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娱小仙女

一个有态度的吃瓜群众

电影中的美学效应(从电影美学人性主题)(1)

引言:

《情圣》是一部于2016年底上映,新丽传媒出品的喜剧片,由宋晓飞、董旭执导,贱萌老男孩肖央、瘦身30斤后风情万种的闫妮领衔,还有自带喜感的重磅绿叶团:赵本山徒弟小沈阳、大宝剑乔杉、憨帅呆萌的艾伦、干练白领范儿的代乐乐、“梦特娇”常远、“亚洲第一美女”李成敏Clara共同主演 。

作为当年的“票房黑马”,一部成功的国内翻拍电影,它的豆瓣评分却只有6.0,估计是被所谓的“三观”拖累,但是不影响它喜剧方面的出色,笑点密集,又不尬,美籍韩裔女星Clara饰演的红衣女郎活色生香,还要什么自行车。

电影中的美学效应(从电影美学人性主题)(2)

停车场致敬梦露惊鸿一瞥,随之而来的对镜跳舞的片段简直经典!我一个女人都动心了。娇憨美艳,配上那首《我在人民广场吃炸鸡》,平添一丝活泼纯真俏皮,毫不油腻的高级性感。

电影中的美学效应(从电影美学人性主题)(3)

虽然是翻拍自1984年的美国电影《红衣女郎》,但电影进行了细致的本土化和创新,很适合本国观众的口味。不仅在16年元旦档,以1.71亿元的成绩拿下票房冠军,而且截止1月22日,累计票房达到5.71亿元。观众已经用自己的钱包投票,给了这部中低成本喜剧最高的肯定。

诚然这部电影并非殿堂级作品,但也有很多可取之处。现代电影艺术最棒的地方就在于,它并不是高高在上俯视观众,而是愿意走下“高端艺术”的神坛,接近人间烟火、迷茫众生,充斥着诱人的荷尔蒙,满足着老男人的胡思乱想和女人的异性心理窥视欲。

那么今天我就从电影美学、人性主题和社会意义三个层面来为大家解读这部好看又养眼的贴心喜剧——《情圣》。

一、电影美学

这部本土化改编电影的故事主线非常简单,老实人外壳下的中年社畜肖瀚,在平静的婚姻生活中心如止水。但美艳韩国模特Yoyo的出现,让他的荷尔蒙和心率一起飙到顶,于是就在三个铁杆损友的出谋划策下,试图瞒天过海,周旋辗转在三个女人之间,囧况百出。

电影中的美学效应(从电影美学人性主题)(4)

但从电影美学的角度看这次改编,却有不少值得借鉴之处。

1、 入乡随俗的本土化,迎合市场审美

大家都知道本片改编自吉恩·怀尔德自编自导自演的美国电影《红衣女郎》,整部电影的梗概和《红衣女郎》如出一辙,但是在维持故事原貌的基础上,《情圣》又做了大量符合中国观众审美以及心理的改编尝试。

电影中的美学效应(从电影美学人性主题)(5)

其实电影改编也是国内电影制作的重要方式之一,而如何从小说、戏剧、真实事件以及其他电影中汲取养分,做出讨喜的模仿和创新,无疑成为导演和编剧重要的功课。《情圣》改编自西方电影,而中西方喜剧模式差异较大,生活环境、文化背景、语言等方面也不尽相同,所以西方人的笑点并不适用中国观众。

《情圣》符合国内喜剧审美的改编体现在多个角度。

<1>本土化的人物设定及审美内涵。抛开原片的强烈美国色彩,《情圣》中我们看到的是本土化的人物脸谱,这样的人物设定让观众产生极强的代入感和熟悉感。影片的男主人公肖瀚人到中年,事业成功,家庭稳定,按理说应当幸福度很高。但挚友的意外离世,火辣美女模特的闯入,让他古井无波的内心再次燃起了激情的火苗。

电影中的美学效应(从电影美学人性主题)(6)

Yoyo的出场一幕明显在致敬绝世尤物玛丽莲·梦露,一袭烈焰红裙,结合梦露的经典动作,娇羞又风情。20世纪50年代的影片《热情如火》梦露的金发红唇造型,堪称尤物模板,也是西方女性审美艺术的一种烙印,《情圣》对这个形象进行了本土化创新,让红衣女郎以同样热情而魅惑的方式出场,用符号化的情节连接西方的经典,奠定了Yoyo在肖瀚心中的女神地位。

电影中的美学效应(从电影美学人性主题)(7)

<2>紧抓人物心理的情节预设。对比原片,《情圣》的人物形象更加“接地气”,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话语体系的构建也呈现出靠拢观众的趋向。导演宋晓飞擅长此类喜剧,曾经执导过《倔强的萝卜》《心花路放》《斗牛》,他对于中国观众笑点的准确把握,对于幽默诙谐的力度控制,都促成了《情圣》的成功。

主人公肖瀚在泰国部分的镜头设置和场景拍摄,让整部电影看起来不会乏味和单调。还有电影主题曲《泰国情歌》爆笑配合,“泰式词汇”的灵活运用,演员神态表情的快速切换(常见于以夸张表演而著称的喜剧电影),比如男主刚准备出门约会撞见回家的妻子那场戏,肖瀚神情与心理的反差,准确地刻画出了角色内心尴尬、期待、后怕的复杂情感。

电影中的美学效应(从电影美学人性主题)(8)

这些都使得整部电影的笑果增强,观众爆笑不断。故事很常规,但在整体节奏上,喜剧电影一般要求较高,笑点与情节进度必须保持高度一致,导演设计得非常紧凑,在剪辑中,也是采取快速剪辑的方法,将更多能让观众捧腹的笑点密集地埋伏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

电影中的美学效应(从电影美学人性主题)(9)

<3>本土知名笑星的特色演绎。这部中低成本电影的演员配置其实算相当可以了。承担笑点的演员都是具备独特个人风格和一定知名度的本土笑星。筷子兄弟的肖央,“佟掌柜”闫妮,赵本山爱徒小沈阳,开心麻花的常远、艾伦,包括贱萌的乔杉,在综艺或影视剧中已经圈粉无数,拥有一批忠实的观众。

电影中的美学效应(从电影美学人性主题)(10)

这些实力喜剧大咖们,演技自然是没得说,驾驭起这类题材的电影轻车熟路,很多“包袱”收放自如,完全不会让观众出戏。也是《情圣》笑果的有力保障。

2、题材紧扣现实生活,观众不出戏

类似《人在囧途》《夏洛特烦恼》《西虹市首富》和本片等中低成本的电影在大片环伺的形势下能够突围靠什么?首先是主题紧贴现实,符合中国观众口味。婚姻家庭问题,在近几年的影视圈越来越受关注。卖点十足或者题材新颖,自然让这些小成本电影异常卖座。

其次是这类题材的电影取材于当下,是现代都市“快”生活的镜像与映射,在生活话题中寻找切入点,观众的共鸣更高,情节的可塑性和延展性更强。

这类喜剧的成功也不单单是选取了具有普遍价值标准的生活切入点,更重要的是撑起整部电影的“主角”不再是低俗无底线的玩笑、让观众血脉贲张的大尺度画面,也不再是毫无掩饰和深意的笑点堆砌,而是依赖剧情的反转、情节的铺垫,从而引发误会,而这类误会往往是导演和编剧特意设下的笑梗,这点也很考验编剧水平。

再次,电影中的每个人物都具有鲜明特色。执着于一场惊艳婚外爱情的肖瀚、外冷内热的玛丽莲、憨帅呆萌的艾木,导演与编剧对角色的处理都偏向于喜剧化,使用大量的渲染手法让人物更加棱角分明,个性夸张,以此提供笑料,让情节中的“伏笔”自然地爆发,避免留下喜剧笑点之间的拼凑痕迹。

在电影中,导演还借鉴了意识流电影的象征手法,将现实和非现实的场景的界限进行淡化,从而将整部电影的思想深度进行深入挖掘,增强电影的艺术性。天花板上圆圈式运动的风扇以及常年工作的洗衣机的滚筒,周而复始的工作,都象征了肖瀚多年来一成不变的人生轨迹,因此他才会渴望改变,渴望寻求家庭生活以外的刺激。

电影中的美学效应(从电影美学人性主题)(11)

二、人性主题

《情圣》作为一部讲述婚内出轨的性喜剧。为了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落在了男性精神意淫后幡然醒悟,回归家庭。但《情圣》和以往“发乎情止乎礼”的同类题材不同的一点在于它将男性群体的隐秘欲望披露得更加赤裸、毫不遮掩。没有像《夏洛特烦恼》玩儿穿越,也没有像《港囧》硬塞一个寻找初恋的由头。

故事虽然虚构的,但绝对在现实主义的范畴之内,贴近现实中的人情与人性,而且颇具生活质感,探讨的问题是每个普通人在生活中的真实体验。小中产在日复一日的温吞水般生活消磨了激情,面对诱惑,动歪心思,辗转纠结,是当下很多家庭不能否认的生活常态。

电影中的美学效应(从电影美学人性主题)(12)

电影大部分篇幅,也都在论证出轨行为越是极端,结局越荒谬,成本也越高,而开放性结局也在暗示:每一个普通人面对诱惑的挣扎是生活常态。对于婚姻的底线、道德的底线,对于家庭的经营,对于欲望的处理,《情圣》把这种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境做出来了,这种对婚姻的戳穿,好过粉饰和说教的正能量。所以从没觉得电影“三观”如何。导演只是讲了一个故事而已。

电影中的美学效应(从电影美学人性主题)(13)

所以无论男人女人,看完了都会突然感到一丝悲凉,有后怕,也有无奈。此外,电影更坦诚地戳到了“出轨”这个当下国人的道德痛点,踩中了当下的社会热点,话题性极其突出,带入感极强,观影本身就能达到宣泄的目的。

1、那么现实生活中男性憧憬婚外情和出轨的原因是什么呢?

进化心理学家戴维·巴斯是研究人类择偶现象、男女性别差异的先驱。在巴斯看来,每个男人的血液中都流淌着艳遇的渴望,花心可以说是男人的默认设置。

而他们出轨的理由也各不相同,姑且盘点一下其中八类心态:

<1>、 为了证明自身魅力。过了四十岁的已婚男,有一定经济基础之后,开始抗拒老化,生成叛逆心态,想要重新享受恋爱的滋味。

<2>、 婚内得不到满足,需要在婚外寻求刺激。

<3>、 一时兴起的后果,很多时候出差时引发的露水情缘,就是此类。

<4>、 摆脱枯燥。在一成不变的生活中国寻求变化和出路,不由自主想要冒险。(本片男主就是此类心态作祟。)

<5>、 逃避压力,因为家庭内部的经济或者其他压力,男人不堪重负到时候,如果有一位可以抚慰他的女性出现,就会很容易坠入情网。

<6>、 厌恶对方,其实此刻的婚姻已经出了问题,积怨已久的男人,对结发妻子感到厌恶,对亲密关系排斥的时候,也会寻求婚外情缘。

<7>、 为了报复,这种心态就是女人疑心病过重,明明男人什么都没做,你却总是指责怀疑,他很可能为了让对方“称心如意”而真的寻求婚外情。

<8>、 天生大众情人,这样的情况也确实存在,本身可能是高富帅,情种,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自制力不是很好的话,确实会让另一半不堪其扰。

2、男人婚外情的成本有多大?

电影开场用非常直观且夸张的方式表现了婚外情的成本,男主在酒店窗外的纵身一跃,可谓是开局炸裂。敢情出轨玩儿不好,就是跳楼惨剧啊!

电影中的美学效应(从电影美学人性主题)(14)

婚外情是人类一种非常态的情感活动,由于其特殊的活动形态和投入产出方法,我们可以运用成本分析法加以剖析,进一步揭示其非常态性和反道德性。或许能达到警示作用,减少发生几率。婚外情成本类型大概有如下四种分类:

<1>、 机会成本:选择一种机会,就必然意味着放弃另一种机会,选择的代价就是成本。由于人类爱情,一夫一妻制的排他性,选择婚外情很可能会牺牲掉曾经的家庭,并由此带来个人声誉上的负面影响。

<2>、 风险成本:做任何事都有风险,为了防范风险,就要付出更多的精力、时间和财力,这是风险成本。

<3>、 餐娱成本:任何人都免不了吃饭娱乐,而婚外情当事人由于情况特殊,进一步加大了这种消耗。毕竟以享乐为目的,因此餐饮娱乐成本要高于普通人。

<4>、 心理成本:心理成本指的是为了满足对方的心理需求而付出的成本,由于双方并不以共同生活为目的。一方索要珠宝首饰、房子车子,主要出于个人私利,满足心理需求和安全感。

电影中的美学效应(从电影美学人性主题)(15)

3、女人应该怎样面对婚外情风险?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物质社会,就连感情都成了“快餐”,即使女性披荆斩棘步入婚姻,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考验:婆媳矛盾、工作和家庭平衡、生育危机、丧偶式育儿、无性婚姻……还有就是《情圣》里呈现的:男人出轨。

不仅是姿色普通、身家微薄的普罗大众会遭遇背叛,那些名利双收,颜值爆表的女星,也躲不掉渣男老公的背叛。从马伊琍到佟丽娅,从郑秀文到洪欣,这都是婚外情风险的亲身经历者。

那么作为女人该如何应对这种人生的尴尬灾难呢?其实核心只有三个字:爱自己!

其实爱情和婚姻并非人生的全部,结婚也只是人生一个状态的改变。并不意味着需要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其他人。就像《Hello!树先生》里的聋哑女孩小梅,在面对树的那句“把你的命运交给我”的时候都能发出质疑:“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

即使这个男人在婚前看起来再完美,也要始终保有独立意识和危机意识。即使他品行端正,是坐怀不乱的柳下惠,但如果女方不思进取,两人层次差距过大的时候,也很可能面对没有第三者的离婚结局。男人自制力差一些或者自私,就会直接寻找到合适的人选,然后给你下最后通牒。

世界首富,亚马逊掌门人贝佐斯,史上最贵离婚,人到中年,豪掷百亿都要离婚,奔向和第三者桑切斯的爱情。可见,年轻时依靠爽朗笑声得到原配青睐的贝佐斯,还是更喜欢同样活力四射的另一半,而不是娴静的小说家妻子。而这位原配也为大家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她们不依附于男人,精神上也有自己的追求,面对出轨伤害,面对男人对自己自尊的践踏,她们会果断地选择放手。

其实婚姻并不仅仅是爱情,它更多的是某种社会资源的优化和重组。婚姻里牵扯的东西太多了,比如对孩子的影响、对名声的影响、对财产分配的影响、对亲戚朋友圈的影响、对未来生活的影响等等。婚姻不是你想离,就能快刀斩乱麻地离的。

如果我们去看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我们就能看到,婚姻和爱最开始是没什么关系的。

在以前,婚姻都是部落或者国家之间的某种契约或者协议,是用来偿还战争债务、增强联盟、提供资源、繁衍后代的方式。到后来,这种“利益交换”越来越弱,人们开始追求精神上的幸福,才把爱与婚姻绑在一起。

婚姻里有爱是好的,但没有爱,也能继续过下去,只要“利益”还在。我们能够看到,随着女人越来越独立自主,她们有不错的事业、能够自己买房买车,能够照顾好自己、能够妥当地安排好自己的生活。所以他们能够从容淡然。爱到时候,全身心投入;不爱了,转身离开。

没有怨怼和崩溃,只因自身足够强大。

婚后女人的幸福与否,也要靠自己的努力,很多事情要有明确的目标,学会自己创造,足够爱自己,每天打理好自己的外形,修炼自己的气质、丰富自己的学识、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经济独立,精致优雅。这样一来,内外兼修的你,就会在生活和工作中自然散发自信迷人的魅力。

电影中的美学效应(从电影美学人性主题)(16)

就如同佟丽娅在婚姻中的完美蜕变,从一个略显柔弱的小媳妇升级成霸气大女主,登上春晚,被全国人民夸成“最美主持人”,事业成功,名利双收,电影里也可以霸气地说出:“老娘天下最美”。或许,在婚姻中最好的防范方式,就是爱自己,提升自身魅力。

无论外界因素如何,你永远是自己的女王。而不会在忽然土崩瓦解的婚姻面前成为声泪俱下、歇斯底里的怨妇。

电影中的美学效应(从电影美学人性主题)(17)

三、社会意义

全球化语境下,中年危机主题的电影在国内外都以不同形式呈现在电影屏幕前,票房上获得成功的《港囧》、《夏洛特烦恼》、《情圣》都属于此类。

“中年危机”是个体心理现象,更是社会问题的反映。每一代人因所处时代、生活环境的不同, 展现出不一样的“中年危机”。电影中展现的男主角,这个小中产的中年危机更多体现在对生活和情感的倦怠上面。

那么中年危机到底是什么?该怎么应对呢?电影中只是抛出问题,却没给到答案,现在,我们就具体分析一下——中年危机。

1、 中年危机涵盖时间宽泛

中年危机,那么中年的起步是哪里?世卫组织划的线是45岁。 “中年危机观念可以追溯到 19世纪之前。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年危机这个概念获得学界大量的关注。”美国阿巴拉契亚州心理咨询中心的博士丹·琼斯说, “中年危机并不是一个正式的诊断。”他认为中年危机的涵盖时间段非常宽泛,大概从 37 岁开始到 50 多岁,都在中年危机发生的年龄段,涵盖时间非常宽泛。

2、 中年危机谁都逃不掉

中年危机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心理应激模式。它是指中年人与其他年龄人群相比,更难以感到满足的一种心理状态。科学研究表明:虽然看起来与家庭、工作 和生活上的诱因有关,中年危机的心理模式其实和外部条件没有直接关系。中年人的情绪低落只和年龄有关。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经济学家大卫·布兰弗罗和安德鲁·奥斯瓦德就针对不同国家不同年龄人群进行了有关幸福感的研究。结果发现: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人们的生活满意程度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在四五十岁时达到低谷,然后逐步回升。到了老年阶段,生活满意程度回升甚至超过青少年时期。

他们的这个发现,被称作一条“快乐的U形曲线”。 不幸的是,中年人正处在那个U形曲线的低谷。

3、 男人对中年危机免疫力更低

同样是中年,男人确实比女人更容易出现中年危机。男性的述情能力通常没有女性好,述情的意思是情感表达。这一定程度和男女大脑结构的天生差异有关系。有心理学专家这样描述男女大脑的差异:“情绪管理在右脑,语言在左脑,中间的连接桥梁叫做扁直体。女生的扁直体比男生厚,因而信息传导快,所以女生擅长用语言表达情绪。”

当然,这也和社会观念很有关系。 “社会对男性述情是排斥的”,特别是中年男人,全世界对他们的要求是“成熟稳重”,他们怎么可以“矫情地”吐露情绪?大多数人的中年危机,最关注 的是个人的两件事情:健康、情感。健康比较好理解,而感情,一般到了“危机”的年岁,婚龄都有十几年了。

心理学家埃里奥特·杰奎斯对中年人情感困惑的描述如下:他已经取得了事业上的成绩,却依然觉得失落和不快。他责怪他的工作,他的妻子和他周围的一切,觉得这一切都像牢笼一样困住了他。逃离这种生活的幻想控制了他的思想。他期望碰到一个有趣的女人,另一个领域的工作,充满异国情调的世外桃源。这些都像磁铁一样吸引着他自由和救赎的欲望。

这段话不正是影片男主肖瀚的真实写照吗?不过,即使再难熬,前方总是有一个好消息在等着:度过中年危机的周期,活到六七十岁,男人们的平均幸福指数会再次上扬,终究会在U形曲线里触底反弹的。

4、 怎样应对中年危机

应对中年危机其实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事情,中年危机背后有生物性时间和社会性时间变化的影响,但最重要的还是现实的经济社会状况,保持经济平稳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特别是针对就业和生活两个方面,是最重要的先决条件。

国家需要尽量避免企业经营环境恶化和经验预期下降导致大面积失业潮;在生活层面,应当尽量持续保持相对稳定的物价,尤其是对房价和租房价格严格控制,减少生活成本上升对人们生活压力感的直接冲击。当一个中年男人失业了,才是最大的危机。

然后就是社会和网络舆论层面,营造和引导积极正面的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避免逃避责任的“丧文化”,并且疏导带有强烈危机感和挫败感的社会人群心理,让他们走出中年危机的心理陷阱,适应网络时代新的生活方式、社会文化和行为规则。

家庭层面,应当注重和谐。家庭是社会生活的最基本单位,同时也是人们心灵的避风港。和谐家庭能够形成家庭内部相互支持和相互鼓励的良性机制,让家庭成为化解中年危机最温馨的港湾。所以,中年人也要注意协调家庭和工作的关系。

在个体层面,主要就是教育和自我调适。学习新知识,挖掘自我潜力,及时修正目标和定位,进行自我调适,跟上新时代,应对不断提升的工作需求。中年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曾抵抗,就缴械投降,陷入痛苦挣扎的忧郁深渊。

结语:

与其讨论这部电影的三观,不如理解为对生活的真实反映,是什么摆在这儿了,为什么和怎么办,您自个儿琢磨。不好为人师,不说教痛斥,只是把事实揭穿给你看。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导演只是基于当下的社会现象,讲了个故事,背后的意义,仅取决于每个人隐秘的内心。 婆娑世界,众生皆苦,但这部电影是香槟配草莓味儿的哦!(来自茱莉亚·罗伯茨在《风月俏佳人》的配方)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