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大清第一个入关的皇帝,顺治帝算得上是年少有为。然而,他的人生却在刚开始便因为天花结束,年仅24岁。
作为一个英年早逝的少年天子,我们或许会感慨他的一生竟是如此短暂。但是当我们看完他的生活状态之后,或许不一定能够比他活得长久。
幼年登基,年少掌权
顺治帝福临,皇太极的第九个儿子,其登基的路途就不是一帆风顺。皇太极突然病逝之后,并没有留下任何关于继位的遗诏,因此朝堂之上对于皇帝一位各有考量。
当时皇太极的第十四弟多尔衮与长子豪格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多番较量之后,多尔衮见双方势均力敌,索性推出了一个中间人,那便是九子福临,而福临的母亲正是孝庄皇后。
于是,时年九岁的福临就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被拥上了皇位,多尔衮则以辅政大臣的身份存在。
虽然福临登上皇位,但是年龄尚小,因此朝中政权大多掌握在多尔衮手中。孝庄深知多尔衮的能为,于是只得督促福临勤奋学习,早日学得帝王术,唯有这样才能早日真正掌权。
因此还算孩童的福临,便得夜以继日地学习,为此起早贪黑,一日不可松懈。在这样高强度的学习之下,福临的身子当然无法完全消受,相较于祖先而言也就比较孱弱。
在经过九年的学习之后,多尔衮终于病逝,福临也在十四岁那年得以亲政。作为一个帝王而言,十四岁亲政确实还算年轻,毕竟他后来的子孙嘉庆可享受不到了这样的福气。
但是如果福临见到嘉庆,一定会说一句这福气给你你要不要?
励精图治,大肆改革
福临亲政之后,作为他的磨难才刚刚开始。
刚刚亲政之时,多尔衮虽死,但是拥簇与追随多尔衮的人大有所在。因此福临的第一个举动便是将朝中多尔衮的势力拔出干净。除此之外,福临还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王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取消诸王贝勒管理朝中事务的旧历,种种所为都是为了能够将政权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中。
除了巩固自己的王权之外,入主关中的大清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
首先便是满汉矛盾。清朝入关以来,大搞圈地运动,并要求汉人剃头,大大激发了民族矛盾。而且清朝的朝廷之中,也只有满族官员才能上奏,种种表现,都是清朝产生动荡的隐忧。
因此福临作为一个有理想的君主,想要改善汉人与满人的关系。在他亲政的第三年,便决定允许汉臣进事,不能朝堂之上只有满族臣子,并且决定按照明朝的制度来治理天下。
虽然他的决定最终效果并不理想,但是也为后来汉官地位提升起了一点作用。除了允许汉官上奏之外,他还积极拉拢汉族地主。为了维系稳定,还将公主嫁给了吴三桂的儿子。
除了满汉矛盾之外,各地起义也是此起彼伏。福临因此还得处理各地起义,想着各种法子招抚,这也让汉族某些势力有了转变的苗头,孙可望便是在争权失败之后投降大清,转身混了个义王身份。
外患解决得差不多,内忧还得处理。福临即位之后,对朝廷进行大刀阔斧的整治,严保朝廷官员在政治上的清明,杜绝明朝后期的贪污现象。
因此他不仅在任官方面及其谨慎,甚至自己亲自选有才能的官员,还对已经在位的官员进行考核,并且让督查院与御史进行监督。
纵观明朝历史,福临更加注意的便是宦官一事。在明朝,由于宰相的废除,以及对内阁大学士的不信任,宦官逐渐把持朝政,最终导致明朝多次出现宦官之祸。因此福临还严禁宦官专政,并且专门设立十三行管理太监。
从亲政第一年开始,福临便开始想着收权,此后更是采取各种措施。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少年而言,可谓是殚精竭虑。
除了劳累的亲政生涯之外,福临身为一个皇上,在感情上的事情也非常不顺。
少年天子的悲惨爱情
在他登基以后,第一任皇后是多尔衮所安排的,这桩亲事直到福临亲政以后才完成。然而福临对多尔衮深恶痛绝,又怎么满意这桩婚事呢,于是在亲政的第三年,废除了这名皇后。
第二任皇后呢,虽然不是多尔衮的安排,但还是他妥协的结果,因此他对第二位皇后也没有什么好感。
他真正喜欢的人,是我们所熟知的董鄂妃。
虽然皇后有孝庄撑腰未能因为福临的不喜而被罢免,但是他还是给了董鄂妃很高的分位。
顺治十三年,福临将董鄂妃封为贤妃,之后才过了一个多月,便又将董鄂妃封为皇贵妃,仅次于皇后之下。
本以为两人的爱情可以作为朝政之后的一种调节剂,抚慰他劳累的心灵,但是天公向来不爱作美。
董鄂妃诞下皇子之后,顺治帝的喜悦之情还没完全收拢,便又迎来孩子夭折的消息。此事让董鄂妃听闻之后,大受打击,本就瘦弱的身子更是一病不起,年仅22岁就死去了。
董鄂妃死后,福临大受打击,甚至想要剃度出家,还是经玉林通琇禅师劝说才作罢。爱子与爱妃相继离世,给福临造成了不小的打击,自此内心已皈依佛门。
顺治十八年,董鄂妃离去的第二年,福临便染上了天花,因为长期过度劳累与伤神,导致福临身体日渐消瘦,很快便不治身亡。
尾声
福临的一生,极为短暂,但是登基的时间并不算短。他的政绩,在清朝的历代皇帝之中,都算作是排得上号的人。
得益于自小的刻苦用功,福临亲政便深谙帝王之术,将朝政打理得有条不紊。然而也正是帝王心术过多,亲政期间劳累不已,加之感情上的挫折,导致最终一蹶不振,早早离世。
但是他十年的亲政生涯,为康熙留下了一个更好打理的大清王朝,为康乾盛世的到来做了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