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蔽一些公众号 现在的公众号啊(1)

01.

“每天都不知道该发什么?真的,每天脑子里都是空的。”我的好朋友丹尼尔先生忧愁地对我说,“感觉快更不下去了,撑过今年,就要好好休息一下。”

朋友丹尼尔开着一个公号,名字就叫丹尼尔先生(ID:MRDANIEL777),内容以时尚生活方式为主:如时尚、美食、旅行、音乐、设计等等。

公号从最初的每天一篇原创,到现在每周两篇原创。其他时间做一些原编,将各种美图和一些素材编辑成一个完整的选题。如今虽不用每天原创,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丹尼尔先生也感觉力不从心。除了每期的选题都非常烧脑外,工作量完全不亚于一个杂志社的工作。

然而,这还不是最痛苦的。比丹尼尔先生更为痛苦的,是那些需要自己生产内容的公众号,每一篇内容,都是自己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的。他们每天都要打几千字,制造出新的内容,来满足读者的阅读。

我关注的另一个号,就是属于这种。每天都更,在他每天更新的同时,还不忘向他的读者灌着鸡汤:“你看,我脖子疼,还在犯着颈椎病,仍然坚持写作,你看我,屌不屌?我以前收入XXXX,现在收入XXXXXX,屌不屌?”

当然,他的这口鸡汤也可能不是灌给读者的,是灌给自己的。但愿上帝保佑,这口鸡汤能让他的颈椎再支撑一下。

长期的日更,导致的是文章质量的下降。作为以深度内容为主的公众号,现在慢慢地和网络小说一样,沦为口水文的地方。

当然,X自己并没感觉得到,否则他就不会写得这么差,并且还觉得自己很屌了。作为一个几十万粉丝关注的号,你写得再差,始终会有人在下面评论说:”写得好,你的文笔真不错。“、“就喜欢看你写的文”……

好比人口基数一大,就总会有瞎子一样。

我关注的另一个以打字日更的公众号,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阅读量就蹿升至5W,是公众号里的战斗机。光鲜的外表之下,是数不尽的忧愁:

长期心情低落,压力大,不知何时有止境,好想不做了啊。

这是他半夜3点钟,发下的一条朋友圈。

然而,忧愁的不仅仅是作者们,还有读者:众多公众号的阅读率一直在下降,读者对微信号的热情,明显不如以前,这是不容争议的事实。

尤其是从去年开始,微信开始发原创标,公众的目光开始转投入原创号的怀抱,相对于转载号,公众号有着打赏、被转载、开通留言功能、内置链接等丰富的功能。

然而,即便是这样,也阻止不了公众号阅读量的下滑。以我的号方独为例,同样是周更,去年一直能维持在20%以上,而现在,打开率20%已经很难维持。如果不勤加更新,达到25%的打开率已经很难。

02.

屏蔽一些公众号 现在的公众号啊(2)

我的朋友陈师明,正在运营者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一号(FranklinReadingClub)。

在朋友中,陈师明有着“公众号百晓生”的称号,他跟我说:

现在很多人都说公众号有2000万个,自媒体平台太多了,但其实真正优质的原创内容并不多,这就导致一篇同样的优质内容被很多平台转载重复出现。

同质化,从另一个层面反应的就是优质内容的稀缺,同质化越严重,优质内容越稀缺,有时候一些以前的优质内容会被翻出来重新再炒就是证明。

内容创业,谁能抓住生产可持续优质内容谁就能赢,这其中的许多优质内容生产者都成了KOL。

师明的一句话,道出了业内的真相——同质化。同质化不仅仅出现在转载号中,更存在于原创号中。不仅仅是我以上说的日更将作者掏空的原因,还有些原因,待我从头说来:

一周前,我的朋友很高兴地对我说:“万老师,我的公众号有人要投资了。你说我究竟要不要这个钱?”

这已经不是第一个问我这样问题的朋友了,今年上半年,资本开始介入公众号的脚步明显加快,几个朋友都收到了资本的邀约。投入公众号的广告也日渐增多。

我一直觉得,原创公众号接风险投资是一件很搞笑的事情。

设想一下:

假如我要做的是一款app,那么我需要程序员、运营、美术、编辑、人事,这些都需要烧钱,这很正常。

但是,原创公众号本来就是一个人笔杆子起家的,前前后后只需要一个人打理就行了,顶多再招个助理,金钱成本不需要,需要的仅仅是时间成本。为什么需要投资呢?

假如这个号养不活我自己,那么说明我文笔太差、运营能力不行,不应该去要别人的钱,别害了投资人。

假如我养得活自己,广告几万块钱一条,就能保证我自己过得很滋润了,不管怎么说,哪怕是5000块钱一条,那也比跟人打工要强。公众号的成本很小,最贵的成本就是作家,中国什么都不缺,作家是稀有资源。为什么我要接别人的钱,然后反过来为别人打工呢?

我自己的公众号,我想什么时候更就什么时候更,不用顾虑。但是有了资金以后,公众号就不是我自己一个人的了,还有别人,还有团队要养,我不为自己更,想想自己的团队、以及投资人,出于责任心,也要更新。

可是写作这个东西,需要的不仅仅是灵感,更需要热情以及储备,硬逼着自己写,只会出产更差的内容。

03.

在这种质疑下,公众号们开始筹集资金、组建团队已然成了趋势。一个转载号组建团队可以理解,毕竟只用搬运就行了,搬运的本质是重复劳动。但是一个原创号你组建团队,依靠团队写作,实在有些匪夷所思。

在工业化社会里,最讲究的就是“可复制”,投资者们企图用复制的思路来制造文章。然而,作家这个东西是很难复制的,你一复制,造成的结果就是内容都一样一样,今天你《致贱人》,明天我《致绿茶婊》,读者需要的可不是这些,他们需要的是新鲜。

好的作家,一直是这个社会最稀缺的资源。我的偶像王五四,先后用过的公众号如下:

屏蔽一些公众号 现在的公众号啊(3)

即便封了这么多,王五四的上一篇被封的文章《一群太监说房事伤身,一群没房的说房企伟大》依旧可以轻松破十万,因为在他的身后,有着千千万万像我一样追着他文章看的人。看他的文章,我总能既学到东西,又感到快乐,是一种享受,所以我会像追剧一样的追他的文章。

曾经好几次,我想学他的文笔,但是我发现学不过来,于是放弃了……好的文笔,确实很难太复制了。文章不像做手机,有个模板可以套,千变万化,无规律可循。而团队运作讲究的是容易复制。

目前,许多大号都在走这条路,当大V们写出名以后,有了脑残粉,就不再自己写了,靠着团队完成写作,在此,我就不一一点名了。

04.

屏蔽一些公众号 现在的公众号啊(4)

团队运作的公众号,在乎的不是一篇文章的质量:没有人在乎你这篇文章、写得好还是不好,他们在乎的是效果:这篇文章转发的多,阅读多,带的粉多,就是好文,转发得少,阅读少,带的粉少,就是不好,这成了公众号衡量一篇文章的标准。

这让我想起了苹果的例子。在乔布斯时代,公司是以产品为导向,而到了库克时代,变成以销量为导向了,甚至还设计出这样坑爹的产品:

屏蔽一些公众号 现在的公众号啊(5)

不知道乔布斯在世看到这种产品在苹果出现,内心会出现怎样的想法。

如果说iphone5c的失败还不能说明什么一点的话,iphone6s销量的衰退,官方迟迟不肯公布的apple watch销量数据,总能说明一点问题。

职业经理人的目光是短视的:一个公司的立足之本是他的产品,产品好,营销才更有力、公司才能长远发展,如果一个公司,不再在乎产品本身,而是产品一时的销量,毁掉的是他的长期发展。

这种现象正在公众号里得到印证:去年的时候,我朋友跟我介绍一个公众号,她告诉我:这个号的广告,五万块钱一条,而且他的读者,按着闹钟等广告。

但是我看到的这个号,第一感觉就是无趣。每一条都是那么地没有意思,感觉像在写文案。后来我得知:这个号已经是请人在打理,他自己早就不写了。

去年我看这个号的时候,阅读量是5万,今年一看,还是5万,不好的时候,甚至是2万到3万。一年的时间,阅读量一直没有进步,在新号激增的情况下,无异于一种退步。

当一个行业里面,大家都在关注着如何快速的捞钱,没有人在乎产品做得好不好的时候,这个行业就非常危险了。不幸的是,这个观点正在得到印证。

我觉得我们是迷失在商业的海洋里了,投资人以为钱能解决一切,公众号的写作者们也这么认为,将一件原本简单得再也不简单的事情本末倒置了。

我始终觉得,一个作家,本质上和一个匠人、一个手工艺者是没有区别的,你每写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到有所精进,有所提高,你把他当作一份事业在做。不然,你一辈子创造一样水准的作品,和一台机器又有什么分别?

而现在我们的作家,不仅不考虑精进,甚至考虑不做了,别人帮我做,我挂个名就行。

斯泰因小姐曾斥责海明威他们是“迷惘的一代”:“你们就是,你们队什么都不尊重。你们总是喝得酩酊大醉……”

▼ 格特鲁德·斯泰因小姐

屏蔽一些公众号 现在的公众号啊(6)

幸亏斯泰因小姐生于上世纪90年代,她要看到现在的作家,写作不再关注自己的作品,而是关注的浏览量、带粉率、阅读量,会气得两眼发直:一个作家不关注着写好自己的作品,和一个AV女优不会叫床有什么两样?

前阵子我还跟朋友感叹:“咱们国家,没有一个像村上春树、东野圭吾这样的作家,一直写一直红并且一直高产的。都是有了名气,就想着搭平台,以更快的速度来赚钱。“

80后这一代,最大的梦想就是文学梦。随着韩寒、郭敬明的大火,80后都以能出书、收版税为荣。我见过很多人,跑过来第一句话就跟我说:我曾经有个写做梦……意思是后来我没再坚持下去。

忽略这些人不说,那些成名者,有几个能像村上春树、东野圭吾、斯蒂芬·金、乔治·R·R·马丁一样,大红大紫,依旧不忘当初的梦想,一直红,一直写的呢?从郭敬明到韩寒,从南派三叔到张悦然,有了钱了,就想着搭平台,搞更多的钱。现在的公众号也这样,当他出了名,自己就不再写了,弄几个助理,挂着自己的名,保持更新坐等着收钱。

90后这一代又不一样,他们有了创业的土壤,人人又想着创业,发家致富。90后的创业梦,相当于80后们的写作梦。

每当看到那些创业公司的ceo,站在台上吹嘘自己不忘初心、情怀什么的,我就笑笑。

人人都说自己不忘初心不忘初心,其实仔细想想,这个世界上不忘初心的人,真的挺少的。

方独

活着就是为了讲好故事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活着就是为了讲好故事

Life is short, but stories can be lo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