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小时候下馆子吃饺子(汉口记忆之三十四)(1)

“丢呀丢呀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抓住他,快点快点抓住他。”

听到这首早在一九四八年发表的、几乎每个人都耳熟能详的儿歌,肯定都会想起儿时玩过的“丢手绢”的游戏。“丢手绢”这个游戏不同于“老鹰抓小鸡”、“木头人”、“跳房子”等等游戏,大概是边唱边玩的唯一的一个游戏。既然是“丢手绢”的游戏,那肯定就会用到手绢。提起手绢,我们这代人是再熟悉不过了,以前几乎每天都会用到,从儿时一直用到成年后。

80年代小时候下馆子吃饺子(汉口记忆之三十四)(2)

据说手绢是在大约是十七世纪,由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发明的,而我国早在先秦就有了“巾”,至东汉,“巾”演变成了手绢。这样算起来手绢在我国使用的时间要比欧洲早上一千七百年。手绢又称作为“手帕”,武汉人最尊重传统,沿袭了东汉时期的叫法,叫“手巾”。

80年代小时候下馆子吃饺子(汉口记忆之三十四)(3)

记得还是学龄前儿童的时候,每个母亲都会把一块手巾折叠成长条状,然后用别针别在孩子们的胸前或者手臂上,用来擦汗、擦嘴巴、擦眼泪、擦鼻涕、擦手,别在身上既方便,还不会丢失。晚上睡觉前取下来,洗干净,晾干,第二天再继续用。

80年代小时候下馆子吃饺子(汉口记忆之三十四)(4)

从上小学以后,手巾就不能挂在胸前了,而是叠得像个豆腐块,揣在口袋里,除了不能用来“擦屁股”,几乎可以用在任何可以擦的部位。一天用下来,男孩子的手巾大都脏兮兮的揉的像腌菜一般,有的就根本不知道手巾丢到哪里去了。而女孩子的手巾大都还是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洗手绢还是爱劳动启蒙教育的第一课,随身携带的手绢干不干净也是衡量一个小学生好坏的一个标准。

80年代小时候下馆子吃饺子(汉口记忆之三十四)(5)

手巾还有别的用途。

比如用手巾可以折叠出很多老鼠、兔子等小动物和各种各样的花,折叠得最多的就是老鼠。有头有尾、有嘴巴有眼睛、活灵活现的布老鼠,是男同学们经常用来吓唬胆小的女生的最佳道具。

80年代小时候下馆子吃饺子(汉口记忆之三十四)(6)

在玩“瞎子摸瘸子”游戏的时候也要用到手巾。用手巾蒙住眼睛,扮演成“瞎子”,用手巾把一只手绑在小腿上,扮演成了“瘸子”。“瞎子”根据“瘸子”发出的声音去抓“瘸子”,抓到了之后,“瞎子”和“瘸子”互换角色,游戏重新开始。

80年代小时候下馆子吃饺子(汉口记忆之三十四)(7)

女生还可以用手巾来扎头发。当橡皮筋断了、或者脱落了的时候,手巾就完全恢复了它的原始功能,成了头巾。一方手巾不仅紧紧地扎住了头发,色彩鲜艳手巾的尾部缓缓展开,像一只漂亮的花蝴蝶,随着身体的晃动,上下翻飞,煞是好看。给那个放眼望去满是“黑白灰”的年代增添了一抹斑斓、一道亮丽的风景。

80年代小时候下馆子吃饺子(汉口记忆之三十四)(8)

当年的百货商店里不仅商品匮乏单一,而且色彩阴郁,唯独就是卖手巾的柜台比较亮眼。柜台里摆放着一个个长方形的小纸盒,每只纸盒子里叠放着不同面料、不同花色、不同大小的手巾,色彩缤纷、琳琅满目。买手巾肯定会挑选自己喜欢的图案和花色,那只能请营业员从柜台里取出来,展开手巾后给你看,但你是不能摸的,怕你的手不干净,弄脏了手巾。如果你在那里犹豫不决挑三拣四,营业员便会断然拒绝,并转身而去,只留下窘迫的你呆呆地站在那里,无所适从。

80年代小时候下馆子吃饺子(汉口记忆之三十四)(9)

到了情窦初开的年龄,手巾不单单是日用之物,还被加入进了情感的元素。大概是因为眼泪是爱情的必然产物,而手帕又是拭去眼泪的必须物,所以手巾就成了女孩送给男孩的定情物,代表了爱慕、相思、不舍和眷恋。纵然不似贾宝玉送林黛玉丝质手巾那么昂贵和华丽,林黛玉在手巾上题诗那般有才和雅致,以及得知贾宝玉负心后愤而将手巾掷于火中焚烧那样悲怆和绝望,一方小小的手巾也包含了少女满满的爱意和浓情。

80年代小时候下馆子吃饺子(汉口记忆之三十四)(10)

曾有个中学同学,在多年后借着酒劲,大胆吐露心声,言及当年某女生曾送给自己一方手巾时,极为动容。如果当年不是自己的羞涩、胆怯和自卑,勇敢且坦然地接受这份感情,人生就完全不同了。多年以来,这方手巾不仅一直珍藏着,还准备等自己百年之后随己而去。当年送手巾的女生也在座,听到他这番酒后真言,心中感受、个中滋味只能她自己体会了。我们听后不禁感叹,为青葱岁月里那份无疾而终的爱情而惋惜,也真切地体会到看似不起眼的手巾的巨大力量。

80年代小时候下馆子吃饺子(汉口记忆之三十四)(11)

其实我也收到过女同学送的手巾,同时还有一个小笔记本。那还是在我小学最后一个暑假里,暑假过后就要进入中学了,当时都是整个班级按照划片的办法进入对口的中学。父亲认为我即将进入的中学不是很好,所以一直计划着找关系把我转到武汉市实验学校去。得知父亲的想法,我并不是很高兴,因为我一来不想离开我的小学同学,二是对新的环境和不熟悉的同学有点恐惧。心里不愿意,但又无法抗拒父亲的安排,我那几天过得非常郁闷。一日,同班一个女同学来到我家,匆匆说了几句我至今我都不记得的话就离开了,留给我一方手巾和一个笔记本。当时还不到十三岁的我什么都不懂,心里还觉得奇怪,不明白她为什么要送这两样东西给我,想得通的道理无非就是马上要和同学们分别了,这两样东西算是纪念品吧。过了几天我还想着送点什么礼物给她,作为回报,可想着、想着也就忘记了。稍微大点的时候似乎明白点什么,但也还是稀里糊涂的。几年前和小学同学聚会,为了避免尴尬,我本来不想旧事重提,但在和几个女生闲聊的时候,居然发现此事并不是秘密,她们几个早已知道,甚至还有人当年参与了此事,帮忙出谋划策、指点迷津,说得是委婉动听、绘声绘色,当然也不排除添油加醋的成分。了解了几十年前事情的原委,大家都禁不住开怀大笑,为那些年的纯洁和天真,也为四十年后再度相逢相聚的惊喜和欢愉。

80年代小时候下馆子吃饺子(汉口记忆之三十四)(12)

大约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随着面巾纸、餐巾纸等纸制品的普及,手巾开始渐渐地被摒弃。当年那些正方的、正圆的、长方的、椭圆的,丝绸的、亚麻的、纯棉的,印花的、刺绣的,鲜艳的、亮丽的、素雅的、纯色的,……等等各种各样的手巾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直至现在,基本上算是了无踪迹。

80年代小时候下馆子吃饺子(汉口记忆之三十四)(13)

纸制品使用方便卫生,但同时又带来了环保问题,毕竟手巾是可以循环利用的。但面对不断加快的生活节奏,谁又会有那么多时间和耐心去洗晒手巾,更何况社会物质化的加剧,让爱情也不再之死靡它、铭心刻骨,人们也不再肝肠寸断、声泪俱下,手巾自然也就无用武之地了。

80年代小时候下馆子吃饺子(汉口记忆之三十四)(14)

现在的孩子们仍然在玩“丢手绢”的游戏,不过要想找到一块用作道具的“手绢”恐怕有点难,只好用一块毛巾或者布来代替了。而我当年收到的手巾早已不知去向,我虽然不像那位中学同学般刻骨铭心,但美好的回忆却长存于心间。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已发表《汉口记忆》系列随笔链接,点击可阅读:

《汉口记忆》之三十三,武汉话,以及“汉普”

《汉口记忆》之三十二“地摊经济”和当年的“挖地脑壳”

《汉口记忆》之三十一 看电视

《汉口记忆》之三十 自行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