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金代以前为地理概念,泛指崤山、华山或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广大地区。

山东省多少年历史(山东历史概况)(1)

山东省多少年历史(山东历史概况)(2)

因西周封邦建国时,今山东境内曾存有齐、鲁、曹、滕、卫诸国,周公旦封于鲁,所以现在山东又简称"鲁"。

史前时代

沂源县发现的距今四五十万年前更新世的"沂源人"化石,为直立人在中国的例子之一。山东石器时代文明包括距今7300年-6100年前的"北辛文化"、以及公元前4300年-前2500年的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汉字的较早发掘品目前追溯到山东历山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龙山镇(今属济南章丘市)龙山文化的陶片。

石器时代早、中期的滕县北辛文化,距今也有七千年左右。举世闻名的原始社会末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都是在山东首先发现的。

古代时期

先秦时代

夏朝开始,山东进入奴隶制社会。这时的山东"邦畿千里",有许多方国和部落。今山东地区基本上由人方国(东夷族)控制,著名的部落有薛(今薛城)、蕃(今滕州)、有仍(今济宁市中区)、有缗(今金乡)、三朡(今定陶)、顾(今鄄城)、有莘(今曹县)、有穷(今平原县)、有鬲(今德州市德城区)、过(今莱州)、寒(今潍坊市寒亭区)、斟戈(灌)氏(在寿光东北)、斟寻氏(今潍城区)、费氏(在鱼台)、缯(今峄城)、杞氏(今安丘)、观氏(今莘县)等。

商朝建立之前,山东西部曾是商部落的活动中心,也是商王朝统治的中心区域之一;对山东东部未华夏化的东夷人,商王朝通过盟国奄国、薄姑国等对其进行统治。

商朝早期曾以今山东西南部为活动中心。商的始祖契都于蕃(今滕州),相土东都在泰山下。以后势力向东发展,越过泗水(今泗河),山东成为其主要活动区域之一。商初定都于亳(今属曹县),后有八次迁都,其中前两次在山东境内。第五次由西而东迁至庇(今郓城),第六次迁到奄(今曲阜)。商王朝的统治区域比夏代广阔,方国也进一步增多。今山东境内的方国主要有奄、薄姑(今博兴)、诸(今诸城)、莒(今胶州)、郯、逢(今青州)、画(今临淄)、顾(今鄄城)、蜀(今泰安一带)、黎(今郓城境内)、莱(今胶东地区)、杞(今新泰)、缯(今苍山)、莘(曹县一带)、任(济宁市中区)等。

山东省多少年历史(山东历史概况)(3)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纣,天下更始。武王首封辅佐有功的姜太公于齐;武王之弟周公则封于鲁。西周时代,实行"封邦建国"制度,建立了为数众多的诸侯国。今山东地区封国大约有40多个。其中齐国和鲁国是西周在今山东境内两个最大的诸侯国。它们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曾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以至后世将"齐鲁"、"齐鲁之邦"作为山东的古称,近代则以鲁为山东的简称。鲁国是周公的封邑,因周公年迈,由周公子子擒袭封,国于奄(今曲阜)。齐国始封姜尚,初建国都于营丘(今临淄地),六世胡公迁薄姑,七世献公又迁都临淄。鲁国的疆土大致北抵泰山,东过黾蒙,南包凫峄,襟带汶泗;齐国的疆域大致东到海,西到黄河,南至穆陵,北达无棣。齐鲁之外,山东境内还有曹(都陶丘,定陶北)、薛(今滕州城南)、郯(今郯城)、颛臾(今平邑东南)、谭(今章丘市西)、纪(今寿光南)、滕(都滕,今滕州)等几十个国土较小的诸侯国。另外,今鲁西北和鲁西南的部分地区还分属邢国和卫国。

齐国定都营丘,后改名临淄,据《左传·僖公四年》,其疆域"东至于海、西至于河(黄河)、南至于穆陵(今沂水与临朐交界处)、北至于无棣(今河北盐山)"。齐国"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融合"东夷文化(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蚩尤部落创立)"、"因其俗,简其礼","举贤而尚功",务实革新、兼容并包,国力相当鼎盛。齐国的工商业与技术如纺织业也非常发达,有"冠带衣履天下"的美誉。

鲁国都于曲阜,其疆域在《诗·鲁颂·宫》中描述为"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奄有龟蒙、遂荒大东。至于海邦、淮夷来同"。鲁国秉承周朝礼乐典仪是尊尚仁义、传统、伦理、人和的"礼仪之邦"。

曲阜孔庙大成殿的龙柱。齐鲁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大量贡献及深远影响。生于鲁都曲阜的孔夫子在这里开创了儒家思想,成为后来中国社会框架与价值观的基石。蚩尤(中华先祖之一)、孔子、墨子、鲁班、孙子、孟子、扁鹊等都是齐鲁两国对中华文明多方面贡献的杰出代表。

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表明在鲁国已出现封建生产关系的萌芽。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齐是最后被灭的一个诸侯国。自此以后,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山东地区虽有时也曾为割据势力所盘踞,但总的来说,则是属于历代封建皇朝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春秋时期,山东境内还有其他许多小一些的诸侯国,仅见于《左传》的就有55国之多,其中疆域及影响较大的有莱、莒、邹、滕、曹等国,他们后来多被齐、鲁两国并吞。进入战国时代,齐国成为七雄之一;而今日山东的大部分地区都由齐、鲁两国拥有。公元前249年,楚国攻占鲁国;公元前223年,秦国攻陷楚国。及至公元前221年,齐国成为最后被秦国吞并的诸侯国。中国首次实现统一,齐鲁之地从此成为中国的有机组成部分。

战国时期(前475年--前221年)齐国吞并大多数小国,势力强盛,形成与秦东西对峙局面。战国末,今山东大部分地区归齐,只有南部一部分属楚,一部分归赵。

另据《尚书·禹贡》记载,古代中国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今山东属青、徐、兖、豫、四州之域,周为青、兖、豫三州之地。不过,九州在当时并非一个确定的行政区划,真正的行政区划设置,当从秦朝实行郡县制起始。

春秋以后,诸侯国之间的征战、兼并不断,领土属地变化极快。国君为了集中权利,在征战中夺得的土地不再分封给属下,而设置县、郡,直接掌握在自己手中。直辖地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命和控制,职位不得世袭。到了战国后期,这种郡县制行政区划形态基本形成。只有齐国例外,齐国将全国划分为五都,直至秦灭齐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才正式标志着在全国范围内政区建置的开始。

山东的纺织手工业举世闻名。战国时期,齐国即号称"冠带衣履天下"。临淄、定陶、亢父(今济宁)是汉代三大纺织中心。所产纺织品数量多、质量好,源源不断地通过"丝绸之路"输往西域等地。因此,当时山东地区是"丝绸之路"的主要源头之一。

秦汉时期

秦代实行的是以郡统县的二级行政制度。全国由最初分为36郡增加到后来的46郡。山东地域上主要有临淄郡(治临淄)、胶东郡(治即墨,今平度东南)、济北郡(治博阳,今泰安东南)、琅琊郡(治琅琊,今胶南市夏河城村)、薛郡(治鲁县,今曲阜),另有部分地区分属东郡(治濮阳)、砀郡(治砀山)、东海郡(治郯县,今郯城北)、泗水郡(治相县)和巨鹿郡(治巨鹿)。共约设50个县。

秦末汉初,项羽分封诸将为王,将齐地划分为齐、胶东、济北三国。以田都为齐王,都于临淄;田安为济北王,都于博阳;田市为胶东王,都于即墨。

刘邦立汉后,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全国设置郡国62个,到了孝平二年(公元2年)全国共有郡国103个。汉初的山东地区,大部为齐悼惠王刘肥的封地。文帝采纳了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把齐国一分为七,即齐、城阳、济北、济南、淄川、胶东、胶西。经"七国之乱"的调整。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106年),全国分为14个行政监察区,该机构除京畿范围的称做司隶校尉部,其余13个称为十三刺史部,每部设一名刺史。由于十三刺史部有十一部是以《禹贡》和《周礼》中的九州予以调整后命名,所以又通称十三州,山东地域的主要有青、兖、徐三刺史各部之地。冀、幽、豫三刺史部各有不少地区延伸到山东境内。

青州刺史部管辖6郡3国,下辖平原郡(领19县)、千乘郡(领15县)、济南郡(领14县)、北海郡(领26县)、东莱郡(领17县)、齐郡(领12县)、淄川国(领3县)、胶东国(领8县)、高密国(领5县),共统领119县。

兖州刺史部管辖今山东高密以南、曲阜以东的广大地区。下领3郡4国。在山东境内有朗琊郡(领51县)、东海郡(领38县)和鲁国(领6县)。

兖州刺史部拥有今天山东聊城、长清、博山以南,沂源、蒙阴以西的鲁西北广大地区,下辖5郡3国。山东境内的郡国有泰山郡(领24县)、山阳郡(领22县)、济阴郡(领9县)、城阳国(领4县)、东平国(领7县)。

另有滕州以西的公丘县,属于豫州刺史部沛郡;平原、高唐以西,属于冀州刺史部清河郡;乐陵、无棣以北地区属于幽州刺史部渤海郡;鲁西和鲁南部分地区分属兖州东郡和徐州楚国。

东汉时期(公元25年--220年)全国重新划分郡县,但仍分天下为13部,降司隶校尉部为十三部之一,裁去朔方刺史部,改十三州为十二州。中平五年(188年)改刺史为州牧,掌一州军政大权,十三州正式成为郡、县之上的一级政区。此时全国设13州、105个郡国。山东地区主要为兖州、青州、徐州之域,局部地区属豫州和冀州,共有16个郡国,163个县。

山东素有"膏壤千里"的美誉,早期就有发达的农业与手工业,秦汉以来,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山东地区号称"膏壤千里",农业经济发达,山东的粮食不断沿黄河西溯,供应关中。山东是汉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源头,临淄、定陶、亢父(今济宁)是全国的三大纺织中心,大量精致的纺织品自此源源不断地输往西域。

西汉时期,山东地区有人口1700余万,户390万,占全国当时人口的30%,人口密度居全国首位。

汉朝在今山东设2个州(一级行政区):北部的青州和南部的兖州。及至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争战频仍,经济有所破坏。

魏晋南北朝

三国时期(公元220年--265年),山东地区为曹魏辖地。魏国在地方行政区划上承袭东汉,仍实行州、郡(国)、县三级制,在全国设有12个州、91个郡国。其中在山东境内设了20个郡国,150个县,分属青州、徐州、兖州、豫州、冀州。各州辖区与东汉差异不大。

西晋时期(公元265年--316年),疆域和地方行政区划一如前朝,只是州的数量增多,辖区变小,全国分为19州及西域长史府,工173郡、国,1132个县。山东境内分属青州、兖州、徐州、豫州、冀州、司州(今聊城市的一部分),共20个郡国,139个县。

北魏时期(公元385年--534年),山东境内有青州、兖州、齐州(治历城)、济州(治卢县,今茌平)、光州(治掖县,进莱州)、北徐州(治即丘,今临沂城西北)、西兖州(治东武,今诸城)、南青州(治团城,今沂水城)、这一时期州郡设置激增,不少郡名重复。

北周时期(公元557年--581年),统治者对地方行政区划作了较大的调整,全国设置215州,552郡,1056个县。山东境内有曹州(治左城,今定陶县),下辖2郡8县;沂州(治即丘),下辖1郡4县;兖州(治瑕丘),下辖3军3县;青州(治东阳城),辖3郡9县;齐州(治历城),辖2郡9县、国;光州(治掖),辖2郡6县。还在青州上置总管府,还有一部分地区属于徐州、洛州、冀州、沧州、魏州、贝州、邳州。

隋唐时期

隋初,山东各州县遍置粮仓,户口占全国总户数的21%。隋文帝对州县加以并改,使流行了很长时间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隋炀帝时,又废州改郡,以郡统县,恢复秦制。大业年间,全国设190郡,1255个县,山东地区分属于15郡,即:东莱郡(治掖县)、高密郡(治诸城)、北海郡(治青州城)、齐郡(治历城)、济北郡(治卢县,今茌平西南)、鲁郡(治瑕丘)、琅琊郡(治临沂)、彭城郡(治彭城,今徐州)、东平郡(治郓城)、济阴郡(治左城,今定陶县西)、东郡(治白马,今河南滑县)、渤海郡(治阳信)、平原郡(治安德,今陵县城)、清河郡(治清河)、武阳郡(治贵乡,今河北馆陶县境内),共166县。

唐初,沿用前朝制度,到了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去郡为州,实行州县两级制度。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唐太宗整治地方行政区划,对州县大加并省,还以山川形势和自然地理,把全国分成十道,道不设长官,随时派员进行巡视。道之下设州,州辖县。到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全国共设10道,358州,41个都督府,1551个县。山东地域分属河南道和河北道。河南道面积较大,设在山东的州有登州(治蓬莱)、莱州(治掖县)、密州(治诸城)、青州(治益都)、淄州(治淄川)、齐州(治历城)、济州(治卢县,今茌平境内)、郓州(治郓城,后迁须昌,今东平县境内)、曹州(治左城,今定陶县内)兖州(治瑕丘)、沂州(治临沂)。河北道设在山东的有棣州(治厌次,今惠民县东南)、德州(治安德,今陵县)、博州(治聊城)。另有部分地区属于泗州、徐州、宋州、濮州、魏州、贝州、沧州。中唐以后,藩镇割据已经形成,全国节镇总数达50多个,其中驻地在山东境内的有淄青节度使(驻青州)、兖海节度使(又称泰宁军,驻兖州)、郓曹濮节度使(驻郓州,今东平县西北)。其他地区分属徐泗节度使、魏博节度使、沧景节度使。

到唐代,山东恢复发展。当时主要属于河南道。开元天宝年间,每年都有几百万石的粟米运至关中,而青、齐(今青州、济南)等地的物价仍远低于中国其他地方。开元年间,"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青、齐间斗才三钱。绢一匹,钱二百"。到了唐后期,虽经战乱,但山东农业生产仍在发展,"田畴大辟,库仓充积"。唐代兖州的镜花绫、青州的仙纹绫,都是驰名全国的精美织品。至唐后期,战乱又起。

五代十国时期

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年--960年),山东先后属于梁、唐、晋、汉周政权,行政区划基本承袭唐代。

宋元时期

宋金元时期,山东地区承受的封建剥削尤重,并不断遭受外来的侵扰和野蛮统治,经济处于滞退状态。

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初期,基本仿照唐制,全国分为13道。淳化四年(993年)十月又并为10道。至道三年(997年)改道为路,全国被分成15路,后又有所调整,到徽宗时,全国已设26路,路之下设府、州及带县的军、监,府、州、军、监下设县及不带县的军、监,地方行政区划实行路、府(州、军、监)、县(军、监)三级制。今山东地区属京东东路、京东西路及河北东路的一部。京东东路(治青州)所辖山东境内的有济南府(齐州升,治历城)和青(治益都)、密(治诸城)、沂(治临沂)、登(治蓬莱)、莱(治掖县)、淄(治淄川)、潍(治北海,今潍城)7州;京东西路(治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县)所辖山东境内的有袭庆(兖州升,治瑕县,今兖州)、兴仁(曹州升,治佐城,今定陶西)、东平(郓州升,治郓州,今东平县州城镇)3府和济(治巨野)、单(治单父,,今单县)、濮(治鄄城)3州及广济军(驻定陶);山东北部地区,分属于河北东路的滨州(治渤海,今滨州市滨城镇北)、棣州(治厌次,今惠民县城)、德州(治安德)、博州(治聊城)及大名府、开德府、沧州、恩州、永静军等。全省设18个州府、1军和90个县。

北宋后期,皇帝昏庸,奸臣当道,宋江等人为了民族大义,天下黎民百姓,在水泊梁山起兵造反(现济宁市梁山县),这个故事被施耐庵编写成《水浒传》,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宋代在青州设立织锦院,专门织造高级纺织品。宋神宗时,在山东"和买"绢帛,每年达30万匹左右。

金代(公元1115年--1234年)的地方行政区划基本承袭北宋,金国辖区分为19路,在往下分府、州、县,并改京东东路、京东西路为山东东路、山东西路,这是在历史上第一次把"山东"这个古老的地理区域作为行政区划名称。

金元时期,剥削严重,加上受到不断的外来侵扰及野蛮统治,社会与经济处于滞退状态。到元代,山东只有126万人、38万户,与金代相比,人数减少约87%、户数减少约75% 。金代山东人口约1000万,144万户。

金末,为抵御蒙古军队的入侵和镇压山东各地农民起义,金朝统治者命尚书户部侍郎梁镗行六部尚书事于山东,从此有了"山东行省"的名称。后又设立"东平行省",为行省制度的开端。

元代(公元1271年--1368年),统治阶级为了加强对占领区的控制,沿袭了行省制度,先后在山东地区设立了东平行省、济南行省、山东淮南楚州行省、益都行省、山东行省等。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形成了四级地方行政制度。当时山东和河北、山西、内蒙等地作为元朝的"腹里"地区,是中央特区,由中书省直辖,故山东地区没有设立行省,而是直接设路和直隶州。今山东地区设有东平(驻须城,今东平)、东昌(驻聊城)、济宁(驻巨野)、益都(驻益都)、济南(驻历城)、般阳(驻淄川)、等6路,辖曹、濮、德、高昌、泰安、恩、冠、宁海、棣、莱、滨、峄、沂、滕、莒、密、登、胶、潍、博兴、兖、单、济、陵等24州,共辖103县。由于中书省区域太大,因管理之需,在路之上又设立了肃政廉访司和宣慰司作为监察区域。山东地区分属山东东西道宣慰司(驻益都)、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驻济南)及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司的一部分。

明清时期

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以分领天下州府县;同时废路,省以下设府和直隶州,再下设散州和县,为地方三级行政体制,当时除南、北二京直隶中央外,全国各地分设13个布政使司,山东为其中之一,治济南府,此后,济南一直为山东省会。山东布政使司下辖6府15州89县,大部分县名沿用至今。这6府是:济南、东昌、兖州、青州、登州、莱州。此外,河间府、大名府的部分县也在今山东境内。

明初光复时,山东"多是无人之地",政府奖励人民垦荒。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山东的耕地面积有7240余万亩,是北宋时期的2.4倍,居全国第三位。1421年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以后,京杭大运河沿线的济宁和临清由于漕运的发展而繁荣起来。

明朝地方基本上是三权分立的,承宣布政使司主管一省民政和财政;都指挥使司主管军队;提刑按察使司主管刑法,下设按察分司(又称道),山东境内设3道以统个府、州、县。山东都指挥使司统领境内个卫所驻军,先是组织抗倭和沿海地区的防卫工作,以后随着屯防制度的破坏,逐步兼理民事,变为地方一级政区。明代在山东地区共设有9卫10所,分别是安东卫、鳌山卫、灵山卫、大嵩卫、靖海卫、成山卫、威海卫、任城卫、平山卫和雄崖所、夏河寨前所、浮山前所、王徐寨前所、宁津所、寻山后所、百尺崖后所、金山左所、海阳所、奇山所。

清代(公元1636--1911年),统治者将地方一级政区一律该称为省。除沿用明代13省外,又新置5省,共18省,到康熙年间,山东耕地达到9000余万亩。

近代时期

晚清时期

1860年代,烟台成为山东第一个开放口岸。1895年,在甲午战争中,日军攻占威海,北洋海军全军覆没。1898年,青岛和威海分别租借给德国和英国。德国还修筑了从青岛通往济南的胶济铁路(1905年),和津浦铁路的北段(1911年),把山东当作自己的势力范围。1899年,义和团从山东兴起,攻击遍布全省的西方传教士。光绪时,又增至23省。省行政长官称为巡抚,有些省还设总督。总督有兼管数省者,也有只管一省者。巡抚主管一省民政;总督则主管军政,但也对民政有督导权。省下设府、直隶州、直隶厅,府州之下设县与散州、散厅,形成省、府(直隶州、直隶厅)、县(散州、散厅)三级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清末,山东省下设济南、东昌、泰安、武定、兖州、沂州、曹州、登州、莱州、青州等10个府,临清、济宁、胶州等三个直隶州,共104个散县(含8个散州)。省治驻济南,其范围相当于今天的山东全境。清政府还为了监察地方,还设立道作为监察区域,道设在省与府之间,山东有三道,即济东泰武临道、兖沂曹济道、登莱青道。另外,直隶的庆云县、宁津县、东明县也属于今山东。

清末,面对俄国和日本的威胁,东北终于向汉族移民开放,加上民国初年张作霖的鼓励措施,在100年间有为数上千万的山东农民闯关东谋生,成为今天东北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国时期

1914年,日军从德国手中夺取青岛。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山东人民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五四"运动以后,山东成立了早期的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王尽美、邓恩铭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为全国建党最早的省份之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山东人民在阳谷、高唐、博兴、益都、日照、苍山、昆嵛山等地举行武装暴动,反对新旧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剥削,支援革命战争。

1922年华盛顿会议后归还中国。国民政府从英国手中收回威海。

1928年,山东省撤消道这一级,省直辖107个县。提高省政府驻地也由济南迁至泰安。

1929年4月,青岛被列为特别市,直属行政院。7月,分出历城县县城和城外商埠及其四邻设立济南市(普通市),省政府又迁回济南。10月,国民政府收回威海卫,设立威海卫行政区,直属行政院。

1932年,国民政府办法《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暂行条例》,规定省以下设行政督察员专署,作为省政府的派出机构。1936年1月,山东全省被划分为12个行政督察区,先后设立济宁、菏泽、临沂、临清、惠民、聊城、牟平等7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69县。其余地区未设专员公署,仍直隶于省政府管辖。济南市、烟台特区直隶山东省民政厅管辖。

1937年-1945年的抗日战争中,日军占领了山东的铁路和城市,共产党则在农村建立起沂蒙山、胶东等解放区。抗日战争时期山东人民先后发动了冀鲁边、鲁西北、天福山、黑铁山、牛头镇、徂徕山、泰西、鲁南、湖西等抗日武装起义,创建了胶东、渤海、滨海、鲁中、鲁南五个解放区,至1945年5月下旬,人民武装力量已发展到21.3万人,民兵41万人,在八年抗战中共歼灭日伪军43.9万多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人民又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进行了鲁南、莱芜、孟良崮、潍县、济南等著名战役。1947年5月,陈毅的华东人民解放军在孟良崮全歼中央军精锐部队张灵甫74师。1948年9月24日,陈毅的部队攻占济南,在寿光俘虏逃往青岛途中的山东省主席王耀武。1949年6月2日,美军从青岛撤退后,解放军进驻该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