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今天介绍金针王乐亭先生在李东垣思想的基础上,自创的“老十针”方。

肠胃问题打什么针效果最好(治疗胃肠病的老十针)(1)

肠胃病是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例如胃痛、腹痛、食滞、腹泻、便秘等证,使用针灸疗法,如果处治得当,往往效如桴鼓。

王乐亭老医生从多年医治肠胃病的实践中,总结出有效的针灸处方“老十针”和“治其本,以胃为先”的学术观点,治疗其他病种,也可以选用“老十针”。

“老十针”的“老”字,有下列几层意思:

一是以“老”比拟成熟,肯定的意思;

二是凡属“养胃实脾”的食品都是成熟(老了)的果实,因而采用“老”字也有“取类比象”之意;

三是从其治疗肠胃病所选用的穴位来看,也都是传统的“老”穴位。

根据上述,“老十针”的命名既通俗而又深刻。

“老十针”的组成

王乐亭老医生治疗常见的胃肠病,开始就多选用中脘、气海、内关、足三里等穴位,结合其他兼症加减配穴。

通过反复实践,王老医生在1966年前后把“老十针”定型下来,其穴位组成是:

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天枢(双),内关(双),足三里(双)

“老十针”的功能

王乐亭老医生治疗胃肠病,把李东垣《脾胃论》的学术观点应用于针灸临床实践。

他根据《脾胃论》中的调中益气汤与补中益气汤的方义,设计了“老十针”,且以调中气汤为主。

调中益气汤方中有黄芪、人参、甘草、苍术、柴胡、橘皮、升麻、木香。

本方有益气升阳、健脾调中的功能,对于调理胃肠十分相宜,王乐亭老医生根据其方义而施之于针穴。

“老十针”的功能是调中健脾,理气和血,升清降浊,调理胃肠。

“老十针”选用的十个穴位,以中脘、足三里为主穴,其他则为配穴。

中脘:正当胃腑中间,为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又为六腑之会,胃之募穴。

所谓“会”,是指精气聚会之处。所谓“募”,是脏腑经气汇聚于胸腹的腧穴。

而中脘是上述四经精气交会之处,因而可以通达四经。

中脘又为足阳明胃经气聚汇之处,其功能是助胃消化水谷,温通腑气,升清降浊,调理中州之气机。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

所谓“合”,是经气最后如百川汇合入海之义。

足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足三里又为其合穴,因此其功用较为广泛,特别是对于六腑为病使用的机会更多。

补足三里穴则有健脾和胃、益气升清之功;泻足三里则有降逆化浊、通调肠腑之效。

由于脾(胃)为后天之本,故王乐亭老医生曾有“百病莫忘足三里”之说。

中脘与足三里相配伍,即可概括其调中益气、升清降浊、调理肠胃及气血的功能。其他各穴则为配穴,相互配合,以辅助和加强主穴的功效。

上脘、下脘、中脘,统称三脘。

上脘穴位于胃上口,属胃络脾,为足阳明、手太阳、任脉之会,能开胃腑受纳之门,饮食水谷得以入胃。

下脘穴当胃下口,为足太阳、任脉之会,能温通胃肠、益气降逆。

三脘配合,具有调整理胃腑受纳、腐熟和吸收水谷之功。因此,王乐亭老医生比较重视调治脾胃。

气海:又名丹田或丹灶。

顾名思义为气之海,生发元气,蒸动气化,以助运化之机,且能通调任脉,温固下元。它与中脘相配,能助其益气升阳之功。

天枢:为足阳明胃经俞穴,为大肠之募,腹气之街。

所谓“街”者,含有气血流通频繁而宽阔之意。

其功能是分理水谷之糟柏,消导积滞,调益脾气。

与中脘相配,能助其调肠胃、利运化之功;与气海相配,能协同振奋下焦之阳气,以助胃肠腐熟水谷。

内关:为心包络之穴,别走三焦,调理三焦气机,宁神胃,宽胸理气。

配以中脘、足三里,有助其升清降浊、调气机之功。

本文选摘自《中医临床家王乐亭》,王莒生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05年6月。转载请注明出处。

广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