的优势兵力,就要进攻它。倍则分之:有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设法分散敌人,以便在局部上造成更大的兵力优势。敌则能战之:同敌人兵力相等,就要善于设法战胜敌人,如设伏诱敌等。敌,这里指势均力敌。少则能逃之:兵力比敌人少,就要能摆脱敌人。逃,脱离、摆脱。不若则能避之:各种条件均不如敌人时,就要设法避免与敌交战。小敌之坚,大敌之擒:力量弱小的军队,如只知坚守硬拼,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译】根据用兵规律,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歼灭敌人,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猛烈进攻敌人,有多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分割消灭敌人,有与敌相当的兵力则可以抗击,比敌人兵力少时就摆脱敌人,不如敌人兵力强大就避免与敌争锋。小股兵力如果顽固硬拼,就会被强大的对方俘获。

孙子兵法三个谋略制胜思想(国学经典导读之孙子兵法第三讲谋攻篇)(6)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mí)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注】国:指国君。:辅佐、辅助。这里引申为助手。:周到、周全。:漏洞、缺陷。:危害、贻害。縻军:束缚军队,使军队不能根据情况相机而动。縻,羁縻、束缚。三军:军队的通称。周代,大的诸侯国设三军,有的为左、中、右三军,有的为上、中、下三军。:共同,这里是参与、干涉的意思。乱军引胜:扰乱自己的军队,而导致敌人的胜利。引,引导、导致。

【译】将帅,是国君的辅佐。辅佐得周密,国家就强盛;辅佐有疏漏,国家必然衰弱。君主对军队造成危害的情况有三个方面:不懂得军队不可以前进而命令他们前进,不懂得军队不可以后退而命令他们后退,这叫束缚、羁縻军队;不懂军中事务却干涉军中行政管理,那么,军士就会迷惑;不知军中权谋之变而参与军队指挥,那么将士就会疑虑。如果三军将士既迷惑又疑虑,诸侯乘机起而攻之的灾难就到来了。这就叫自乱其军而丧失了胜利。

孙子兵法三个谋略制胜思想(国学经典导读之孙子兵法第三讲谋攻篇)(7)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注】识众寡之用:识,了解。众多。寡,寡少。识众寡之用,了解用众多的兵力或者用人数少的兵力的各种战法。上下同欲:君主或统帅和下级军官有相同的欲望。:牵制,掣肘。知胜之道:能预测胜利的方法。:危险。

【译】预测胜负有五条:懂得什么条件下可以战,什么条件下不可以战的,胜;懂得众与寡的灵活运用的,胜;上下一心,同仇敌忾的,胜 以有准备之师击无准备之敌的,胜 将领富于才能而君主又不从中干预牵制的,胜。这五条就是预知胜负的途径。因此,可以说:了解敌方也了解自己,每一次战斗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对方但了解自己,胜负的机率各半;既不了解对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战必败。

谋攻篇完!

孙子兵法三个谋略制胜思想(国学经典导读之孙子兵法第三讲谋攻篇)(8)

合纵连横:

在混乱的战国时期,原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并立于世,后来随着大国对小国的兼并战争的不断进行,战国中期成了齐国和秦国两国最为强大,形成了东西对峙的局面。不过“七雄”中的其他五国也是不甘示弱的,一方面发展的本国的实力,另一方面同强大的齐国和秦国一时联合,一时相争,在这其中就是著名的纵横家起着重要的作用。

孙子兵法三个谋略制胜思想(国学经典导读之孙子兵法第三讲谋攻篇)(9)

齐国和楚国这样的强强联手,对于采取各个击破的秦国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威胁,所以秦国必须破坏齐国和楚国的合纵。于是秦国派张仪游说楚怀王,离间楚国和齐国的关系。因为张仪收买了贵族靳尚等人,所以在做楚怀王的工作时就轻松多了。张仪用六百里地,令楚怀王心动,成功让楚怀王做出了同齐国绝交的愚蠢决定。虽然期间有屈原等明理之人劝谏,但是楚怀王还是一意孤行。然而当楚怀王同齐国断绝关系后,就向秦国讨要土地,但是不见动静。楚怀王一位秦王认为他同齐国断绝的信念不强,又派人跑到齐国那里辱骂别人以示自己的决心,这些到是得罪了齐国人。然而当楚怀王看到秦国还是不肯交出土地后,才醒悟上当了,气愤之余发兵讨伐秦国。不过彼时的秦国已经经过长期的发展,国力极为强盛,单单是楚国的军队秦国还是可以应付的。公元前312年,秦军在丹阳消灭了楚国八万人,并俘获将帅七十余人。同时占领了汉中广大地区,这使得秦国消除了楚国之前对秦国腹地的威胁。死心不改的楚怀王再次发兵攻打秦国,这下他得罪过的齐国也联合了秦国一起攻打楚国,不难想象,楚国又一次大败,就连首都也被联军攻占了。楚国自此被大挫,楚怀王还被秦国关押到死。

合纵连横就是战国时期纵横家四处宣扬的一种外交和军事策略。苏秦曾经联合了齐、韩、赵、魏、楚等国相聚于赵国,发兵共同进攻西面的秦国。而公孙衍也于公元前318年促使魏国、赵国、韩国、楚国、燕国等五国攻秦国。当时的人都传,张仪、公孙衍才是大丈夫啊,一怒之下,各路诸侯都是感到一阵畏惧,只要他们安居下来,天下才会平息下来。这里自然是很多夸张的成分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纵横家的实力之高,对当时战国时期各国的影响之大。

孙子兵法三个谋略制胜思想(国学经典导读之孙子兵法第三讲谋攻篇)(10)

苏秦

东周到了战国中期时,各国都陆续称了王,这些称王的国家除了宋国和中山国外,都是万乘的大国,实力是其他的小国无法比拟的。因为这些大国在实力上,相对于那些小国呈现了压倒性的优势。所以早期都是大国吞并小国,但是当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就剩下了为数不多的到大国了。这些国家之间的战争就不像和小国那样的小打小闹,动辄就会亡国的结果。所以合纵连横的策略由此应运而生。合纵连横分为两层意思,一是合纵,二是连横。合纵就是联合众多弱国,来抵御一个强大的能够吞并其他弱国的强国。而连横就是用来破解合纵的一个策略,依附一个强大的国家,来兼并其他的那些小国。在战国中期,都基本上遵循着这么一个规律。有时会出现早上还是同这个国家结盟,可到了晚上因为时局的变化,有立马同另一个国家结盟以对抗先前强大的国家。“朝秦暮楚”这个成语,就是从这个时期演化而来的。

孙子兵法三个谋略制胜思想(国学经典导读之孙子兵法第三讲谋攻篇)(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