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公务员选举制度,由曹魏黄初元年(220年),吏部尚书陈群所建是中国古代三种(两汉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后科举制)重要的选官制度,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九品中正制的优点和缺点及影响?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九品中正制的优点和缺点及影响(什么是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的优点和缺点及影响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公务员选举制度,由曹魏黄初元年(220年),吏部尚书陈群所建。是中国古代三种(两汉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后科举制)重要的选官制度。

魏初时仍然沿用东汉的察举制,由于东汉末年察举制被士族控制,严重影响了庶族阶层入仕,不利于国家选贤任能,为了改变这一局面,黄初元年(220年),曹丕命陈群制定了这一适合当时国情的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将被选品的人分为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分为上、中、下三品,这样,被品选的人才就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品级,称为九品。对人才的品第由中正官进行,这种人才选举制度称为九品中正制。

最初由郡中正进行人才品第,郡中正由各郡长官推选现任的朝廷命官担任。中正品第人物主要从“家世、状、品”三个方面进行考核,也就是从家世、道德、才能三个方面对人才进行全方位的品定。曹魏建立九品中正制之初,选择人才“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更重视人的才学,是当时各个阶层进入仕途的重要制度安排。为当时选用人才提供了制度保证。

后来根据司马懿的建议,各州又设置了大中正,大小中正均由司徒选任。表面上选举品第人才的权力收归中央,实际上新兴的盘踞朝廷的世族官僚,又重新掌握了国家的人才选用权力。到两晋后,品第人才完全偏重门第,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九品中正制成为门阀士族的政治工具。

隋文帝杨坚即位后,正式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延续了300多年的这项被士族门阀把持的腐朽制度终于寿终正寝。取而代之的是在我国历史上被一直采用的科举制。