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痛焉爽
错道秋风偏爱山,红尘欠尽债何还。
诗心不与骚人便,落木无边一样闲。
“痛痛焉爽”的专利属于闽南,严格说属于厦门一带。后来见白岩松翻译的普通话版:痛并快乐着,并全国流行。
前阵子,见古灵精怪的性感美媚金汤力讲述《你知道辣是一种痛感吗》,她解释道:辣是痛觉不是味觉。我们吃辣椒时候灼烧感就是痛觉。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辣椒素受体”在发挥作用,它会放大我们的灼热感。而大脑在感觉疼痛时会产生一系列应激反应,生成一种类似吗啡的物质类啡呔。使得人们在痛觉之后感到快感。这也使一部份人无辣不欢,即痛上瘾了,痛痛焉爽。
我忽然发觉,写诗也是这样,也只有这样,通过一番大脑风爆后得到的诗句,总是比随便产生的诗句更令人愉悦。这种感觉包括通过长时间努力学习、严守格律、返复尝试、艰难取舍后的成文。
而诗词题材内容也是这样,往往是刺痛心扉的诗句更加吸引人。那些世代流传的名诗佳句,无出其右。
同时,世说逆境出名篇。也在另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一现实。痛痛焉爽!
相反,近期许多人支持诗歌大众化。出现了大片大片不痛不痒、拾人牙惠、东拼西凑、鸡毛蒜皮的所谓诗词。有的只是囗水韵文,流水帐韵文;甚至病词病句连篇,不过是字数形式的乱文。丝毫没有经由上述三种历程,毫不存在语言的凝聚力,看不到诗义的概括,更缺乏文字的提炼。一如照猫画虎般无神、无力。这些苍白的句子能是怎样的结果呢?这种自嗨,你敢让你的儿孙背诵吗?
一但诗词成为找乐子,成为低级趣味,成为诗言骏道、“非著名诗人靳军”等人推崇的“家长里短随意聊”,不再是走心的淬炼,而变成人云亦云、信口雌黄,这等司空见惯的白开水,哪里还能产生情的共鸣、境的魅力?那将是什么样的悲哀啊!
天才的李白,也经历过铁杵成针。某些人,请别再天真地围在“马大博”和“非人”周围。得失,得失。哪有不失而得?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西游记》也说了,真经难求,八十一难哟。诸位诗词喜好者,写诗、写好诗,记住:痛痛焉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