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故事名言(孔子箴言故事教学育人)(1)

《论语·阳货》中记孔子论到人们生活与后天习惯的关系时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兴起于岐山的周族,到了周文王(姬昌)的时候,力量强大,被纣王封为西伯。据记载姬昌娶有莘氏之女太姒为妻,生了十个儿子:伯邑考、武王发、周公旦、管叔鲜、蔡叔度、曹叔振铎、霍叔武、成叔处、康叔封、聃季载。太姒仁而明道,对十个儿子加强教诲,未见邪辟之事。文王对他们也不断教育,严格要求。不幸大儿子伯邑考被殷纣王杀死,二儿子姬发继承他的遗志,在姜尚、周公等人的帮助下,战胜纣王灭商。但周朝建国后,他们却走上不同的路。

孔子教育故事名言(孔子箴言故事教学育人)(2)

三子儿周公旦谨遵父母教诲,兢兢业业努力工作。武王死后,他忠心耿耿地辅佐侄儿姬诵(成王)。先是“摄政”,侄儿长大后归政。他四弟管叔自小好吃懒做,热衷于争权夺利。周朝建国之初,为了控制殷民,把纣王的儿子武庚封到东方。为防止他们谋反,又把管叔、蔡叔、霍叔三人封到他们附近,称作“三监”。实际上让他三人控制住武庚,稳定东方。周朝初建,周公摄政时,武庚等人挑拨离间,造谣说周公要夺取王位,希望管叔等人一起造反。还说事成后,拥立他当周王。这样一来,激发了管叔的野心,他便和蔡叔、霍叔一起支持武庚,在东方谋了反。周王派周公两次东征,才把他们彻底战败。野心勃勃,不走正道的管叔,依法被处死。

周公旦与管叔鲜兄弟俩,生下来性情一样,早年受教育的条件一样。但自己的努力不同。有的学好,有的学坏。尤其有的受坏人挑唆,变得更坏,他们兄弟俩所走不同的路,多么典型,正是“性相近,习相远”啊!

孔子教育故事名言(孔子箴言故事教学育人)(3)

孟子主张人性善,是为了发挥人的善性。荀子主张人性恶,是为了克服人的恶性。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说的更对。人生下来性相近,无所谓善恶,只是后天影响,才出现善、恶的现象。后天的影响就是“习”。这包括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各种有意培养和无意熏陶。更包括自己的努力,即学善还是学恶。各种条件构成了一个“习”,由于“习”不同,便“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完全相近的两个孩子,日后走向两个极端。因此儒家强调人的修养、学习。

孔子教育故事名言(孔子箴言故事教学育人)(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