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本来是一个泉水的名称清光绪版《平定州志》卷二《舆地•山川》中载:“阳泉,在州西十五里,泉源有五:一在村南涧中,俗名饮马坑;一在村西野子沟,皆夏秋有水,冬春则涸;一在村北寺沟,相去丈余,水盈盈常不涸;一在张氏山庄问渠亭右侧,深广丈余,石瓮为池,土人常祷雨于此;或曰今村中上港井,亦泉也,今有石槽尚存,后填以巨石,因以为井,皆自平地涌出,本名漾泉,讹为阳云”从124年前出版的这部官修的州志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阳泉是由“漾泉”讹变而来,且原来是一泉名,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山西阳泉市的变迁?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山西阳泉市的变迁(山西省阳泉市的历史发展变化)

山西阳泉市的变迁

“阳泉”,本来是一个泉水的名称。清光绪版《平定州志》卷二《舆地•山川》中载:“阳泉,在州西十五里,泉源有五:一在村南涧中,俗名饮马坑;一在村西野子沟,皆夏秋有水,冬春则涸;一在村北寺沟,相去丈余,水盈盈常不涸;一在张氏山庄问渠亭右侧,深广丈余,石瓮为池,土人常祷雨于此;或曰今村中上港井,亦泉也,今有石槽尚存,后填以巨石,因以为井,皆自平地涌出,本名漾泉,讹为阳云。”从124年前出版的这部官修的州志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阳泉是由“漾泉”讹变而来,且原来是一泉名。

  清光绪版《平定州志》卷二《舆地•都村》中,在记述到清代平定州地区划体制时,称“县下领乡,乡下辖都,都下统村”。平定县“升中乡”之“义羊都”和“赛兴都”中列有“大阳泉”和“小阳泉”村名。但是,早在金大定丙午岁(1186)重修灵瞻王庙(大阳泉村西的蒲台山神庙)的碑文中就有“阳泉里”的记载了。古代有“五户为邻、五邻为里”之说,而“村”则是人口聚居地方的一个泛称。元顺帝元统二年(1334)今阳泉市境内柳沟村六泉庙的碑文中也出现有阳泉村村名的记载。可见,“阳泉”由泉名变为行政村名的历史应该更早。

  那幺,作为行政村名的“阳泉”究竟发端于何时呢?带着这一问题,笔者查阅了大量有关的志书和典籍文献,发现最迟在北宋时阳泉村就已立村了,因为该村《冯氏族谱》有载:“冯秀(一世始祖)由上党地区迁至大阳泉村,是年约1050年前后,延至今岁已九百余载。”如果此说成立的话,阳泉村立村的历史理应在千年以上。这在阳泉市行政村中也算是历史较久的。此外,金元时期著名文学家元好问1257年流寓平定期间,曾作过一首《阳泉西谷》的五言诗,诗名首次提到“阳泉”二字。其诗曰“方外复方外,翛然心迹清。开窗纳山影,推枕得溪声。山路远谁到,石田平可耕。霜林不嫌客,留看锦峥嵘。”同时,还写过一首《挽冯节副》的七律诗(载清光绪版《平定州志》卷十三《艺文》部分)。该诗所挽之冯节副,即金代曾任过平定军节度副使的冯泰亨,字大来,系冯氏五世祖,其墓冢在大阳泉村北一里许之高坡上,“文革”前,墓群中立有香亭两座,并有刻着元好问挽诗的石碑。到了清代,诸多文献中便都有“阳泉”的记载了。如:乾隆十九年(1754)出任平定知州的曾尚增在《平定杂诗》中曾有以“阳泉”为题的七绝,其诗曰“阳泉一曲水湾环,方外翛然客意闲。最是溪声推枕得,至今好句爱遗山。”嘉庆十六年(1811)出任平定知州的吴安祖在《平定州八景》中有以《阳泉春色》为题的五绝诗,其诗曰“野塘春水暄,山花红映日。试鼓石上琴,定有幽人出。”

  阳泉村以泉命名后,相当一个时期都是独立的一个大村,后随着人丁的不断增多,村落的日益扩大,明嘉靖年间(1522-1566),以村北寺沟古庙为界分为大阳泉、小阳泉2村。大阳泉地处小阳泉南侧,因村子较大,故名。所以,清光绪八年(1882)出版的《平定州志》中,大阳泉、小阳泉二村名已分列,并归属于“义羊都”和“赛兴都”两个不同的都里。

  今阳泉市区的中心地带,在20世纪初,还是一片风沙迷漫、乱石滚滚的黄河滩,古称“沙江口”。因有太原至京都的“官道”过境,所以,早在清康熙二年(1663)大清邮政即在“沙江口”今城区巨兴街处设了专司文书传递的步递铺,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设为邮寄代办所,翌年升格为邮局。同年,东起河北省正定县(后改为石家庄),西至山西省太原市的正太铁路动工修建。光绪三十二年(1906)9月,正太线(1940年10月改称石太线)通车至沙江口建立火车站时,因车站位于小阳泉村域,故定名为“阳泉站”。随着阳泉车站的建立,车站附近饮食、服务业渐渐兴起,境内的煤铁业得到相应发展。光绪三十三年(1907),山西商办全省保晋矿务有限总公司创立并在阳泉、平定等地率先开采煤炭。民国5年(1916),该公司总部由太原迁至阳泉车站附近办公,同时在桃河北岸创办了山西省第一家冶金企业——保晋铁厂(今阳泉钢铁公司的前身)。此后,建昌、广懋等多家公司相继在阳泉开采煤炭,促使境内煤炭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也加速了市政建设步伐。这样,到本世纪20年代,昔日的“沙江口”以阳泉站为中心,便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集镇。这个集镇起初由小阳泉村代管,20年代之后,才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镇,设立了行政机关街公所、警察所,以及商会、煤铁行等组织,隶属平定县管辖。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10月30日,阳泉镇被日军占领。后来,平定伪县政府也迁至阳泉镇,从而使阳泉成为日本侵略者控制晋东的军事、政治、经济的重要据点。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后,伪政权随之解体。但时隔不久,阎锡山就派军抢占了阳泉。翌年,阎锡山统领的山西省政府设第二行政督察区,其机构就驻在阳泉镇,管辖着平定、盂县等七个县。1947年5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奉命攻占了阳泉,阳泉镇才真正获得解放,回到了人民的手中。5月4日,正式建制为市,成为当时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建的第一个人民的城市,由晋冀区二专署代管。

历史沿革

古代

昔日阳泉市区有泉五处,终年涌漾,泽润一方,故称漾泉,后演绎为阳泉。阳泉市历史悠久,地处“三晋要冲”,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早在春秋末期,赵简子为适应军事争雄的需要,在今市区修筑“平坦城”,屯集粮草,驻兵把守,为重要的军事要塞。公元623年,唐高祖李渊曾在此设州,管辖寿阳、盂县、石艾、乐平等县,是古阳泉历史上第一次升为州级建制。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在此设置平定军,发兵太原。

阳泉市历史悠久,据20世纪50年代从平定西北枣烟、大梁丁等地出土文物考证,旧石器时代中期,便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阳泉市郊区西南舁乡西南舁村与五里庄村交界处曾经有人发现大量动物化石。唐虞夏商时,今阳泉市境相传为古冀州之地。春秋时,今盂县地有仇犹国。周贞定王十二年(前457年),晋卿智伯灭仇犹;十六年(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市境属赵。秦属太原郡。西汉初,于市境置上艾县,县治在今平定县新城村,属并州太原郡。东汉,上艾县属冀州常山国。三国时,南北分属魏并州乐平郡、新兴郡。西晋沿用曹魏旧制。东晋十六国时,历属前赵、后赵、冉魏、前燕、前秦、后燕、北魏等国。北魏时南北分属并州乐平郡石艾县和肆州新兴郡定襄县。后全境属东魏和北齐。隋时于今娘子关置苇泽县,属荆州,后废;于今盂县境置原仇县(后改称盂县),与石艾县同属辽州。唐初,市境属受州,后受州废,石艾、盂县先后属并州、太原府;天宝元年(742年),石艾更名广阳,徙县治于广阳村。五代历属后唐、后晋、后汉、北汉。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改广阳县为平定县,县治迁回平定上城,隶平定军;盂县属并州;之后,平定县、盂县同属河东路。金升平定州、盂州,属河东路、河东北路。原属冀宁路。明,盂州降为县,与 平定州同属山西太原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平定为直隶州,增领盂县、寿阳县,属山西省。民国初为平定县和盂县,属山西冀宁道,后直辖山西省。

近现代

清末,现今的市中心还是一片荒滩,自1903年石太铁路通车后,煤、铁、硫磺等工业随之兴起,1905年,正太铁路在阳泉设站。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一批采掘、冶炼企业相继成立,使阳泉站为山西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随后,以阳泉站为中心,聚集行商坐贾,逐步成为山西东部地区和连结晋冀两省的商品集散地,至1936年才形成一个有三万余人的小集镇,属平定管辖。

抗日战争时期,平定分置平定(路北)县、平(定)东县和平(定)西县,盂县分置盂(县)平(山)县、盂(县)阳(曲)县、盂(县)寿(阳)县;正太铁路以南的平(定)东、平(定)西二县属晋冀鲁豫边区,以北各县属晋察冀边区。解放战争时期,平定、盂县逐渐恢复原建置;1947年5月4日,以原平定县的一部分设阳泉市,以后一度改称阳泉工矿区。阳泉市(工矿区)先后归华北联合行政委员会、华北人民政府、山西省管辖。

1947年5月2日,平定县阳泉镇解放。为了动用阳泉丰富的煤铁资源支援解放战争,中共晋察冀中央局 决定:将阳泉镇从平定县划出,建设为新型工业城市。5月4日,组建了阳泉建市后的首届阳泉市委和市人民政府。阳泉成为我党亲手创建的第一座人民城市。1948年7月28日,作为中央人民政府前身的华北联合行政委员会,决定直辖阳泉和石家庄,使阳泉有幸成为我党在解放区设立的第一个直辖市。

1949年8月1日山西省恢复建制,同时设阳泉专区。阳泉专区辖榆次、平定、寿阳、祁县、太谷、介休、平遥、昔阳、和顺、辽县、榆社、盂县、灵石共13个县及阳泉工矿区。同年8月20日,山西省委报华北局、华北人民政府同意,阳泉专区改名为榆次专区。

新中国建立后,阳泉市(初为工矿区,1952年恢复市建置)数度由晋中(榆次)地区(专署)代管,平定县、盂县则属晋中(榆次)地区(专署)。先后置城区、郊区和矿区。1949年设阳泉工矿区,属榆次专区。1951年阳泉工矿区改设阳泉市,由省直辖。1958年阳泉市划归晋中专署领导。1961年阳泉市改由省直辖。1970年阳泉市划归晋中地区领导。1969年1月,正式设立城区、郊区,1970年1月设立矿区。1972年阳泉市改由省直辖。1983年9月,实行市管县体制,平定县、盂县划归阳泉市,阳泉市成为由山西省直辖的下辖两县(平定、盂县)三区(城、矿、郊)的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